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台湾学者孙剑秋博士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12月初版,2000年9月再版,全书316页。此书是作者多年来习《易》、治《易》的论文及讲授《周易》的材料汇辑,但全书仍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并反映出作者多年治《易》的一贯倾向。(1)以义理为主,不废象数。认为“象数图书之学愈盛,则人的自主性便愈低”,故治《易》应“先立乎其大”者(《自序》),又认为“象数亦为易之二”(《亭林之易经学·论学易不可废数》),不能尽去。

  • 标签: 《易理新研》 孙剑秋 台湾省 易学研究 易学文化
  • 简介:兼爱或博爱自先秦、汉唐到宋明,一直为儒家自身所主张并为儒家经学的主流性见解,并不专属于墨家。孟子的激愤斥责,并不妨碍他也有容忍兼爱的一面,普遍之爱与差等的社会可以相容。自古忠孝不两全,无父无君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真实选择。儒家的仁爱不仅有差等之爱,更有大仁大爱,即博爱或兼爱。从张载的兼爱到程朱的一分殊,不论从一气还是一理出发,全天下只有一家人,血缘的鸿沟已经被跨越,儒家仁爱也因此有了更广博的蕴涵。

  • 标签: 无父无君 兼爱 博爱 一气 理一分殊
  • 简介:<正>张立文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对中国哲学的至尊范畴分十章作出纵贯的优异探索。绪论似推广唐君毅“”之六义说,释为九义:由治理引申而成的规律、礼义、名理(逻辑)、无或有(玄理)、空(佛)、天(实)、心、气、公理,指出范畴具备包容性、动态进、多样性,修正了“道动静”的偏见。“”,常作动词,如明

  • 标签: 中国哲学 范畴 唐君毅 自然规律 中国人民 华严宗
  • 简介:  陈荣捷曾说过:“(郭象)的主要概念不再是《庄子》中的道,而是‘自然'.事物自然地存在和转化,没有其他的实在或力量使其如此.天不是自然背后的东西,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事物的存在和转化依乎,而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所以每个事物是自足的,不需要一个全能的、原初的实在来组织或治理它们,像在王弼的注本中那样.……王弼强调一,郭象强调多.对王弼来说,超越事物,郭认为内在于事物”.今天在理解两位伟大的玄学家王弼和郭象关于""的讨论时,这个论断仍然很有启发性.

  • 标签: 王弼 郭象 《庄子》 事物 陈荣捷 启发性
  • 简介:李光地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李光地的“六经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提出“六经皆”,强调六经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经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于经”与“取证于经”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 标签: 经学 六经皆理 尊经明理 求理于经 取证于经
  • 简介:谢赫中所提出的诸如"气韵生动"、"事绝言象"、"雅郑兼善"、"述而不作,非画所先"、"六法"与"六品"等命题、概念与审美准则,无不源于系统中的易学思维.易学特别是王弼易学作为撰述主旨贯穿全书始终,构成了谢赫的画学基石.明乎此,不仅对可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亦有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理论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澄清.

  • 标签: 王弼 易学 《周易》 述而不作 审美准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简介:"一画"属于易学哲学的专用范畴。布颜图、戴德乾认为古代画、画论都是从太极"一画"本体理论中发展而来。变易、神知、感而遂通之理为文学、诗赋、书画等艺术的审美创作体验提供了开放的审美心理依据。画家必须慎守《周易》的精诚之道,勤劳谦虚,专心积累,戒骄戒躁。

  • 标签: 画学 易道 一画 太极 变化 感而遂通
  • 简介:此前学者都将庄子“命”论归结为“安命论”。然“安命”无法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命”之全部思想主张,故无法传达庄子“命”论之真精神。而“命”,含有通达“天命”、洞达“生命”、遂“性命”、达观“运命”四层深刻义涵,不仅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对“命”之全部思想主张,又全面传达出庄子“命”论之真精神。故应将庄子之“命”论,归为“命论”。

  • 标签: 庄子 命论 安命 达命
  • 简介:当健康的定义发展到今天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之时,道德的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儒家学说在塑造道德的人格和如何理解并达成个人的人生意义上有很多重要资源。本文以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联结为出发点,探寻以道德情感为成人依托的孟子和以理性认知为成人依托的苟子在培植中国人的人格上各自提供的独特价值。将孟荀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上的影响,并通过情感生

  • 标签: 儒家 孟子 荀子 人格 心理治疗
  • 简介:理学的西传得益于“”概念的译介。《印中搜闻》、《中国丛报》、《中国评论》三种报刊及麦格基、雅各等人的汉学著述中关于“”的译释,保存了十九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最原始的文献记录。翻检中学西传史上“”的英文对译,可以看到西方世界在接受中国理学文化时的心态以及曾经出现的分歧与争论,后者对于理学文化的西传无疑产生过推动作用。

