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6 个结果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驱动力骤然增大,社会主体价值取向发生裂变,加上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调整、行业间非正常收入差距,一些人心理失衡、显得浮躁,违法乱纪、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违背文明守法

  • 标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立足点 人文精神 人生价值 物质利益
  • 简介:<正>关于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现在有些奇谈怪论。如三元里抗英有人说是干了蠢事,理由是当时英国是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而清朝是个落后封建王朝,认为先进可以帮助落后,所以不应该抵抗。还有割让香港给英国,我们认为是国耻;而有个别小青年却说为什么当时不把广州也给英国?这样广州今天就像香港那样了。在学术界,也有人为当时清政府不搞改革开放而表示遗憾,认为失去了现代化机会。还有鸦片战争后广州人反对英人入城问题,广州人是还是错?过去多数

  • 标签: 爱国主义思想 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 近代爱国主义 广州人 现代爱国主义 传统型
  • 简介:马克思《博士论文》附录中普鲁塔克宗教论战,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笔记》2—3中有更加具体而详尽展现。马克思普鲁塔克批驳与他伊壁鸠鲁反宗教立场肯定相一致。本文旨在通过《笔记》研读,弄清楚马克思如何就普鲁塔克相关文本,有针对性地驳斥普鲁塔克伊壁鸠鲁学说尤其宗教观反驳,如何借此突显哲学与宗教对立及其反对和战胜宗教合理根据。

  • 标签: 马克思 普鲁塔克 宗教论战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 简介:哲学本质上就是诠释学。概念理解与解释,构成了哲学工作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interpretation"通常与诠释学关联在一起,有时甚至就被看作"诠释学"同义词。然而,在哲学文献中,这个词往往是不同语词翻译,比如"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Auffassung"或"Auslegung"。虽然作为翻译结果,这些词都有一个统一形式"interpretation",但其意义或用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从诠释学视角"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呼应和补充:语词意义不仅在于其用法,也在于其用法理解与解释。

  • 标签: 诠释 诠释学 理解 解释
  • 简介:《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农业四十条》)是农业集体化时代毛泽东领导制订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领性文件.这一公共政策在农村具体传播与执行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对了解历史、戒鉴现实和丰富学术都有一定意义.《农业四十条》在农村传播、讨论方式途径,反映了国家话语民间表达借用国家权力与村庄权利关系;而《农业四十条》在基层执行中实际地位和作用,则可纠正学术界既往有关问题认识方面存在偏差.

  • 标签: 《农业四十条》 农村 传播 讨论 执行
  • 简介:康德把道德任务规定为无条件寻求。无条件内涵中包含了无条件命令式,即定言命令。定言命令要求道德哲学进入形而上学领域而且要求理性自我立法能力,即自律。由于自律和自由是交互性概念,所以不能从自由中推论出道德律。于是康德在第二批判中转向理性事实诉求。理性事实是个颇多微词提法,就海德格尔观点看,它本身存在方式恰恰是没有充分给出。而且它并不是不可追溯,它根源于社会存在。

  • 标签: 康德 理性事实 自由 道德
  • 简介:尼采很多言词都容易被误解,尤其他笔下创造、自由、上帝死了这些启蒙话语;其实,这些话语在尼采思想整体中有特殊含义。尼采这些话语使用,是一种挪用;通过将其作为自己修辞面具,尼采一方面隐微地表达了自己思想,同时也表达了现代启蒙知识人特定态度。

  • 标签: 尼采 启蒙话语 修辞面具 挪用 隐微术
  • 简介:韩丁好友金宝瑜认为不能忽略全球化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某些负面影响;韩丁终生关注山西张庄周边耕地现时萎缩,从新层面证实了一些负面影响;韩丁学生美国学者穆达闻全球化影响中国农民两极分化问题,提出应以印度棉农悲惨境地为戒;韩丁妹妹寒春、外甥阳和平通过中国与菲律宾比较,信奉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深刻历史意义.

