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传教士起,美国开始了儒家文化的介绍、传播和研究,到二十世纪后逐渐发展成熟。随着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日益重要,美国儒学研究迅速发展成为海外儒学研究的中心,美国学者从西方哲学角度出发研究儒学,对当今儒学的现代化转化和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也增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归纳和梳理当今美国新儒学的思想,了解西方学者如何看待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有重要推动作用。

  • 标签: 新儒学 美国儒学 儒学复兴 波士顿儒学
  • 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这个题目,我曾讲过多次,上世纪80年代讲过,90年代也讲过,现在到21世纪还讲。不仅我讲,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讲,为什么?我想,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 标签: 儒学 80年代 90年代
  • 简介:儒学与儒教是儒文化的两个重要范畴,传统至今,学术界对此一直没有明确界定,而是长期混用。本文认为,二者是两个范畴,有质的不同,应当分离。具体来讲,应将百家争鸣的儒家各派如孔子、孟子等及后世与此有内在联系的学派的思想性质都确定为儒学,将董仲舒、宋明理学等及与其先后有内在联系的派别的思想性质确定为儒教;儒学是人文学说,儒教是信仰学说。将儒学与儒教相分离,便于对二者分别进行科学研究,以利问题的早日解决。

  • 标签: 儒学 儒教 儒文化 信仰
  • 简介:蒲松龄的集中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广大士人的精神追求与风貌,其间浸透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探讨中的儒家思想,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原书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可以借此了解儒学在以往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 标签: 《聊斋志异》 小说 蒲松龄 儒学
  • 简介:儒学和道教的关注点虽然不同,但是,由于儒学和道教都土生土长于中华文化的母体,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面对同一种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而且两者都要回答同一个社会与人生问题,所以它们两者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至在宗教思想、伦理道德思想以及追求和谐社会等方面交融互补,具有相通性。

  • 标签: 儒学 道教 关系交融互补
  • 简介:<正>在孔孟儒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孔子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人学思想的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格修养和人的理想的思想家。而自认为"私淑孔子"的孟子,则极大地丰富了孔子的"仁"(即人)学,将孔子的人学思想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潜心构建了儒家人学思想体系。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中。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家们深刻思考人类自身的问题。当时所存在的"礼崩乐坏"、"民散久矣"、"天下无道"的严峻事实,使"从周好礼"的孔子感到极大的困惑。他没有认识到这些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反映,而把"周礼"失去约束力的问题归之于人,因而他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

  • 标签: 人学思想 孔孟儒学 孔子 思想体系 人格修养 孟子
  • 简介:先秦儒学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筑了中国传统的礼治社会,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三纲五常"思想是其典型表达.

  • 标签: 先秦儒学 三纲五常 礼治社会
  • 简介:学术界对"实学"一词的使用意义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对中所涉及到的"实学"进行意义上的考评后发现:表层意义上的实学强调一般的道德修养与儒家社会事业的关系:深度意义上的实学强调必须以本体为修养工夫的归宗,并以本体为基石,展开儒家的外王事业.这说明,在"实学"使用频率颇高的时期,儒家内圣外王理念确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标签: 实学 儒学 “内圣外王” 《明儒学案》
  • 简介:儒学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五四”运动以来,已经过了近一百年的嬗变。虽然已日趋成熟,但我们不能忽视它所面临的四大困境,即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现代性的碰撞,与大众文化的剥离以及新儒学内部的分歧。“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守正方能创新,就当代中国而言,我们更需要守护自己的传统,在守正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 标签: 新儒学 现代化 传统文化
  • 简介:东亚经济腾飞中的儒学文化作用曹青东亚经济的蓬勃发展,不能不使人注意到这样一个决非巧合的事实:即这一地处东方的各国和地区,都具有共同的儒学传统的文化历史背景,简言之,它们同属于“儒学文化圈”。那么,儒学文化和东亚经济的腾飞究竟存在着何种内在联系,以及此...

