学科分类
/ 17
3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大鼠尿液代谢谱变化,探讨代谢在糖尿病研究中应用。方法SD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37mg/kg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动态检测空腹血糖(FBG)变化,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及胰岛素(INS)水平。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2、4、6、8周收集大鼠尿液,采用氯甲酸乙酯(ECF)衍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检测大鼠尿液代谢谱变化。结果造模后大鼠FBG持续升高,FFA、TG、TC明显升高,血清INS含量明显降低;造模后,模型大鼠代谢谱与对照完全区分,并随时间变化逐渐偏离;比较两差异,从差异变量中鉴定出10个生物标记物。结论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STZ造模2型糖尿病大鼠尿液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尿液代谢定程度上反映2型糖尿病大鼠病理变化。

  • 标签: 2型糖尿病 大鼠 高糖高脂喂养 链脲菌素 代谢组学
  • 简介:目的Tg2576转基因小鼠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病理改变相近,本文动态研究了Tg2576小鼠在AD发病不同阶段血清代谢物特征,为临床AD早期诊断提供代谢依据。方法收集Tg2576小鼠在AD发病初期(6个月)和末期(12个月)时血清样本,采集样本1HNMR谱并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代谢特征分析。结果结果显示Tg2576与C57小鼠分别在6和12个月时血清代谢特征有明显差异,且不同AD发病阶段Tg2576小鼠具有明显代谢差异。与C57小鼠相比,在AD出现初期阶段,Tg2576小鼠血清中乳酸、肌醇和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含量升高,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甘氨酸和葡萄糖含量降低;在AD发病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含量继续上升,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和甘氨酸含量持续降低,同时谷氨酸和肌酸含量初步显示出下降趋势。通过比较AD初期和末期血清代谢物,我们能够发现疾病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含量升高,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降低。在这些代谢物中,乳酸、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在AD发生初期已具有显著性变化,且与AD发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结果表明Tg2576小鼠中乳酸与阿尔茨海默病程度加重呈正相关变化,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呈负相关改变,且这些代谢物随着疾病发展呈动态进行性变化,可能是AD早期诊断重要代谢标志物。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Tg2576小鼠 核磁共振氢谱 代谢组学
  • 简介:目的:研究低温冻存对兔脂肪充质干细胞部分生物特性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兔脂肪充质干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兔脂肪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取第3代兔脂肪充质干细胞置于-196℃液氮保存半年,37℃复苏并传至第7代。实验分为两,实验为冻存复苏后传至第7代兔脂肪充质干细胞,对照为未冻存第7代兔脂肪充质干细胞,用MTT绘制其生长曲线;添加成脂、成骨诱导液进行诱导,油红O、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分别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兔脂肪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纤维样细胞形态,生长力旺盛。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第3代兔脂肪充质干细胞强表达CD44、CD90,阴性表达造血细胞相关表面标志CD45。两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S”形,无统计差异P0.05);成脂诱导14d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成骨诱导2周时茜素红染色阳性,ALP表达活性随成骨诱导时间延长不断增加且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冻存后兔脂肪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及多向分化潜能未发生显著变化。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表型 成脂诱导 成骨分化 低温冻存
  • 简介:目的研究肠道组织CFTR基因表达与分泌性腹泻发生关系。方法选取KM小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每组8只):对照经小鼠腹腔注射0.2mL生理盐水,实验小鼠经腹腔注射LPS[6mg/(kg·bw)]分别作用1h、8h,于注射后通过小鼠精神状态、肠道组织形态判定分泌性腹泻模型建立,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段肠道组织CFTR基因表达。结果LPS成功诱导小鼠发生了分泌性腹泻;CFTR基因在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组织中均有不同表达丰度,以结肠最高,但各段肠道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LPS上调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CFTR基因转录,下调了结肠CFTR基因转录。结论提示肠道组织CFTR基因转录水平上调与LPS诱导分泌性腹泻发生密切相关,且在各肠段发挥作用不同,其中空肠在氯离子(Cl-)分泌中发挥主要作用,结肠作用最弱。