  • 标签: 《印中搜闻》 《中国丛报》 《中国评论》 理雅各
  • 简介:王船山学宗张载。以易学为人路构建起形上学体系。他从易学最基本的象问题出发·提出了“《易》之全体在象·象一体无隔”的易学基本理念,并据此导出“即象以见”的易学方法论。他以此象无隔的易学视野和方法来统摄《六经》。进一步得出了“《五经》皆象,《易》统其”的经学观。并主张治经要以训诂为根基,以义理为标的,从而使他的经学呈现出汉宋兼采并治的学术特色。

  • 标签: 王船山 周易 象理无隔 经学观
  • 简介:在经历了元明以来的“”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理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理气一元论。这显然已经偏离了朱子原有的理论形态。陆世仪站在申明朱子之说的立场,坚定地维护朱子理气二元存在论之架构以及先于气说。陆世仪的论证依据,虽不外朱子之既有观念,但充分反映了复兴朱子学这一时代需求,也表现了其个人对朱子理学之体认心得。其先于气说之特色及其效果,在对抗诸儒异说之目的下;显示了清初朱子学发展之一重要侧面。

  • 标签: 陆世仪 理先于气 理气动静 时代意义
  • 简介:霞谷是德性论者,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是贯穿霞谷著作的一条主线。其性情本源与全体之说认为“情其源头,性其全体,情其发处,性其用处”,以批评朱子;其四端七情之说主张“四端亦有气,七情亦有理”,理气性情合一,批评退溪的“主理”、“主气”之说;其良知说明确提出“恻隐之心即良知”,“以其全德之德而言谓之仁,以其本体之明谓之良知”,将情与知统一起来,反对将良知“专属知识一边”,主张德性之知即良知是由情感说明甚至决定的。霞各很推崇儒家经典中的《大学》,其中尤其重视好恶之情,认为“好恶乃一篇之要”,实即以德性为要,而德性之根本在情感。总之,“实心真情”是提高德性、实现万物一体境界的根本。这是霞谷对今人的重要启示。

  • 标签: 霞各 性理学 德性 情感 理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朱熹《易学启蒙》的分析.考察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基础的先天易学和后天易学的基本原理和相互关系,由此进一步研究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共同基础的“”的意味。朱熹的易学不是在象数和义理哪一个的立场上对两种易学的综合.而是试图确立易学的基础,进而把对的意味的系统的解释和说明作为最终目标。

  • 标签: 朱熹 先天易 后天易
  • 简介:由“”和“象一所昭示的两种不同思维形式出发,形成了解读《周易》文本的两大阵营——义理易学和象敬易学·义理易学阵营中的王弼、程颐易学凸现了《周易》“”世界的超越性,象数易学揭示了《周易》“象”世界对于彰明“”世界的关键性.朱熹基于《易》本为h筮之书的立场。既强调了“”世界的超越性·又突出了“象”世界对于彰明《周易》“”世界的关键性.

  • 标签: 周易 象数 义理 “象”世界 “理”世界
  • 简介:钱穆先生在的研究上,先从文献入手,发表以厘清孔孟旧儒与战国时代新儒的不同;其后发表讲述代表战国新儒思想的,虽然与孔孟旧儒不同,但仅限于天体宇宙论的建构方面,盖因此领域为道家所擅.作者吸收道家之长,融通道家宇宙论,转而建立属于儒家的宇宙论,这是值得肯定的转变.正如钱先生文中一再致意的:虽吸收道家宇宙论的思想,但并未背弃儒家人生论的精髓,所以在吸收过程中皆予以转化,换句话说,便是将老庄自然宇宙观变成儒家德性的宇宙观,以求合于传统儒家的人生哲学.

  • 标签: 钱穆 易传 先秦儒家 宇宙观
  • 简介:英国的雅各(JamesLegge,1815-1897)、韦利(ArthurWaley,1889-1996)均是国际上有影响的汉学家,他们的《论语》译本是英语世界中最流行的译本,本文以“君子、小人”、“克已复礼为仁”、“一贯忠恕”等关键范畴为例,对雅各与韦利翻译《论语》义理系统作了比较分析,其结论是:雅各基本上以《四书集注》的义理为依据,而韦利则为清儒的义理为旨归。本文还尝试指出,义理上自成系统,有各自的特色,是雅各与韦利的译本能够长久行世,又不能完全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韦利《论语》 理雅各 中国 经典翻译 义理系统
  • 简介:戴震的认识论中有两个颇有意义的范畴:“意见”和“义”。他认为,人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获取义,但得到的却往往是意见。宋明时期的哲学家,如朱熹等人,由于分不清理义和意见,以致把意见当成了义,把义当成了意见。这不仅贬损了义的至上性,而且

  • 标签: 戴震 认识论 “意见” “理义”
  • 简介:宋代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学的又一次更新与创造,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事。宋代理学无疑被认为是一种新文化,代表着新的儒学发展方向。这种新文化建立在新的经典体系上,以《四书》的注释和结集作为基础,用以继承开拓传统的《五经》(或称《六经》或者“六艺”,为方便论述,

  • 标签: 宋代理学 《四书》 《五经》 中国思想文化史 “六艺” 《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