  • 标签: 儒学文化 经济腾飞 儒学传统 东亚经济 乡镇企业 东亚人
  • 简介:今年既是“五四”运动80周年,又是孔子诞辰2550周年。无论是纪念“五四”,或者研究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学,都是为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化无疑应继承“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同时也应以孔学为基础,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本文即本此理路,对儒学传统与现代人格尊严观念展开论析。

  • 标签: 儒学传统“五四”人格尊严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在走向现代化、后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信用缺失现象及其成因.认为剧烈的社会变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无疑使传统的信用体系及观念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对传统儒学的诚信理论进行转化性创造并重建解读体系以教育国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 标签: 儒学 诚信 信用体系
  • 简介:本文从糯家的社会价值功能的视角,分疏总结了儒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成败得失,并根据儒学的内在价值,儒学在回应当令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所提供的智慧启示,和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儒学的精神价值将会重新阐发弘扬等条件,指出儒学必将在人类整体文明中居有一席之地的未来前景。

  • 标签: 儒学 社会价值 功能 未来前景
  • 简介:本文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身如何,而是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这种追问以承认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为前提,而进一步追本溯源,揭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得以成立的缘由:孔子是如何为自己的仁学“奠基”的,这种奠基性的观念何以可能容纳“现代性”。文章以“生活儒学”的思想视域来审视这个问题。

  • 标签: 孔子 仁学 现代意义 奠基 生活儒学
  • 简介:中国的制度社会与民间社会的两重世界提供了培育公共幸福这一社会正义思想的土壤。儒学的民众化加速了作为古代知识分子“士”、近代的知识分子、近现代的“青年”的形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人的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进程,以及人对社会正义和公共幸福的自觉地提高与飞跃。从古代和中世的“士”到近代青年现象的出现,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是社会公共性在多元时间中的扩展和推进。因此,理解儒学民众化的发展,是认识青年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需要批判和解构,更需要一种诠释与重建,需要超越时代与传统进行对话和创新,从历史意义中发现我们今天存在的意义,只有全面深入地探讨,才能把传统的资源充分展现出来。

  • 标签: 民众化 青年 儒学 幸福 古代知识分子 传统文化
  • 简介:进入文明时代后的中同古代社会可以简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前儒学社会阶段、儒学社会阶段。儒学社会的主导精神是儒学精神。虽然儒学经过了不停地阐释和被阐释,但其中有三个命题或要素不曾变化,三个要素即:亲亲伦理是人(类)或社会关系的基础、王道秩序或者君主秩序是人(类)或社会的理想秩序、仁(爱)是人(类)向善活动的基本动力。

  • 标签: 儒学神会 儒学精神 社会学命题
  • 简介:中唐时期,韩愈在先秦儒学道统思想论述基础上,明确提出儒学道统论以排斥佛老、复兴儒学,其精神实质是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不仅具有在理论上承前启后开宋明理学之先的创新价值,且其儒学觉醒意识集中倾注于儒家“内圣外王”的外王致用,以儒家经世精神关注社会民瘼、排斥佛老,先后两次被贬官岭南,却积极在基本为四夷即今所谓少数民族中传播弘扬儒学,接橥的是拓展儒学促进少数民族思想文化进步的深刻意义。

  • 标签: 韩愈 儒学道统 少数民族 道济天下 经世致用
  • 简介:王阳明以“全体恻怛”和“真诚恻怛”完善和完成了儒家的仁学;而在深入构建其“天地人万物一体之仁”的同时,最终突破“等差之爱”而引入实质是“兼爱”的原则,从而实际终结了儒家仁学,或创新了儒家仁学;而由于在理论和现实上,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并不能完成“一体之仁”的仁学理想,真正实现“一体之仁”的必须有一种现代新仁学,这就是新发展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构成的“开新”性的现代新仁学.

  • 标签: 仁学 一体之仁 完善 终结 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