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受低渗透储层内部复杂孔隙结构的影响,测井曲线值对岩层中流体变化的反映能力较弱,仅利用测井资料来判别储层的水淹程度存在困难。有效借助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关于注水井与采油井间连通砂体的动态开发信息(如含水率、小层相对吸水率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砂体当前的水淹程度。具体实现步骤为:1从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油层水淹后测井曲线值的变化特征,并给出基本的水淹程度识别标准,将以这些标准识别出的水淹层定为疑似水淹层;2在构建动态开发单元的基础上,依据邻注水井各小层吸水能力、邻采油井分层或整体产液过程中含水率的高低,针对疑似水淹层进行进一步的水淹程度判定。将上述2个步骤应用到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田水淹层判别中,应用效果良好。
简介:LZ地区储层为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裂缝控制了储层的储渗空间和井的产能。通过对LZ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并结合野外露头资料对裂缝产状进行分期配套,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横张缝、剪切缝以及断层伴生缝和派生缝等构造成因裂缝。针对以上3种构造裂缝类型,分别采用构造曲率法、古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拟法、地震不连续性检测法等对该区不同类型裂缝的分布进行了预测,并采用权重评价方法综合这3种预测成果进行裂缝的综合预测,即建立各预测方法的准确率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函数,再根据预测方法的准确率确定权重系数,将不同方法的预测成果进行综合权重计算,从而对研究区致密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综合预测,经钻井资料证实其预测效果较好。
简介:为了研究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在研究其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气在外加压力和浓度作用下通过泥岩盖层的渗滤和扩散速度,分别建立了泥岩盖层对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气封闭能力评价参数Vs,Vw,Vd。以此为基础,通过Vs,Vw,Vd的加权平均建立了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滨北地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中,结果认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主要为中等能力封闭区,仅在盆地北部讷河和东部绥棱以东局部地区为差封闭区,其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差是造成该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天然气显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简介:南美W油田T5B砂岩储层具有横向上岩性变化快、垂向上多套薄砂体叠置等特点,对其进行识别和描述难度较大。针对W油田7井区W-7KH井水平段钻探效果不理想以及W-7C井和W-7D井2口井油水关系矛盾等问题,提出了"平剖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思路。首先通过半定量地震振幅解释及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建立了T5B砂岩储层厚度与地震均方根振幅的关系,并确定了储层与非储层纵波阻抗数值范围,较好地刻画了T5B砂岩储层的横向展布范围;然后采用高分辨率拟声波阻抗反演方法,有效识别了T5B砂岩内部薄泥岩隔层,描述了砂体的垂向叠置关系,解决了油水界面不统一的矛盾。研究思路和结果对油田下一步的滚动开发、水平井段设计及精细油藏描述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简介:渤中26油田4-1992砂体中泥岩隔夹层的发育影响了对该砂体的高效开发。为了预测研究区泥岩隔夹层的横向分布范围,在精细分析该区隔夹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与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隔夹层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在用不同的属性计算方法进行多种实验分析后,优选了均方根振幅、负振幅之和以及能量半衰时3种地震属性,并采用地震属性聚类分析的综合研究思路,对研究区隔夹层的横向分布范围进行了识别与刻画。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泥岩隔夹层主要发育在砂体的中部,并呈现出不稳定的横向分布特点。该研究思路对其他复杂断块油田隔夹层的识别与刻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类似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证。
简介:针对渭北油田浅层油藏天然裂缝对油井产能影响较大的问题,基于渗流理论及分形理论,通过引入分形维数来表征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建立了考虑天然裂缝的低渗透油藏垂直裂缝井产能预测数学模型,并结合实际矿场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对米采油指数的影响,揭示了渭北油田浅层油藏的产能特征。结果表明:天然裂缝有效改善了低渗储层整体的渗透性,压裂后油井产能随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近似呈指数式增加。因此,在对渭北油田浅层油藏进行储层改造时,在天然裂缝发育区适当提高压裂规模可大幅提高产能,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天然裂缝的破坏及污染。研究结果对合理开发同类油藏具有借鉴作用。
