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从1765年开始,康德直计划撰写《道德形而上学》。由于批判事业推进和其他事务发展,直到1797年康德才正式出版该书。正式《道德形而上学》不同于预期著作,这些变化体现了康德哲学体系张力。《道德形而上学》与康德所使用讲义在内容上有密切关系,不过后者是在批判哲学角度上考察而纳入其体系。《道德形而上学》涉及纯粹哲学应用到人理性内容,给予了消极定言命令以积极内容。康德没有辩护这种积极内容,这是他希望发展,但是没有发展另外个主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批判哲学 德行 法权 同时是义务的目的
  • 简介:康德在人类学基础上展开自己哲学研究,并把人是什么作为自己哲学全部追求。他在人主体性基础上把立法之人和执法之人结合起来,并因这种结合为自己哲学探讨人是什么规定了三个基本方向,即:人能认识什么、人应当做什么、人能期望什么。在对上述三个问题追寻中,康德得出了三个结论,即:人永远处于走向真理途中、人永远处于走向自由途中、人(作为配享幸福的人)永远处于走向幸福途中。尽管他没有直接解说人是什么,但是,他对前述三个问题所得出结论表明:在他那里,人是处于永远走向无限有限人。康德对人这种理解使他哲学成了西方近代哲学走向现代西方哲学"桥梁";并且,从哲学影响社会方面看,他哲学也是从近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桥梁"。

  • 标签: 理性 有限性 无限性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和道德在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中是如何可能,这以法权和道德为目的先验历史观是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术构想、最终统自由与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在康德之后现代哲学中,“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代表就是黑格尔历史哲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黑格尔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为“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为“被把握在思想中时代”。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化”了,也将“时间”功能“实践化”了。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如何认识百年共和历史含义》文中对“启蒙”观念批判和对“德政”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对“当代中国”与“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对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讨论中并不能得出标准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可能。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和公共规则之间不同角度,为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202节中说个体间公共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对,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推理过程和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遵守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种特殊限定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
  • 简介:康德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它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经验性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方面捍卫了第类比论证目标,另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类比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第版发表于1918年,修订新版发表于1923年,后来,作者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于自编全集第16卷和第3卷中,足见其对这部作品高度重视和偏爱。《乌托邦精神》书被誉为20世纪初哲学表现主义代表作。从风格上看,这部作品具有气吞山河、狂放不羁狂想诗特征:语言晦涩、风格怪异,宣泄主观精神,描写直观意向,传达弥赛亚预言,揭示了永恒神奇心灵内涵;从主题上看,这部作品反对战争、强权和剥削以及现存社会制度对个性压抑,热情讴歌人类觉醒和黎明,主张人性复归和道德重建,提出了"心灵、弥赛亚和启示录"口号。

  • 标签: 自我相遇 音乐哲学 卡尔·马克思 启示录
  • 简介:马克思提示了现实与文本关系,现实往往被语言和文本所切割、渗透,当文本作为个主题加以谈论之时乃是物质生活升华之时,文本在此时体现为现实剩余。现实和文本距离,是马克思通过把握到现实与本质相切瞬间才加以克服。在今天文本性和现实性可能在信息这换喻以及现实层面上完成了种新变形。

  • 标签: 马克思 文本 现实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本文基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这术语考察,阐述了葛兰西实践哲学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系,分析了葛兰西理论四个领域及其相互关系。最后,作者强调研究葛兰西实践哲学关键在于转换视角重读马克思,从而努力实现马克思理论现代化,以分析已经变化的当今世界。

  • 标签: 葛兰西 马克思 实践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是基础性,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本文译自1975年由GeraldA.McCool编译出版《拉纳读本》第I章。本章分为三部分:第部分是"存在之光",来自《圣言谛听者》第3章;第二部分是"存在模拟",来自《圣言谛听者》第4章;第三部分是"作为灵在的人",来自《圣言谛听者》第5章。从本文题目即可看出,拉纳深受海德格尔思想之影响。拉纳区分了两个层次:第层次为存在敞开,存在本性是在我们称之为存在自我显现、存在自我光照原发性性中认识和被认识,存在意味着认知与被认知本源性,存在隶属于存在自我显现基本本性。这是般存在学首要陈述。第二层次为人敞开,即人本性是对所有存在者绝对敞开。这是形而上学人类学首要陈述。

