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种特殊的救济机制,信访制度存在诸多局限和不足,但是,它在本质上与法治并不对立,反倒存在着法治化改造的可能。信访法治化,主要包括制度功能转换、机构设置合法化和程序正当化等方面。经由合理的设计和改造,信访制度可望与法治实现和解,并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信访 法治 信访法治化 人大监督
  • 简介:来自西方世界的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程起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传教士操着不一样的语言,身着另一种眼饰,信奉不一样的宗教,而且以向不开化地区输出这种宗教为己任。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廷被迫正面应对西方世界入侵的事实,基督教传教运动的规模和传教士涌入的数量,也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标签: 觉醒 西方世界 传教士 文化进程 近代中国 鸦片战争
  • 简介:权在手,利诱总是无处不在。如何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无色之惑",直到落马后他才明白。意气风发的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沦为身败名裂的阶下囚,这一人生角色的转变,是范先汉2008年至2015年,先后担任安徽省怀宁县县长、县委书记,安庆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短短7年间.

  • 标签: 2008年 县委书记 副市长 公安局 怀宁县 安徽省
  • 简介:坊间有一种说法,大意为:经过二十余年的卧薪尝胆,中国律师已经完成了初始创业阶段,腰包鼓起来,意味着“谋生”阶段结束,衣食足而知荣辱,权利意识和参与要求由是生焉,这表明他们开始“谋道”。其透露出的消息至少包括以下四段:

  • 标签: 谋生 律师 创业阶段 权利意识
  • 简介:当我回想起沙滩北大的学习生活时,我心中就会流出对那些教过我的教师们的无限崇敬之情。废名(冯文炳)先生教我们大一国文。第一堂课讲鲁迅的《狂人日记》,废名先生一开头就说:"我对《狂人日记》的理解比鲁迅自己深刻得多。"这话使我大吃一惊,于是不得不仔细听他讲了。我们每月要作一次作文,不少学生都喜欢废名先生的文章风格,写作也就模仿他。

  • 标签: 《狂人日记》 废名 文章风格 冯文炳 冯至 堂课
  • 简介:也许是偶然巧合吧,2011年4月。乡里为方便江苏省如东县原县委常委、副县长徐守宏回乡祭祖而专修了一条“断头”上坟路,路修好不久,徐守宏还未来得及享用,便落马了。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譬如,有说徐守宏晦气倒霉的.是“断头路”断了他的前程,上坟路成了不归路.

  • 标签: 如东县 江苏省 副县长
  • 简介:本文尝试站在启蒙与现代性的立场上反思自然权利论的源起与影响,主要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把握自近代以来的法律实证主义对西方自然法传统和法律信仰的冲击,从而形成对自然权利问题的个人反思和对这一法学思潮的现代批判.

  • 标签: 自然权利 法律实证主义 法律信仰 自然正义 法学 自然法
  • 简介:“法律之外”和“法律之内”这两个名辞,是胡冈先生和笔者有一次在讨论侦探小说和侠义小说的问题时所提出的.胡先生把那次讨论的大意写成了一篇《侦探和侠义》的短文,发表于《时代评论》第九期.这里可先节述那篇短文的内容.来做本文的楔子.侦探小说是现代英美一般人民间最流行的读物,它们的翻译本在中国也已相当流行.

  • 标签: 法律 侦探小说 侠义小说 短文
  • 简介:刘青山、张子善,两个原本与人民血肉相连、曾为共和国出生入死的老革命、大功臣,却带着“建国第一大贪”的恶名,于65年前的正月十五被处以极刑天津城郊的杨柳青镇,是中国年画的盛产地,其辖下的石家大院曾是原天津地委行署、建国之初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的办公地点。那里的“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陈列展览”,展示了刘、张红色革命人生褪变为黑色腐化人生的历程,看后给人以强烈震撼和深刻警示。

  • 标签: 张子善 红色革命 陈列展览 杨柳青镇 石家大院 张从
  • 简介:容纳一千余人就餐的二楼大厅座无虚席,餐桌上摆满了糕点、水果、饮料。服刑人员一改平时的严肃,热烈而小声地谈笑着,呈现出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突然,一曲萨克斯管演奏的《回家》,舒缓而悠扬地在大厅里回响起来。服刑人员这才发现餐厅里安装了音响设备。他们被优美的旋律吸引住了,原来的说笑声没有了,大家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 标签: 服刑人员 监狱 中国 音乐餐厅
  • 简介:秦汉时期“贼”的含义与杀人具有密切联系,其作为犯罪主观心态的含义“杀人不忌”发展为“贼杀不辜”,至晋律中发展为“无变斩击”;秦汉魏晋时期,作为犯罪主观心态的“贼”“故”并存,唐律中仅见“故”而无“贼”,“贼杀”演化为“故杀”;唐律中“无事而杀”的注释是为将“故杀”与“谋杀”“斗杀”区别开来有意而作,汉律中的“贼伤”演化为唐律中的“殴伤”、汉律中的“谋贼杀”演化为唐律中的“谋杀”。

