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9 个结果
  • 简介:刑法第13条犯罪概念中的但书具有重大的立法和司法价值.在立法上,它通过收缩犯罪圈,满足了刑法谦抑的要求;在司法上,它通过协调情与法,保证了实质合理的实现.

  • 标签: 但书 刑法谦抑 刑法
  • 简介:但书"司法适用的现状暴露出令人担忧的问题,归结起来,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但书"司法适用少,作为支撑无罪司法判决的法律依据引用得更少;"但书"司法适用不统一、不协调。对此,论证和阐明"但书"司法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当务之急。从必要性角度分析,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出罪机制的建立;是刑事诉讼法适用的内在需要和实体前提。从可行性角度分析,是刑法总则统率、指导分则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法律规范基本构造发挥效用、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司法解释的合法性保障和认可依据。据此,可从程序和实体两个维度构建"但书"的司法适用路径,使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实效。

  • 标签: 但书 司法适用 必要性可行性
  • 简介:但书”司法适用的现状暴露出令人担忧的问题,归结起来,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但书”司法适用少,作为支撑无罪司法判决的法律依据引用的更少;“但书”司法适用不统一、不协调。对此,论证和阐明“但书”司法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当务之急。从必要性角度分析,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出罪机制的建立;是刑事诉讼法适用的内在需要和实体前提。从可行性角度分析,是刑法总则统率、指导分则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法律规范基本构造发挥效用、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司法解释的合法性保障和认可依据。据此,可从程序和实体两个维度构建“但书”的司法适用路径,使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实效。

  • 标签: 但书 司法适用 必要性 可行性 程序 实体
  • 简介:可罚的违法性理论最先在德国提出,后来在日本得到发展,可罚的违法性理论是以刑法的谦抑主义、违法相对论和实质的违法性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刑法也讲究刑法的谦抑性,认定犯罪时考虑社会危害性程度,这说明我国与日本刑法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我国刑法中对承担出罪功能的“但书”的规定不明确,而日本的可罚的违法性理论的判断标准则相对明确,可以为我国的“但书”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可罚的违法性 犯罪 判断基准 评判 启示
  • 简介:刑法定原则不是禁止刑法解释,只是为刑法解释界定了合理的空间.刑法解释不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这是坚定不移的定律.即刑法解释又要在已定的刑法规范中得出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结论.

  • 标签: 罪刑法定 刑法解释 类推
  • 简介: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是我国刑事法律立法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是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的里程碑。众所周知,罪刑法定的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的本质在于反对封建社会的罪刑擅断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至今仍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刑事法律所采用。新刑法对罪刑

  • 标签: 刑法罪刑 小议我国 我国刑法
  • 简介:刑法的适用过程中,依据构成要件的解释目标是针对立法原意还是法律规范的客观含义,可将刑法解释分为主观解释和客观解释。刑法解释应当二者兼具,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理论界依据刑法解释是否只能严格遵循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形成了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但二者在刑法解释的本质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差别。根据犯罪的本质是对规范的违反还是对法益的侵害,可将违法性认识分为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我国刑法应当坚持以结果无价值为基础,逐步适当发展行为无价值在立法和司法领域中的运用。

  • 标签: 主观解释 客观解释 形式解释 实质解释 行为无价值 结果无价值
  • 简介:回顾从1979年《刑法》到《刑法修正案(七)》的刑法改革之路,可以发现,在犯罪圈的划定与刑罚量的调整方面,我国的刑事立法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权力刑法思维,即着眼于权力统治与强化社会管理,以"秩序"为价值中心,试图将犯罪预防与治理的所有细节纳入权力的控制范围之内。与之前不同的是,《刑法修正案(八)》中的削减死刑罪名、强化对特殊群体的权利保护以及社区矫正立法化等内容,是权利刑法思维的体现。这一重大转变的背后,有着国际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决策者权利意识的增强与普通民众维权活动的增加等国内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刑法改革 权力刑法 权利刑法 思维转换
  • 简介: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刑法中罪行法定原则.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原则,取消了类推制度,这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

  • 标签: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 中国 刑期 犯罪行为
  • 简介:刑法治理理念与压制理念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野。《刑法修正案(八)》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刑法治理理念,而且其颁行标志着在我国刑事法治发展中应当确立刑法治理理念。对刑法治理理念应在刑事一体化思想指导下,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刑法客观主义立场、刑事和解、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以及社会矫正制度等方面予以具体展开。

  • 标签: 《刑法修正案(八)》 刑法理念 治理理念 压制理念
  • 简介:刑法解释相对于其他法律解释研究更为艰难的原因在于受制于刑法刑法定基本原则的限制。成文法本身语词的模糊抽象、立法的局限以及刑法司法过程中法官理解阐释都是刑法解释正当性的依据。刑法条文是刑法解释的对象,对象特殊性决定了刑法解释论与刑法解释规则区别于其他法律文本解释的特殊性。刑法的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与法律解释中的主、客观论一脉相承。在当代罪刑法定视域中的刑法,应当倡导形式解释论,禁止法外入罪的实质解释,但同时不应当否认法内出罪正当化的实质解释。