  • 标签: CFTR基因 小鼠 肠道 表达 荧光定量PCR
  • 简介:目的:观察出生后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早期发育生长差异及细胞色素C表达分布。方法对新生1~9日龄KM小鼠背部、尾部和触须部皮肤取材,进行HE染色,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对组织进行细胞色素C进行表达分布检测。结果新生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发育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形态差异上,而发育时间差异也十分明显。小鼠出生后背部皮肤和尾部皮肤毛囊发育都经过了个非线性发育和生长期,过了非线性发育和生长期才开始快速生长,相比较尾部发育略迟于背部。触须部毛囊发育特征和背部尾部差异很大,出生便可看到较成熟触毛,没有经过稳定期便开始发育。结论通过形态比较,结合CytC表达分布水平,发现新生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早期发育存在形态和时间上差异

  • 标签: 毛囊 细胞色素C 毛囊发育差异
  • 简介:目的探明小鼠两种促性腺激素受体(FSHr、LHr)在卵巢位置分布,揭示促性腺激素(GTH)调节卵巢机制及与卵泡发育分化关系。方法运用免疫化ABC法对小鼠卵巢FSHr、LHr分别进行定位染色,结合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分析阳性切片。结果①FSHr阳性物质主要见于GC、TC、卵母细胞及间质细胞。随卵泡发育,FSHr、LHr阳性细胞数量呈增长趋势,卵泡早期与中期之间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显著,平均吸光度变化差异不显著。②LHr阳性物质主要见于卵泡TC、间质细胞、GC、卵母细胞,阳性物质着色以卵泡中、晚期较强,阳性细胞数量以卵泡中期与晚期之间差异显著。平均吸光度变化差异不显著。结论卵泡颗粒细胞、膜细胞上受体是接受促性腺激素主要调节部位,受体数量与卵泡大小和发育程度有正相关。

  • 标签: 卵泡刺激素 黄体生成素 受体 卵泡 卵巢 小鼠
  • 简介:目的:筛选豚鼠基因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为豚鼠遗传质量控制及基因定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磁珠富集法和豚鼠基因数据库筛选法获取微卫星位点序列,通过分析和初步筛选,挑选部分候选位点,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对5种不同来源豚鼠基因DNA标本进行PCR扩增,以期获得多态性分子标记。结果本实验采用磁珠富集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304个,设计引物125对,最终获得多态性位点1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特异性位点17个;用数据库筛选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292个,设计并合成相应引物178对,最终发现多态性位点25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特异性位点28个。结论本实验获得2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45个潜在候选标记,为微卫星标记在豚鼠遗传质量监测及突变基因定位工作应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豚鼠 微卫星 多态性标记 筛选
  • 简介:目的从DNA水平分析比较两个地区东方田鼠分子遗传特征,探讨以RAPD标记鉴别两个地区东方田鼠。方法筛选6条10bp随机引物对洞庭湖和青铜峡地区东方田鼠基因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并对这两个地区东方田鼠基因DNA进行了比较。结果①两个地区东方田鼠所有受试个体中共有的片段数为20条,这是两个地区东方田鼠共性所在;②两个地区东方田鼠各有其特异性扩增片段;③引物S17和S80可作为鉴别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特异性引物;④不同地区东方田鼠其不同个体之间共享度较低,且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地区东方田鼠遗传背景均呈非均性。结论运用RAPD方法可以作为鉴别不同地区东方田鼠基因多态性标记。

  • 标签: 东方田鼠 鉴别 地区 基因多态性 基因组 特异性引物
  • 简介:目的比较Wistar大鼠及SD大鼠培养星形胶质细胞(AST)对谷氨酸所致细胞肿胀差异。方法利用新生1dWistar大鼠和SD大鼠进行AST原代及传代培养,传代培养10d分别给予1、10mmol/L谷氨酸孵育48h,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检测细胞活性,通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ImageProPlus软件测量细胞周长表示细胞体积变化,通过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mRNA表达变化。结果谷氨酸对不同品种大鼠AST活性影响没有差异P0.05)。在正常情况下,Wistar大鼠AST周长小于SD大鼠,在给予谷氨酸处理后,均明显大于SD大鼠(P0.05)。在给予1mmol/L谷氨酸后,Wistar大鼠ASTAQP4mRNA表达明显高于SD大鼠(P0.05)。结论Wistar大鼠AST对谷氨酸所致细胞肿胀较SD大鼠明显,且谷氨酸对两品种大鼠AST上AQP4表达变化影响存在差异

