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大量采集野生植物资源,造成了对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部分植物资源面临枯竭。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草原与森林资源

  • 标签: 野生植物资源 滥采滥伐 环保措施
  • 简介:侗族处于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很适于植物的生长,植物种类复杂繁多。侗语对植物的命名分类极具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侗语对植物名物的命名是侗族的植物知识和认知世界方法的体现,也蕴含着侗族丰富的植物文化内涵。

  • 标签: 侗语 植物名物 命名分类
  • 简介:植物名称是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思辨结果。其结构规则和命名方式反映语言的特点,同时也反映概念分类的特点。壮语植物名称有丰富的文化信息,研究这些植物的命名方式和分类特点,不仅有利于壮语文的词汇研究,有利于构建民族植物文化学,也有利于壮医壮药的研究,更有利于壮乡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标签: 壮语 植物 名称 分类
  • 简介:苗语西部方言植物名称种类繁多,在植物命名方法上,与其他民族的植物命名制存在"异曲同工"的共性和个性特点。苗语的植物命名和分类主要根据植物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效用功能而划分的。苗语植物名称形象生动的特点是苗族抽象思维在苗语植物命名和分类中的体现,这不仅表现了苗族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苗族对植物的认知特点。

  • 标签: 民族名物学 植物命名 植物分类 苗语西部方言
  • 简介:水族是一个以"饭稻羹鱼"农耕文化为传统的山地民族,水语植物名物是其传统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水语植物名的考释,得知水语植物分类主要有生活类、经济类、野生类、其他类四种;水语植物命名既有"属名+种加词"的"双名"法,也与植物部位、生存环境、生长阶段和思维习惯等有关,同时命名具有一定的构词规则;体现了按植物性状取名的人类共性,又呈现了水语认识植物的个性。

  • 标签: 水语 民族植物学 植物命名与分类 民族名物学
  • 简介:<正>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祖国东北边境,即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流域地区。这里山河秀丽,物产丰富,为赫哲人的生存提供了优裕的自然条件。“赫哲”一语,含有“江边上的人”之意,说明赫哲人长期沿江而居,以渔猎生活为主;同时在渔猎之余,赫哲人还兼行采集,即从天然的野生植物中开拓食源,以植物的根茎叶果作为补充食物。采集曾是人类早期的原始经济生活方式之一,赫哲人的采集生活,无疑

  • 标签: 赫哲族 食用野生植物 乌苏里江 成分分析 渔猎 松花江流域
  • 简介:在台湾多元复合势力主导的环境治理时期,“原住民”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生态智慧上,他们的传说和故事隐含着爱护野生动植物并希望多样物种持续存在于自然界的心声和环境态度;他们遵守狩猎禁忌,保护了台湾的生物多样性;他们的植物保护活动也有利于生态、水土保育和文化传承。在抗争实践上,他们通过“还我土地”运动反对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国家公园”,还通过反核废料、反水库兴建、反亚洲水泥公司侵占土地等抗争参与台湾的环境治理。“原住民”在参与台湾的环境治理时体现出“自觉性”、“在地性”、“边缘性”的特点。此外,文章还提出继续探索“原住民”多样性文化与台湾环境治理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在发展主义话语下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

  • 标签: “原住民” 台湾 生态智慧 抗争实践 环境治理
  • 简介:游牧民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包括认知体系、利用体系与观念体系三个层面.这些知识扎根于游牧实践,忠实地表达了人群、畜群与草原的复杂动态关系.地方性知识有可变性,因知识生产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重塑.人类学家既要记录、搜集、整理和研究地方性知识,也要关注并解释其变化与变化的过程,还要探讨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链接的可能路径,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探讨地方性知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

  • 标签: 植物 游牧民 地方性知识 生产与再生产
  • 简介:"和平发展"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冷战后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带来了三大机遇:一是当前的国际和平环境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二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三是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只要我们能够清醒认识到当前世界政治、科技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把握好本世纪头20年由此带来的三大机遇,中国就能成功地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 标签: 中国的和平发展 国际和平环境 新科技革命 经济全球化 机遇
  • 简介:阐述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组织与管理体制蕴藏的新问题,提出了建立适应网络化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的几种模式,并以广西民族学院图书馆为例,谈了自己对高校图书馆机构重组的看法。

  • 标签: 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机构设置
  • 简介:吐谷浑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条件不适于农业的发展,只能以畜牧经济为主。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吐谷浑最终走上了商业型畜牧经济的道路。

  • 标签: 自然环境 吐谷浑 社会经济
  • 简介: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全面共享得以实现,给人们带来新的知识获取模式,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安全问题。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探讨了网络隐私和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分析总结了信息共享中隐私被侵害的诸多因素,同时提出了保护隐私的若干建议和措施。

  • 标签: 隐私保护 网格 信息 资源共享
  • 简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进步的标志。但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民族地区既是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系统相当脆弱的地区。近年来,民族地区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对资源的无序、过度等不合理开发,已使那里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和突出。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 标签: 民族地区 资源开发 生态破坏 环境保护
  • 简介:沿袭至今的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对保护好西南民族地区富集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优良的本土生态法治,内蕴的“生态法治实践价值”,无疑是中华多元法律的文化精华,对促进生态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迪。

  • 标签: 西南少数民族 环境习惯法 生态法治 实践价值
  • 简介:特色资源是我国民族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体系的重要构成和标志特征,是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势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本文阐述云计算的价值和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重点分析利用云计算的具体措施,并提出解决利用云计算问题所要坚持的原则,并进一步论述了云计算机环境下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 标签: 云计算 特色资源 民族高校 图书馆
  • 简介:法律与信访都是底层环境抗争的基本工具,但中国民众更青睐于后者,甚至形成了“信访不信法”的格局。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源自无讼社会的文化基因,也受司法困境的现实驱动。而蓬莱19-3溢油事件后,渔民的行为逻辑具有鲜明的“信法不信访”特征。这种格局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机制,一是普通渔民不懂信访,二是农村精英对信访困境具有深度反思,三是源自对参照群体的比较,四是依法抗争保证了抗争维权的合法性。研究表明,“信法不信访”的格局并非因为渔民法律意识高,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青天思想的淡化与消弭,有利于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当前,需要创造适宜的社会机制,引导“信访不信法”向“信法不信访”转型。在此,推进司法改革与司法独立尤为迫切。

  • 标签: 依法抗争 环境抗争 环境信访
  • 简介:基督教人性观提升了人的地位,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成为自然的统治者;自然论人性观偏爱对自然的占有,以物质享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理性论人性观视理性为征服自然之利器;现代人本主义人性观既强化了人的地位又拓展了“人本自然”的理念。它们都没有真正从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上去把握与理解人性,它们所误导的人性之所以可能引发环境的危机,是因为它们或者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或者唆使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或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隔离。

  • 标签: 人性观 基督教 自然论 理性论 人本主义 环境危机
  • 简介:文章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考察,通过地域横向对比,叙述了青海湖区古代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古人类活动的变迁,探讨了湖区的人、地关系及历史地理位置,这对今后湖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背景材料

  • 标签: 青海湖区 古代 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
  • 简介:本文不仅考虑地方环境污染,同时也考虑环境污染的跨界影响,不再把区域视为没有空间维度的"点",认为每个区域包括城市与农村地区,产业集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存在本地影响,同时也存在跨界影响,每个地区有三个生产部门,不仅生产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同时也生产资源产品,资源产品的使用具有功能上的二重性,资源产品既能用于生产,也能用于消费。由此,本文将这些新的内容融入到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增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 标签: 资源产品二重性 环境污染 经济地理均衡 对称结构 新经济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