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往应用饱和烃气相色谱资料判断储集层产液性质,主要是根据谱图特征进行人为判断,受人的影响因素多。从对原始资料处理出发,通过对饱和烃气相色谱资料表征处理,直接给出数据,解决了气相色谱原始分析数据转换和存储难题,为该项资料的定量化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从处理参数中优选评价油水层的特征参数,将反映图形特征与反映含油性特征的参数结合,建立了油水层解释评价图板,提出了求取饱和烃气相色谱含水性评价指数(Fwqx)方法,不但对储集层的产液性质进行判断,而且通过含水性评价指数的大小,对油水层的油水产出比例给出了一个相对值,为储集层油水产出比例解释评价提供数字化依据,使该项资料的解释达到了定量化。目前,该方法已在生产中全面推广应用。
简介:针对目前各油田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计算机服务器平均使用率低(10%~20%)、分散投资、分散管理、基础设施资源难以共享、系统功能难以高效利用和能耗大的现状,提出了在油田信息化建设中,应用虚拟化技术,实现服务器的高效管理及对录井实时采集数据等关键信息系统强力支撑的可行性及建议方案。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不但能有效提升网络系统的使用性能,有利于录井数据实时传输、存储,测井、物探等海量数据的传播及应用,保障采集数据的安全,还能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节约大量资金。目前大港油田的软硬件环境、人员素质等具备了实施服务器虚拟化的必要条件,服务器虚拟化方案的实施,必将促进油田信息化建设。
简介:近年来我国大力开拓国际石油市场,走向海外的石油企业越来越多。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降低公共安全风险,减少企业用工成本,石油涉外企业努力推进雇员当地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当地雇员加入到涉外石油企业。由于社会、文化、宗教信仰、语言等差异,以及缺乏涉外雇员管理经验、缺乏对当地劳动法相关知识的了解等原因,导致雇员罢工、用工赔偿等劳务纠纷日益增加,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形象。推进雇员当地化、国际化进程,加强雇员管理,减少劳务纠纷,已成为涉外石油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对雇员管理中发生劳务纠纷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介绍了涉外企业雇员国际化管理的可行措施和做法。
简介:录井技术与测井技术在解释评价油气层方面各具优势,又各有其局限性,因此开展录、测井技术综合解释评价研究,对于提高解释符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吐哈盆地TYK地区稠油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实例和应用效果分析,探讨了利用地化录井结合测井技术解释评价油气水层的3种方法,分别为:①声波时差与热解烃总量解释评价法(AC-PR法);②孔隙度与热解烃总量图板法(Ф-Pg法);③视地层水电阻率与地化亮点值图板法(Rwa-M法)。实际应用表明效果较好,其解释符合率达到90%以上。此项课题研究成果对于不同地质特征、不同油质、不同油气藏类型的解释评价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为了帮助现场导向人员精确控制水平井井眼轨迹,实现水平井导向的高效便携服务,开发研制了水平井井场数据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通过数据管理、单井分析、多井对比分析等钻前地质分析,建立一个立足于水平井随钻分析与监控系统,并依据LWD随钻分析、地质建模、井震结合等方式,可以实时分析与掌握水平井钻井状况的软件平台。该平台集数据管理、地质研究、图件展示和成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为实现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工作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该水平井井场数据一体化协同平台经过51口井的应用,中靶成功率达到100%,储集层钻遇率达到88.59%、含油砂岩钻遇率达到83.19%,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简介:不同油质的油藏录井特征差异较大,评价方法也有较大差异。莱州湾凹陷混源成藏特征明显,加之次生作用程度的不同,导致油质类型多样。通过对莱州湾凹陷12口已试油井的现场地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适用于该地区油质类型的定性和定量识别方法,其中前者为热解气相色谱形态法,后者为(S0+S1)/S2、∑C21-/∑C22+及主峰碳数3参数交会图板法,即通过建立相应的油质类型判别标准进行判别。应用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判断油质类型,莱州湾凹陷随层位由浅至深,油质逐渐由重变轻,具体表现为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上部多为浅层生物降解重质油,馆陶组下部至沙二段多为中质油,沙三段以下地层则多为中质-轻质油。
简介:针对水平井岩屑遭受钻井液污染、导致常规录井无法准确划分显示级别的问题,引进了水平井地化录井技术。在论证可行性方案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直井与水平井的差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并且围绕岩屑污染排除方法、样品分析方法及建立水平井评价方法开展工作。通过现场实验摸索出了用40目粒度筛筛洗岩屑能有效排除钻井液的污染,对发现油气显示起到了重要作用;采用混合样分析的方法解决了挑选岩屑样品难题,同时避免了其中烃类的大量逸散;在与同区域多口直井资料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吉林探区让字井地区泉四段水平井地化录井评价方法。该方法准确率较高,通过实际应用收到了较好效果,为今后地化录井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