  • 标签: 谷氨酸 星形胶质细胞 水通道蛋白4 大鼠
  • 简介:目前对于新型结核疫苗评价、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变更并没有确定免疫评价标准。对结核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了解无疑可以找到合适生物指标。在2011年4月NatureReviewImmunology上题为”结核病免疫生物标志”综述文章讲述了结核感染不同阶段各类免疫指标的情况。

  • 标签: 免疫学指标 生物学标志 结核病 评价标准 治疗方案 生物指标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牛子宫上皮细胞内整合素αvβ3基因诱导差异表达变化,以期为探究牛子宫容受态标志蛋白提供参考。方法运用RT-PCR方法分析不同浓度雌激素、孕激素以及雌、孕激素协同作用对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整合素αvβ3诱导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单独添加孕激素10^-7mg/mL时,整合素αvβ3表达量均最高,10^-7mg/mL内αv和β3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单独添加雌激素10^-10mg/mL,αv表达量最高,而β3表达量最低。协同添加雌、孕激素中,整合素αvβ3表达量均高于对照,其中αv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β3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单独添加孕激素和协同使用雌、孕激素时,均可以促进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整合素αvβ3mRNA表达量上升;单独添加雌激素作用则与之相反。由此,整合素αvβ3在"种植窗"期牛子宫内膜上皮中可作为个潜在子宫容受态参考标志基因。

  • 标签: 雌激素 孕激素 整合素ΑVΒ3 子宫内膜上皮
  • 简介:对活体鼠肾脏局部分散血清蛋白进行免疫化分析通常很难用传统方法来实现。为此,日本Yamanashi大学ZhouD等人创造了体内冷冻技术(invivocryotechnique)。他们使用该技术结合冷冻置换法,检测了牛血清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过载鼠肾脏中血清蛋白,并与传统方法获得数据进行了对比。他们每天给小鼠注射BSA,连续2天,小鼠出现明显蛋白尿,并可在其肾脏Bowman’s间隙和肾小管观察到免疫化方法定位BSA,这些部分也可以观察到其它内源性小鼠血清蛋白。

  • 标签: 免疫组化方法 牛血清蛋白 冷冻技术 小鼠 肾脏 过载
  • 简介:目的研究骨髓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条件培养液对小鼠MII卵母细胞孤雌激活作用及胚胎发育能力。方法分离、培养小鼠MSC,获取MSC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mediumofMSC,CM)。通过促排技术获取小鼠MII卵母细胞,分别采用CM、7%乙醇、IVF方法激活,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原核形成及囊胚形成率。在CM激活后不同时间点,利用α/β-tubulin抗体标记纺锤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有/无细胞松弛素B(CB)存在时纺锤体运动变化。结果CM可以激活小鼠MII卵母细胞,最佳刺激时间为40min,激活率达到95.4%,囊胚形成率为62%,与7%乙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IVF(95.4%vs.100%;62%vs.88%,P〈0.01)。CB可以抑制纺锤体旋转,阻止第二极体排出,促进二倍体孤雌胚形成,提高囊胚形成率(62%vs.9%,P〈0.01)。结论CM能有效激活小鼠MII卵母细胞并促进孤雌发育。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卵母细胞 孤雌激活 细胞松弛素B
  • 简介:目的建立分离纯化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胰岛方法,并对其体内外生物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改良胶原酶消化结合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纯化NOD小鼠胰岛。应用体外糖刺激实验检测分离纯化胰岛功能,以及通过监测移植小鼠血糖、体重变化及糖耐量实验对移植胰岛体内生物功能进行分析,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被膜下移植胰岛存活情况。结果胰岛产率为(116±12)个胰岛/胰腺,纯度〉90%。体外糖刺激实验结果显示,NOD小鼠胰岛糖刺激胰岛素释放水平明显低于KM小鼠胰岛。胰岛移植实验显示,移植胰岛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血糖、体重和糖耐量,但改善作用仅能维持2周左右。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肾被膜下可见胰岛素阳性胰岛细胞团,并且在残存移植胰岛细胞团周围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通过改良小鼠胰岛分离方法可由NOD小鼠分离得到大量较高纯度胰岛,可用于今后探索如何阻断自身免疫损伤保护移植胰岛研究。