  • 标签: 中国农业 全球化 警惕负面影响
  • 简介:作为整部《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从注目于“”本身角度,“学而时习”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统一:一方面是不问断行动中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不间断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乐、一般他者不知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基石。

  • 标签: 孔子 《论语》首章 学而时习 觉-悟
  • 简介:本文以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音乐观念为契机,分析了阿多诺批判斯特拉文斯基三个方面:"伪装"现代音乐、反主体性以及基于本体时间基础音乐作曲问题;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阿多诺批判斯特拉文斯基出发点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同时指出阿多诺音乐哲学社会意义.

  • 标签: 新音乐 现代音乐 音乐素材 主体 星丛
  • 简介:在整合先秦法思想基础上,韩非尝试探寻并重建"法"道德基础。在他看来,虽然治术层面的法令或律令是去道德化,但"法"道德性却根植于作为整体的人类生活道德目标。因此,法治绝不单是一套技术化操作方案,更蕴含了法家树立自身学说之正统性与合理性价值诉求。

  • 标签: 韩非 道德 德性 心志
  • 简介:美国哲学家茱迪恩·芭特勒认为连串理所当然地跟性相关论述,同时存有化了固定化了物质性身体。芭特勒阅读波伏娃《第二性》,认为这并非就是萨特《存在与虚无》于女性问题或处境上应用。波伏娃曾说意识存在于一个人身体当中,并且在文化脉胳里,参与形成一个人性别。芭特勒认为萨特身体哲学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提高我们波伏娃思想欣赏,并认定她是一个具原创性思想家。

  • 标签: 身体 笛卡儿主义 心物二元论 超越 性别表演 为己存有
  • 简介:<正>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从三十年代初开始直到1966年逝世,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哲学遗产。在已出版《艾思奇文集》中,收集了他主要哲学论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谈及辩证法问题。在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二十周年时候,我们仅就这一方面谈些体会。

  • 标签: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辩证法 具体概念 丰富性 哲学遗产
  • 简介:柏拉图作品《拉克斯》描述主要是发生在苏格拉底、拉克斯和尼基阿斯之间一场对话,话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勇敢”展开。在苏格拉底引导和反诘中,拉克斯和尼基阿斯观点都遭遇到了困难或自相矛盾。对话结束时,他们勇敢定义没有结果。苏格拉底与他们双方对话揭示出他们各自观点缺陷,暗示了知识必须与构成行动力非认知因素相结合才能达成勇敢美德,而这意味着某种灵魂秩序。作为灵魂秩序勇敢并不完全是可教那些以伪知识兜售勇敢的人,《拉克斯》暴露了他们荒唐之处,同时也喻示了自己关于勇敢教育。

  • 标签: 柏拉图 《拉克斯》 勇敢 知识
  • 简介:胡塞尔认为作为本质观念之物通过直观来把握,德里达认为本质把握必须借助符号。德里达观点是基于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困难深入思考,这种困难涉及胡塞尔直观主义在理念问题和符号问题上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胡塞尔文本已经显露出来。德里达胡塞尔文本"解构"尽管偏离了胡塞尔原意,却准确指出了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困难,并试图提供出解决困难方案。但由于德里达式辩证法也未能成功地被主题化,并且德里达对于延异如何把各个层面的非直观和非当下要素贯通起来以及对于生成运动缺乏必要阐述,所以德里达用以克服这些困难方式是不令人满意

  • 标签: 观念之物 本质直观 符号 理念 现象学
  • 简介:鲍德里亚objet概念是贯穿鲍德里亚一生核心概念。这个概念在其早期和晚期发生了极大变化,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中文词来翻译这个词。因此,在面对鲍德里亚这个概念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仔细地辨析。可以看到,鲍德里亚objet既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承袭而来相对于主体(subjet)对象一物概念,也是他自己提出符号一物概念,更为基础是,所有这些objet描述都是基于价值架构,即价值一物。而这种价值一物会在不稳定、不对称象征交换中走向临界,最终变成纯粹objets体系。

  • 标签: 鲍德里亚 OBJET 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