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朱熹把礼提升到本体地位,重构了一个贯通天人、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儒学新系统。儒家《六经》、《四书》等经典密切关联,《四书》中的《中庸》、《大学》又是朱熹自《六经》之《礼记》中摘出。礼在儒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儒学礼之内涵演变及朱陆之争,使朱熹认识到,礼是内在德性内核与外在工具形式的统一。由于"人心"包含各种欲望,所以朱熹反对陆九渊的"心即理",提出"性即理"命题。朱熹认为"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他又提出"性即礼"命题。他认为"礼之出于自然,无一节强人",各种强制人之礼绝不是真正之礼。他使礼在本体意义上获得了提升,让现实日用成了天理之发用,为日用常行找到了形而上学依据,也使得道德主体和道德规范在现实中找到接通之处。由于只有克去私欲才能复礼,朱熹没有阐明合理需求的界限,导致人们在克私欲过程中连正常需要也给克掉了,使礼成为对人的限制和强迫。
简介:我第一次看到李桂莲,是在1986年5月新金县委组织的优秀党员报告会上。她年近40岁,中等个儿,衣着朴实,乌发浓眉,微胖的圆脸上戴着一副茶色眼镜,用响亮的新金方言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农民也要尝尝当工人的滋味”1979年,中国共产党11届3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着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辽南皮(口)普(兰店)公路线上的一个小村——杨树房开始苏醒。这里有一位土生土长的家庭妇女李桂莲,不甘心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围着锅台团团转”,于这年10月带领85名农村妇女自带缝纫机,在家乡办起了服装厂,她说:“我们农民也要尝尝当工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