  • 标签: 非肥胖性糖尿病 胰岛 分离纯化 移植 小鼠
  • 简介:本文按国际上远交群小鼠遗传监测和控制要求,对Sibp:KM小鼠进行育种繁殖,遗传背景和生物特性多方面的研究。统计分析该小鼠繁殖性能。绘制了生长曲线,测定24个生化标志基因位点,其中14个位点是多态型,平均杂合率为0.209。该小鼠下颌骨形态分析部分判别函数值(占44%)超过均值±2SD。呈弥散分布,谈小鼠H-2织相容合体,具有10种I类私有抗原,17种表现型,此外还测定该小鼠形态数据,部分血液数据和整体分析,为Sibp:KM小鼠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数据。

  • 标签: Sibp:KM小鼠 生长 繁殖 生物学特性 遗传背景
  • 简介:目的:采用电生理研究方法,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骨髓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成3:空白10只(只切除椎板,暴露脊髓硬脊膜);SCI10只;SCI术后细胞移植10只;从以上三大鼠随机抽取8只于细胞移植后1d、7d、14d、21d、30d、60d进行SEP(皮层体感诱发电位)、MEP(运动诱发电位)电生理检测技术,并观察大鼠运动评分恢复程度。结果细胞移植4d后,大鼠饮食和活动开始增加;后肢变化过程如下:损伤后1~4d损伤侧后肢迟缓性瘫痪,拖地行走,损伤对侧后肢由损伤初期运动减弱逐渐恢复,损伤后5~9d损伤侧后肢痉挛性瘫痪;10~14d损伤侧下肢恢复少量活动,损伤对侧后肢恢复至较损伤前稍弱状态;15~21d损伤侧后肢活动能力较之前有明显改善,至30d损伤侧后肢活动能力及肌张力恢复程度最明显,30d以后无更明显改善。免疫化发现损伤处诱导标记骨髓充质干细胞存活,行为观察发现细胞移植改善了损伤大鼠运动能力。结论骨髓充质干细胞经BDNF基因修饰后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再生及部分传导功能恢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DNF基因 脊髓损伤 电生理
  • 简介:免疫缺陷动物是研究免疫相关疾病良好动物模型。Beige-Nude小鼠是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同时缺陷小鼠,其T细胞和NK细胞活性很低,最初为肿瘤研究而培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学者们对其免疫特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研究,为其在其他领域应用奠定了免疫基础。

  • 标签: 免疫缺陷小鼠 T/NK缺陷 免疫学特性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频闪(FLM,n=13),形觉剥夺(FDM,n=12),对照(n=11)。FLM,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豚鼠不予特殊处理。在造模第1天(0周)和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第0周,FLM、FDM与对照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造模6周后,与对照相比,FLM、FDM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性(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与FDM相比,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视蛋白灰度值〉对照视蛋白灰度值〉FDM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频闪光和形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短波视蛋白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豚鼠
  • 简介:目的:通过形态观察评价乙酸诱导建立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效果。方法将含有4%乙酸溶液棉签经SD大鼠肛门置入直肠1min,置入深度为3cm,诱导大鼠形成急性直肠黏膜损伤,并于损伤后0.5h和1、4、6d分别解剖大鼠,对直肠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损伤后大鼠6d内全部存活,模型成功率为100%。损伤后0.5h~1d,大鼠直肠黏膜大体形态由充血、水肿和溃疡到合并出血,镜下形态见黏膜层由上皮组织坏死伴出血到黏膜组织全层坏死,腺体由部分留存到全无,黏膜下层由水肿到合并充血、出血,间质内由血管扩张充血到炎细胞浸润;损伤后4~6d,直肠黏膜大体形态仍可见部分水肿和血丝,镜下形态见黏膜上皮有部分留存,损伤部位有炎性肉芽组织增生,黏膜充血、出血减轻。结论4%乙酸作用于直肠1min能成功诱导建立大鼠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该模型操作方便、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损伤维持时间6d以上,适合作为快速筛选直肠外用药物疗效动物模型。

  • 标签: 急性直肠黏膜损伤 大鼠模型 乙酸 形态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