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在前贤既有的基础之上对“五重唯识观”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它与唯识宗修行五位理论之间是何种关系,认为窥基的“五重唯识观”与修行五位之间存在着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五重唯识观”是中国特色的五位修行理论。
简介:佛教寺院往往有一座名日“五观堂”的处所。五观堂是僧尼用斋的地方,又称“斋堂”。泉州开元寺的五观堂的石门楹联写着:“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佛教的“五观“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斋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方受此食。“三心”是:贪、嗔、痴。
简介: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寺院中常见的护法神像,也是格鲁派寺院中修习的重要本尊之一。
简介:房子修得新又新,唱支歌曲谢党恩,党的干部体民情,四在农家来指引,公路修到罗家寨,青山挂起银飘带…………”这是一首“四在农家”创建后。苗族同胞自编自唱谢党恩的苗歌。
简介:六、七、八月是西藏旅游的黄金季节,全世界的游客纷拥而至,给拉萨这座寂静的高原古城带来了不少凡间的热闹,房价一路攀升还不好找,各条线路上全都是旅游车鼓足劲在奔跑,高原反应加上马不停蹄,往往还没韵过神,人们迷迷糊糊就告别了西藏,如果不是有一卷胶卷提醒你曾去过世界屋脊,也许都会怀疑,我去过吗?
简介:元阳观为茅山名观之一,历史悠久。唐代诗人顾况(727—815)曾寓居此观读书多年,后作有《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诗云:“此观十年游,此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书读。”该观后毁于战乱,南宋时复建。据《金坛县志》和元代刘大彬《茅山志》记载,南宋隆兴初(1163),吴兴道人沈善智穴居于此,自称洞主。时有黑虎随之出入,
简介:原始佛教“空”观作为一种认识论,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之上,服务于解脱论。部派佛教思想开始出现由“空”向“有”的转变,呈现出实体化趋势。中观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缘起理论,提出色空不二的思想,将佛教空观发展到新的高度。
简介:当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生哲学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人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转型、改变。许多青年人因而感到困惑、迷茫,无所适从,我们作为基督徒、传道人,在这样缤纷的世界中该如何看待人生?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为了激发广大同学更好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坚定奉献的心志,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研究室暨学生会于1997年11月15日联合举办关于基督徒的人生观、价值观研讨会。研讨会由孙家骥老师
简介:不论何种宗教或何家(如儒家)都有各自的人生观、道德观,例如雷锋精神就是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之一。
简介:
简介:今天,我想从佛法的角度,和大家谈一谈如何看待及使用财富的问题,这也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简介:土族的“观经”活动在民间也被称为“跳欠”、“跳神”等,寺院僧人称为“金刚舞”,是一种在寺院中由戴面具的僧人表演以表达宗教奥义的神舞,它也是土族地区藏传佛教祈愿法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土族地区各大寺院中大都有这一活动,但以佑宁寺的观经规模最大,并且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和六月初八分别举行一次,
简介:苦行,梵语tapas。是为了断除欲望,净化身心,根据佛陀的教义,践行种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事的统称。而它的原意,是指古印度诸外道以种种惨痛的修行方法,肆意折磨肉体,以求得心灵的净化,并为生天铺平道路。佛陀坚决地反对诸外道的无益苦行,并为弟子教导了既有益于现在,又利于永恒生命的苦行方法。本文试图简单扼要地介绍佛教苦行的渊源,以及佛陀教导的苦行观。
简介:林语堂(1895年10月-1976年3月),福建人,出生于传教士家庭。国际知名学者,文学家、哲学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他的座右铭。
简介:在禅宗盛行的中唐时代,柳宗元反对禅教相隔,认为理事相须、体用一如,主张禅律并重、定慧双修,体现了佛教戒、定、慧三学齐修的意趣和解行相应的宗旨。他的这种禅观主要来源于天台宗的止观学说。
简介:“湟水又东,径土楼南,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这是北魏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的古湟中八最之一“北山烟雨”——今西宁土楼观。土楼观,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城北的土楼山(现习惯叫北山)。土楼山形状奇异,水绕山环,四川烘托,一关东峙,显得格外钟毓而灵秀。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当地群众为河湟名人——汉朝护羌校尉邓训在北山修建了“贤圣之祠”,最早称为“土楼山寺”,俗称北山寺,后改称“永兴寺”,又因与城
简介:葛仙观原名叫“青元观”,始建于宋皇佑二年,由葛玄、葛洪的故宅改建而成,主要供奉葛玄、葛洪二位真人,原观内建有紫微、北极、三官、东岳四房道院,并有葛玄炼丹井一口即“青元丹井”。2002年9月,经句容市委市政府批准,茅山道院耗资1300万元。在句容市葛仙湖公园内易地重建了全新的葛仙观。
简介: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着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
窥基的五重唯识观与修行五位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僧尼的用斋
观修的智慧与欢喜——藏传佛教五大金刚的艺术特征
“五抓五促五落实”建设苗乡新农村
循环——观天葬
茅山元阳观
佛教空观的理论发展——从原始佛教“空”观到中观般若学空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记“基督徒的人生观·价值观研讨会”
谈谈佛教人生观佛家道德观
诗五首
“五功”赞
佛教的财富观
土族“观经”记
佛教的苦行观
林语堂的道家观
柳宗元禅观探析
西宁土楼观
句容葛仙观
佛教的和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