  • 标签: 拉纳 存在 灵在 存在学 形而上学人类学 圣托马斯
  • 简介:这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GillesLouisRénéDeleuze,1925-1995)运用自己"欲望哲学"重新解读康德三大批判尝试。在这种眼光下,康德先验方法就是从人各种先天机能,包括认识机能(感性、知性、理性)和欲望机能(低级欲望和高级欲望)构造出人生活经验,这些机能是切表象源泉。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哥白尼式革命"实质是把认识先天原则归结到主体先天立法机能,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把这种先天机能与后天机能结合起来?单凭先验图型是无济于事,必须把第三批判中"共通感"引入进来才能解释这些机能相互和谐。知性和理性机能后面隐藏着其实是欲望机能,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所讨论问题。纯粹实践理性为自由立法,这同时也使它成为知性在理论上为自然立法、在实践上为道德律建立类比"模型"决定性根据。而理性与知性后面这种相互配合致同样也立足于理性本身"道德共通感",纯粹实践理性三大悬设都是通过这种道德共通感,特别是其中想象力而现实地作用于感性自然,想象力为自然界设定了终极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辨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在《判断力批判》中,加入了种比般感性机能更高情感机能,这就是体现为审美判断力鉴赏机能,它既不关思辨兴趣也不关实践兴趣,仅仅表示各机能活动主体性条件。但它与所有其他机能都相关,构成它们相互协调活动。而这种自由协调活动虽然是超功利,但它本身具有某种理性兴趣作为自己原则。所有机能未决定超感性统体和从其中抽引出来自由和谐是心灵中最深部分,它准备了那最高尚东西到来即欲望机能至高地位,并且使得从知识机能向欲望机能之过渡成为可能�

  • 标签: 先天机能 欲望 共通感 道德律 自由 终极目的
  • 简介:马丁·海德格尔著作《哲学论稿》可谓难以概述,这是因为它向读者摆出了两个不同却相关问题。第个问题是搞清楚海德格尔在试图达成什么。大多数对其著作研究集中对这个问题梳理出个答案。在本文中我主张应当集中于第二个问题,哪怕这个问题不是更具有启发性,也至少是同等重要。第二个问题就是海德格尔在试图达成其目的时所采用方法是什么。旦把握到海德格尔在方法或教学问题上极端矛盾,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问题在他著作中以种自身消解方式而相互作用着。海德格尔想要达成变革有赖于种在根本上不可教教义,并且是如此地依赖于对群并不存在学生预设。我在结论中主张这个悖谬源于这样事实:海德格尔并没有他所渴望那样有革命性,而且没有被广为接受,这还包括他那典型现代幻相:人在根本上可以被重新塑造。

  • 标签: 海德格尔 不可教的教义 教学法 |
  • 简介:康德既提出了应当把我们义务认作上帝命令,同时又反对从神意志导出道德神学意义上他律观念,在本文中将探讨这两种观点如何协调致。反对自律建构主义解释;也反对康德拒斥般意义上神圣命令论这种通行主张,将表明康德所反对神学意义上他律是某种克鲁修斯所主张特殊版本神圣命令论。在此基础上,将发展出种自律地服从神道德权威观念。通过比较康德关于神圣权威观念和人类政治权威观念,表明"自律服从"之现实性。

  • 标签: 康德 自律的建构主义解释 克鲁修斯 神圣命令论 自律的服从
  • 简介:黑格尔在本文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对于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观点。首先,他表明对启示宗教考察有三个环节,即上帝抽象概念、概念定在,以及概念与定在性。然后,他回顾了上帝存有的三种证明,其中着重回顾了安瑟尔谟式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对它批判,并表明该证明虽然由于坚持从概念出发原则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其论证过程由于主张对概念知性式理解而无法令人满意。最后,黑格尔从正面阐述了他自己概念观,认为概念并非如传统所认为种单纯主观东西,而是自我区别、建立存在又扬弃这种区别的主客统绝对活动,它自在自为地拥有存在于自身中,而上帝概念正是这样概念,因而上帝存有就以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了证明,黑格尔由此以其思辨哲学改造了传统本体论证明,阐发了种新型本体论证明,从而呼应了本文开头。

  • 标签: 上帝存有 本体论证明 概念存在
  • 简介:康德以其"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传统符合论哲学翻转,王阳明则以"龙场悟道"为标志实现了对传统理学翻转。两位哲人均旨在解决知识如何可能问题,并且其思路都是先验唯心论。在道德哲学中,两人均从主体内部寻求道德行为根据,强调遵法守理重要性。康德以自由定义人尊严,王阳明则以"洒落"作为人生最高境界。

  • 标签: 先验 良知 自由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和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和第二批判目的和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和经验性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和《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和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