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5 个结果
  • 简介:吉米·卡特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在执政期间真正有意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的总统之一。他为抑制美苏军备竞赛,裁减军备和缓和当时的国际紧张局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这些努力是他后来荣膺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之一。然而,由于卡特的这种外交方针触犯了当时美国国内某些极端保守势力的利益,在国际上又遭到苏联霸权主义的扩张带来的冲击,使他在执政期间屡屡遭受外交政策上的挫折。分析美国外交政策史上的这一特定时期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今天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内在动因具有极为重要的参照意义。

  • 标签: 吉米·卡特 美国外交政策 裁军 美国全球战略
  • 简介:一、印度国际影响力消长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表现(一)印度独立后保留了英联邦的成员国关系,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印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①。(二)50年代冷战初起,美英拼凑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伊拉克革命后退出该条约,改称中央条约组织)等军事同盟对...

  • 标签: 印度 尼赫鲁 国际影响力 不结盟运动 巴基斯坦 南亚次大陆
  • 简介:冷战后,南亚地区恐怖活动呈加剧趋势,且影响力、破坏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重灾区。南亚恐怖主义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跨界恐怖活动是其最显著特征。南亚恐怖主义活动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复杂的民族、宗教背景,以及南亚国家的政策失误,而西方某些国家在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是其主要外部原因。

  • 标签: 南亚 恐怖主义 民族 宗教 地区合作
  • 简介:文化安全是文化系统正常运行、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当文化安全受到由于技术和市场所推动的全球化威胁时,所造成的可见的后果是文化的标准化、同质化、娱乐化和商品化。与之相应的潜在的后果主要是文化多样性遭到破坏。这些都将无法造就完整的文化而只能导致文化的瓦解。文化安全既受到外源性因素,即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的威胁;也受到内生性根源,即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可能遭遇到的原因的威胁。由于传播技术对文化的控制与垄断,威胁着文化多样化,造成信息的碎片化和视觉化,对文化造成多种破坏,因而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威胁文化安全的诱因和内生性的物质根源。文化认同、文化吸引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是文化安全的内生性根本要素,它们关系着文化的续存和影响力。在全球共享安全背景下,对于文化安全最好的保障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促进不同文化间有意义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 标签: 文化安全 传播技术 文化多元化 文化吸引力 文化传承 全球共享安全
  • 简介:在中国媒体中,以色列形象基本是正面、积极、有活力的,主题多是以色列经济、历史、文化、科技、宗教、中以合作等,展示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浓厚、宗教魅力迷人、民族性格坚韧、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以色列;在美国媒体中,以色列形象基本是负面、消极、挣扎的,主题多是以色列的内部政治斗争、社会分裂、民族歧视、巴以冲突、对外关系恶化等,展示出一个政治极化、社会分裂、民族割裂、国际处境孤立的以色列。中美媒体报道倾向既与本国民意、政策相关,亦有与民意、政策脱节之处,往往是盲人摸象,甚至以观点筛选事实。

  • 标签: 巴以问题 中国外交 美国外交 以色列
  • 简介:作为恐怖组织常用的一种行动模式,自杀性恐怖主义在历史上就长期存在,尤其是九一一事件的发生,更使得自杀性恐怖主义成为恐怖组织在恐怖袭击中惯用的一种手段。相比其他形式的恐怖袭击,自杀性恐怖主义具有简单、廉价、机动性强、引起的社会恐慌大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严重等特征。自杀性恐怖主义在世界多地都已经发生过,被各种类型的恐怖组织广泛使用,针对的对象多样化,并且具有相对固定的行动流程。目前学术界从个体、组织、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对于自杀性恐怖主义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是否愿意进行自杀性恐怖袭击,最为重要的是当事人的理性计算,即个人通过自杀性恐怖袭击获得的好处是否能为自己带来更大的个人收益、是否可以增进家庭的福利、是否可以增加所在共同体的利益。在未来的反恐与应对中,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增强重要设备的科技含量、增加双方对话与谈判的可能性、加强公共外交的力度、增进各国间的相互合作等方式以应对自杀性恐怖主义威胁。

  • 标签: 自杀性恐怖主义 层次分析 恐怖主义根源 反恐对策
  • 简介:本文讨论的重点是"9·11"后的欧盟中东政策.在分析了战后、特别是"9·11"后世界格局变动及美国对外战略调整这一背景的基础上,文章对欧美中东政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差异分析是重点.文章最后还尝试着从欧美不同的世界观包括时代观、战略观以及对"伊斯兰威胁"的看法这一角度,对它们的差异作出解释.