  • 标签: 罪刑法定 刑法解释 形式合理性 实质解释
  • 简介:刑法罪名的分类层级中,罪名群没有得到正式的认可,但是理论研究中,在罪名群的范畴内进行研究则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模式。刑法罪名群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它的广义涵义是应当被选择的立场。罪名群还具有数量庞杂、分类标准多元等特点,因此是一个具有独立属性的概念。刑法罪名群具有充实罪名层级、审视罪名体系、寻找法律漏洞的价值。

  • 标签: 罪名群 罪名层级 罪名体系
  • 简介:随着我国法治理念和法治事业的深入推进,尤其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监狱行刑领域的法治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和国家治理创新议程。依法治国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其对于监狱活动的影响也日益加深。"行刑法治"既是对于行刑活动规范化要求和法治化构建的重要概括,也是我国现代监狱实践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监狱行刑的基本理论,着重从学理层面探讨行刑法治的基本内涵、具体内容和重大意义,为监狱领域贯彻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寻求理论支撑和价值引导。

  • 标签: 行刑法治 刑罚执行程序 行刑法定 行刑个别化
  • 简介:刑法的谦抑性为冰冷的法条增添了一抹暖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人权的保障和市场经济主体的创新活力的保护越来越关注,刑法的谦抑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鉴此,应将刑法谦抑性作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时期,重视刑法的谦抑性对于建设法治社会、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乃至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 标签: 刑法谦抑性 在立法司法中体现与发展 刑法基本原则 可行性研究
  • 简介:徐岱在2009年第3期《法学研究》撰文指出,从狭义刑法学的角度理解刑法学与刑法解释学的关系,可以将两者等同起来。这门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既是对刑法观念、刑法理念、刑法基础理论的一种确认、凝练和提升,也是刑法适用特别是具体个案适用的法律依据。同理,刑法解释学是刑法适用的基础,是刑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此可以看出,刑法学与刑法解释学是纠缠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的,但其中有两个关键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刑法学与刑法解释学的关系,二是刑法解释学是否具有可以独立于刑法学的品格。

  • 标签: 法解释学 科学定位 刑法学 刑法适用 法学研究 刑法观念
  • 简介:中国古代刑法存在罪刑法定主义思想。子产铸刑书首开我国古代成文法创制之先河,此后的历代立法都闪耀着罪刑法定主义思想的光芒。唐律较全面地体现了罪刑法定主义思想。中国古代罪刑法定主义思想对我们当前立法、司法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罪刑法定 刑鼎 刑书
  • 简介: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否存在罪刑法定原则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在于保障人权,适用准则是禁止类推,它与“人治”根本相分离。现代罪刑法定原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罪刑法定具有本质上的异质性,我国古代的罪刑法定只是一种思想,并没有上升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而且,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奉行专制体制和人治统治,罪刑法定原则欠缺生长的现实土壤,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思想不可能发展成为罪刑法定原则,也不可能成为保护犯罪人的大宪章。

  • 标签: 罪刑法定思想 罪刑法定原则 人权 人治 法治
  • 简介:我国新刑法实施后,最高司法机关颁布的司法解释中出现了与新刑法确立的罪刑法定原则之罪之法定、刑之法定等基本内容及该原则所蕴涵的人权保障价值相背离的内容.其原因主要在于没能完全接受罪刑法定的观念.因此,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执行有赖于刑法理念上的变革.同时,重点研究刑法司法解释的规则和方法对刑法司法解释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罪刑法定 司法解释 刑法理念 解释规则
  • 简介:刑法解释无疑是构建现代法治的重要题域。但现行刑法解释体制的架构与实际运作因欠缺科学性而亟待重构。刑法解释目标作为探寻适用于刑法解释的最小公分母而对刑法解释权的配置具有"元意义"。以科学的客观解释论为基底,同时兼顾现有体制,主张由最高人民法院独享原本的司法解释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保有消极的立法解释权,即只能裁决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的对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的异议,另外赋予办案法官一定的刑法解释权。

  • 标签: 刑法解释 刑法解释体制 解释目标 解释权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对入户盗窃的规定导致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引起该罪诸多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引起盗窃罪在行为类型、犯罪既遂形态等方面的纷争。入户盗窃行为是行为人以盗窃等非法目的,未经同意而非法进入供他人家庭生活并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处所进行盗窃的行为;入户盗窃归罪并不改变盗窃罪作为结果犯的犯罪既遂形态。

  • 标签: 入户盗窃 入户行为 既遂 司法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