简介:孔隙结构对页岩储层的储集性能、渗流能力和页岩气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是页岩储层评价的核心内容。为全面、直观地展现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空间特征,选取川南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先运用MATLAB自编程序识别扫描电镜(SEM)二值图像的方法,测得不同孔隙面积与相应的面孔率数值,拟合得到了岩样的面孔率函数;再利用积分几何理论建立了面孔率函数与孔隙度函数之间的换算模型,计算得到了岩样的孔隙度与孔径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据此对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岩样的孔径主要为1~50nm,孔隙度峰值出现在孔径为13nm处,中孔是孔隙的主体,占总孔隙空间的93.7%。与高压压汞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比较,SEM图像观测法所得结果可靠,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页岩储层,也适用于其他致密储层。
简介: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岩性和低幅度构造越来越重要。就低幅度构造而言,除地层岩性固有因素外,长波长静校正是影响低幅度构造描述的关键因素。产生长波长静校正的主要原因是复杂地表区近地表速度结构建立的精度不够及降速层底界面的空间形态刻画不准。因此,采用分层约束的建模思路,首先用微测井资料建立低速层模型,然后用小折射、VSP资料联合建立降速层模型,获得全局寻优非线性层析反演的初始模型,进行分层约束层析反演近地表建模,建立高精度的近地表速度结构。基于VSP及实测井深约束,采用协克里金方法优化降速层底界面的空间形态。通过以上2种策略,很好地解决了复杂地表区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X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实效。
简介: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侏罗系目的层由于埋藏深、储层薄,砂泥岩波阻抗差异小,使用常规的叠后波阻抗反演很难得到满意的储层预测效果。而由于该区地表为沙漠。使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在叠前道集上很难看到AVO异常响应特征,使叠前AVO油气检测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对叠前不同角度道集的叠加得到地震资料,再进行井震对比分析,发现能够反映地层流体的变化情况,可以用来进行油气检测。利用多个角度叠加数据体进行同时反演得到的泊松比等弹性参数资料,与已知井油气显示情况符合程度高。该方法结合了叠前地震资料信息丰富和叠加资料信噪比高的优点,为沙漠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叠前反演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思路。
简介:大庆油田已开展了聚驱后高浓度聚驱和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这2种驱油方法虽可取得一定的技术效果,但聚合物用量大、经济效益低。为实现低成本高效开采,在深刻认识聚驱后油层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堵调驱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应用物理模拟实验和配方优化技术,进一步研究了3种新型驱油方法:①'调堵剂+驱油体系'组合注入驱油方法,该方法通过低初黏凝胶调剖后再注入三元体系,特点是可大幅降低聚合物用量,较单纯三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2.1%,节省聚合物用量25%;②研发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该体系由连续相三元溶液和非连续相PPG颗粒组成,可实现动态调整、动态驱替,聚驱后非均相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13.6%,较三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3.4%;③研发了聚驱后插层聚合物复合驱驱油方法,插层聚合物具有残余阻力系数大于阻力系数的特点,调堵能力强于普通聚合物,聚驱后可提高采收率15.9%。鉴于上述3种新型驱油方法室内实验取得的较好效果,且较普通三元复合驱大幅降低化学剂用量,拟开展现场试验以提高油田采收率。
简介:岩石物理模型中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岩石物理参数,一般可以通过测井资料或者实验室资料获得,但是诸如矿物基质弹性模量以及孔隙几何形状这些参数,不能从实测数据中直接获取,必须通过反演得到,因此,研究获取这些岩石物理参数的反演方法十分必要。对于砂岩油气储层,利用3种孔隙纵横比模拟岩石的孔隙结构,引用Biot系数公式确定矿物基质弹性模量的变化范围,并结合模拟退火优化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KT模型流体替换的岩石物理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在只知道常规测井数据的情况下,直接反演出岩石的矿物基质弹性模量和孔隙纵横比谱。针对实验室测试的42块细砂岩样品,利用该方法精确地获取了所有样品的矿物基质体积模量、剪切模量以及孔隙纵横比谱。分析反演获取的多种岩石物理参数表明:孔隙纵横比谱对岩石的弹性性质影响最大;孔隙纵横比谱可用来描述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利用3种孔隙纵横比的KT模型进行流体替换模拟的适用性很好;裂缝孔隙的体积分数对岩石弹性模量的敏感性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叠前地震属性反演和叠后储层定量预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