  • 标签: 中东政策 “9·11” 世界格局 时代观 世界观 对外战略调整
  • 简介:2008年9月13—16日,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主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黑河市社科联协办的“俄罗斯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在黑河召开。来自国内和俄阿穆尔国立大学的八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于沛,黑龙江省社科院院长曲伟和黑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姚龙出席会议并致辞。

  • 标签: 历史与现实 社会发展 国际学术会议 俄罗斯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综述
  • 简介:2008年9月13-16日,备受瞩目的“俄罗斯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暨纪念《瑷珲条约》1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黑龙江省口岸城市黑河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主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河市社科联协办。共八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他们分别来自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及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历史与现实 社会发展 俄罗斯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瑷珲条约》
  • 简介:作为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丛书研究系列的第一部专著,由荷兰莱顿大学包乐史教授与中国厦门大学吴凤斌教授合作著述的<18世纪末吧达维亚唐人社会>(以下简称)一书,已于2002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及荷兰国家档案馆藏的荷兰文档案为主,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18世纪末(亦即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后期)吧城华人社会的若干侧面进行的考察和剖析.

  • 标签: 《18世纪末吧达维亚唐人社会 荷兰东印度公司 华人社会 历史风貌 公馆档案 《公案簿》
  • 简介:近年来,中美两国在南海主要围绕着岛礁建设、航行自由、争端解决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着激烈的战略博弈。其内在根源,主要是两国在南海的国家利益不同、海洋政策主张存在分歧以及两国对南海地区主导权(或曰影响力)的争夺。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利用南海问题围堵打压遏制中国的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中美南海战略博弈将长期存在;同时,中美两国因互有所求、相互借重不断加深,也不会因南海问题彻底摊牌,中美南海战略博弈将保持总体可控、斗而不破的总基调。但由于美国深度介入南海争端、持续加大军事力量的投放力度,两国军事力量正面交锋不断增多,不能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性。随着中美两国综合实力的相对长消,美强我弱、彼攻我守的态势将逐步发生逆转,我将稳步提升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 标签: 中美关系 南海 斗争焦点 根源 发展趋势
  • 简介:欧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从狭义上讲,是指一部分在内战后流亡海外的青年俄罗斯自由派知识分子的观点体系。其理论构建的基础是关于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广阔空间——欧亚的社会文化特殊性的理念,而欧亚的主体则是俄罗斯。这一特殊性在上述思潮的纲领性文件中(1927)指出,“尽管它(欧亚)的统治者总是努力模仿西方,作为帝国的俄罗斯也同样是一种在欧洲和亚洲都找不到一个类似者的独特的构造”。

  • 标签: 西伯利亚 洛夫 文化特殊性 纲领性文件 俄罗斯 政治现象
  • 简介:本文详细地描述了战后菲律宾农业技术变革及相应制度建设的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本研究发现,菲律宾在20世纪60、70年代所取得的农业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技术研发的支持。然而,从长期看,菲律宾政府支持农业技术研发的政治意愿并不高,导致相应的制度建设扭曲,从而造成了长期农业发展的不乐观。

  • 标签: 菲律宾 农业发展 技术变革 制度建设
  • 简介:逊尼派—什叶派教派矛盾上升是2011年中东变局爆发以来中东地区出现的最重要趋势之一。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逊尼派—什叶派教派矛盾成为沙特—伊朗在波斯湾、中东地区进行地缘政治斗争的意识形态工具。2012年穆兄会政府在埃及上台后,中东逊尼派政府分化为相互竞争的萨拉菲、穆兄会政府两派,中东教派政治格局由'逊尼派—什叶派'二分格局演变为'穆兄会—萨拉菲—什叶派'三分格局。与此同时,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之下的'伊斯兰国'等定叛萨拉菲主义团体在部分地区和国际势力的有意扶持下崛起,进一步激化了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内部教派矛盾。

  • 标签: 教派矛盾 穆兄会 萨拉菲定叛 萨拉菲主义
  • 简介:2012年5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联席研讨会”在京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周边国家历史研究》,来自中国社科院和各地方社科院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寅同志参加研讨会并致辞。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 专家学者 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科院 中国周边国家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社会运动(革命)的大众抗议运动,一般通称为新社会运动(NewSocialMovements,NSMs)。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社会运动又呈现出与此前新社会运动不同的特征,有学者称之为最新社会运动(NewestSocialMovements)。上述两种社会运动代表了当代最典型的社会运动形式,并呈现出诸多新特点。

  • 标签: 新社会运动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世界范围 运动形式
  • 简介:该书是由特奥多·沙宁总编的《“发展中社会”的社会学》丛书的一部分。本书的撰稿人属于多学科领域,这基本上符合该丛书的宗旨,即正如沙宁在前言中所指出的,“有意不考虑刻板的学科分类”。虽然本卷中的各

  • 标签: 沙宁 学科分类 卷中 中所 哈姆扎 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