  • 标签: 贼杀 故杀 秦汉律 唐律
  • 简介:福柯通过身体展开了刑法改革的谱系学研究,他向我们揭示了酷刑从未消失,只是肉体转向了非肉体。鲍德里亚围绕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所形成的思想整体构成了对福柯及其权力话语理论的根本否定。本文通过比较鲍氏与福柯的权力观,发现鲍德里亚没有根本摆脱权力的二元对立思维,他的权力观既缺乏解构力量,也失之于建构性幻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福柯权力思想的认识。在《与惩罚》这部著作中,福柯鲜明地揭示了权力与被客体化的或客体关系中的人性的关系,从而塑造出适于统治的人性,与此同时隐匿地探讨了"权力—知识"与主体性的或主体化人性的关系。这样一个含在整部著作中的一种新的人性思考值得研究与讨论。

  • 标签: 福柯 权力—知识 人性 政治技术性
  • 简介: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而其原有部门管理——分散执法这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行政处罚法》的授权和国务院领导下,各地开始在城市管理领域展开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这种新型执法体制的出现对原有的行政执法体制形成冲击,并对我国行政执法体制乃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标签: 综合执法 20世纪90年代后期 行政执法体制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城市化速度 《行政处罚法》
  • 简介:<正>最近几年,刑法学界关于四要件理论和三阶层理论的利弊优劣、何去何从的争论如火如荼。陈兴良教授以犯罪论体系的"祛魅"为己任,力倡犯罪论体系的去苏俄化;一些学者对此严加批判,甚至很煽情地宣称这是在对中国刑法学做"变性手术";大部分学者对此抱着怀疑、犹豫的态度,认为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四要件理论应该是完善而不是抛弃。犯罪论体系是刑法学理论的核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作为认定犯罪的标准,具有

  • 标签: 期待可能性 犯罪构成 违法性 犯罪论体系 社会危害性 客观判断
  • 简介:自从梅因提出"身份契约"这个"公式"以来,它已经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巨大声望,《古代法》本身也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的一部经典。然而20世纪以来,围绕这一论断也产生了诸多疑问和争议,对其发出的全面否定和讨伐之声也所在多有。本文通过对梅因这个"公式"般的经典论断进行一种社会史的解析,试图澄清这一论断在梅因语境中以"个体人"、"人格"的产生和发展为灵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疑问和批评作出尝试性的回应,认为即使在20世纪,梅因的论断也并没有全然过时。

  • 标签: 历史学家 身份 契约 “个体人” “人格”
  • 简介:"巡回"是一个舶来法律词汇,但在我国法院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中也比较常见,如基层人民法院大力推广的巡回审判或巡回法庭。近年来,有学者呼吁,为强化中央司法权威,统一法律适用,上级法院也有必要设立巡回法庭。那么,"巡回"到底是什么含义,又有何历史渊源呢?这得其起源说起。最早的巡回法院,是英国为加强中央权威,宣示国王权力而设立的。在12世纪的英国,司法权被封建领主控制的法院分割,司法不公现象屡见不鲜,人民怨声载道,国王亨利二世试图通过法律改革改变这一局面,遂借鉴法兰克国王为加强王权、监督地方而设立的特派专员调查制度,把全国分为6个司法区,成立了6个由3名法官组成的小组,要求他们每年分赴各司法区进行审判,这也是"巡回"一词的由来。

  • 标签: 基层人民法院 审判 司法权威 国王权力 司法不公现象 巡回法庭
  • 简介:国务院日前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传递出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的重要信息,其一便是:今年将要“研究推进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 标签: 公开 领导干部监督 官员 廉政工作 国务院
  • 简介:12月17日,凭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崇左市、凭祥市两级人大代表到来凭祥市院开展集中视察活动。视察组听取了凌少锋检察长对凭祥市检察院今年工作亮点的汇报以及潘小玉副检察长对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的介绍.还参观了凭祥市检察院一站式检务接待大厅和办公、办案场所。人大代表们对崇左市两级检察机关工作表示赞赏,

  • 标签: 人大代表 检察机关 凭祥市 市人大常委会 年度工作计划 视察活动
  • 简介:学界对于"契约身份"命题的讨论莫衷一是,如果"身份"指的是强势与弱势的身份之别,则在现代社会中,"契约身份"的命题是成立的。现实社会中"契约身份"的运动反映私法领域,则意味着私法的自我矫正进程。在法规范层次上以格式合同为例的分析反映了私法依据身份矛盾因素,运用设权的法律技术使私法主体的法律地位相对平等,进而实现实质性的私法自治。在法哲学层次上的分析则表明了,私法的自我矫正是私法在面临形式理性的危机时运用反思理性对社会系统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同时,这两个层次的分析亦表明,囿于私法的主旨,私法中"契约身份"的自我矫正对现实社会的身份矛盾无法做出最充分的回应。因此,与私法有着不同主旨和调整模式,并以身份矛盾因素为规范重心、以反思理性为主导的社会法便超越了私法的自我矫正,对社会现实做出更充分的回应。以此观照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则可以铺设出法治发展的双重轨道:通往成熟的契约社会的"身份契约"之轨与通往正义社会的"契约身份"之轨,而后者又有两条分轨道,一为私法的自我矫正,二为社会法的开拓完善。

  • 标签: 从契约到身份 自我矫正 反思理性 格式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