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阅读了段、韩两位老师的论文,受益良多。不敢妄言'评议',姑且谈些学习感受。段老师紧扣庭审改革热点,分析当事人主义程序体制下,规范、事实和证据的逻辑关系,藉此梳理争点整理程序、口头辩论期日等庭审结构顺位;以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为视角,再次审视立案登记制、庭审集中化等改革举措,着重论述了当事人主义关键元素在司法改革中的渗透路径和实现方案。韩老师对比各国关于辩

  • 标签:
  • 简介:认知询问技术是一种科学实用的侦查询问手段,这一技术自其产生便受到司法实践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英美法系一些国家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不断修正。其理论基础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编码特性理论记忆多元视角性理论,主要内容包含四个记忆提取规则和若干辅助技术。近期的研究发现受询问者的视觉图像表征、精神状态、情绪唤醒水平以及询问前不当干预等因素对认知询问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实践应用表明,认知询问技术对于包括成人、儿童以及老人在内不同人群都有良好的记忆提取效果,这一技术从测量学角度讲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但是,从英美法系国家实践应用角度看,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足,如认知询问技术执行较为困难,并且有些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因而亟待进一步的修正与完善。

  • 标签: 认知询问 理论 实践应用 述评
  • 简介:认知不协调指人同时持有不一致认知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犯罪人在犯罪前、犯罪时、犯罪后都会经受认知不协调.本文论述了认知不协调不良行为演变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关系,反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犯罪人的自我辩解原理,最后论述了如何利用认知不协调原理进行有效的审讯.

  • 标签: 犯罪心理 认知不协调行为 反社会意识 审讯工作 不良行为 犯罪预防
  • 简介:社会变革下的中国司法不信任源于人理性的自我保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切入,民众延承的传统认知基于对现代社会形态下显现'陌生''信息'的新认知安全顾虑而演变出现两种背反的心理因子:'依附''怀疑'。在面对现代司法制度时,两种心理因子相互作用,滋生出先验的不信任者们,随着孱弱的司法制度被破坏,其缺陷被认知传递,从先验者到参与者再到普通民众,基于安全的'认知平衡'高效的人际传播,司法的不信任随之成型。不信任的传染凸显了人的认知理性,司法信任重塑应当以制度为保障,以规则立信,可预期可置信地在传染源、传染受体传染途径以及民众认识水平等方面予以修正与提高,并反射给民众认知,恢复民众对司法之信任。

  • 标签: 认知 行为博弈 认知框 司法失信
  • 简介:本文通过对现实案例的采集分析,发现部分一线警务人员存在着对他人和自我信任的缺乏,并导致行为异常。针对这些不良的心理及行为问题,本文概括出几种解决信任危机和重建自信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培养和建设现代警务人员队伍做出贡献。

  • 标签: 警务人员 信任感
  • 简介:津沽大地,海河岸边,南京路上,丝绸大厦四层,有一所金诺律师事务所。“金诺”是她的爱称,是她的浓缩。

  • 标签: 南京路 丝绸 海河 大厦 律师事务所
  • 简介: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改革目前面临着诸多选择,人们的认知和态度对于少年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公众和法官两组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将他们对少年司法改革的认知态度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我国的少年司法改革会有较好地推动。

  • 标签: 少年司法制度 少年司法改革 认知 实证
  • 简介:又是岁末,农民工讨薪艰难的事件屡见于报端。我们选取了发生在北京大兴的一起农民工用极端手段讨薪的案件,对行为人涉及此罪彼罪、重罪轻罪的法律问题进行研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关注案件定性疑难本身,更在于提醒这类案件中当事人应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利,同时也彰显司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

  • 标签: 法律标准 司法判断 司法认知 相统一 案件定性 此罪与彼罪
  • 简介:无论哪个诉讼模式、法院体系亦或哪种类型案件都有司法认知的存在。它是人类理性经验在诉讼中的映射,有助于在诉讼效率和司法公正的实现中找到理想的平衡点。掌握司法认知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法官正确司法,准确地裁判案件,避免错案的发生。

  • 标签: 司法认知 免证 显著事实 证明
  • 简介:有一个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人证、物证俱在,且被告人无法提出一个合理的无罪解释。其中一位证人是一个老头,他作证说,他是男孩家的邻居,曾听到男孩对父亲喊'我要杀了你',案发时听到隔壁有动静,当他跑出走廊时,还看到了男孩逃跑的身影。另一个证人是一位目击女证人,她说在60码以外,亲眼看见男孩把刀插入其父亲的身体。还有店主证明,被告人曾买过一把凶器一模一样的刀,而且不是一把普通的刀子,店主说店里只有一把这样的刀子。被告否认犯罪,称自己不在犯罪现场,案发

  • 标签: 内心确信 确信认知 认知责任
  • 简介:科学证据采信的疑难在于认知因素评价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对科学证据特有的"认知—评价"结构分析和比较科学证据采信中的"认知"因素"评价"因素,科学证据采信疑难的症结在于,科学认知经验认知、专家评价裁判者评价、认知评价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思维方法、评价标准之间的张力。对裁判者采信科学证据特有的"认知过程评价过程"进行分析,澄清理论上的疑惑和为裁判者采信科学证据提供清晰的思路。对科学证据采信的主体要素、标准要素和程序要素进行检讨和反思,构建我国科学证据采信机制。

  • 标签: 科学证据 采信 认知 评价
  • 简介:2002年11月5日,在抚顺市戈布北沟刑场,一阵正义的枪声过后,抢劫犯杨继斌、吴福贵结束了短暂而罪恶的一生。当邻居们把消息告诉给躺在病床上的王素英时,她感觉象服了一剂良药,病立刻好多了。她来到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多年来的辛酸和磨难汇成一句朴实的话:“我儿子被害的案子破了,罪犯被枪决了,我感谢共产党,感谢依法办案的法官们……”年近古稀的王素英老泪纵横,她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了,这一盼竟是整整6年。

  • 标签: 枪决 罪犯 中级人民法院 共产党 法官 依法办案
  • 简介:在战争年代,革命者可以“视死如归”。“归”到哪里呢?“归”到他所属的“群体”,以及该“群体”为之奋斗的事业。小时候,我们最不想看到老师的评语就是“这孩子不太合群”。在计划经济时期,“群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谁都不愿背上“脱离群众”的坏名声,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群体归属”。当然,客观来说,它是以一定程度的压抑和丧失个人尊严自由为代价的。

  • 标签: 群体归属感 计划经济时期 脱离群众 战争年代 “归” 革命者
  • 简介:语言认知处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语言符号的形义结合是有理据的,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另一方面,影响着人类的认知语言,对认知具有反作用。语言的认知性表明,语言势必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包括对人类自身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界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认知,即对生态问题的认知,从而使得对语言系统进行生态批评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行性。而语言对认知的反作用则使得这一批评具有了存在的必要性。由此可见,语言认知的互动为语言系统生态批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语言系统 认知 生态语言学
  • 简介:译入语读者相对于源语读者出现的认知空缺构成了文学翻译中叙事理解重构的最大障碍。译者要对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框架作出有效预判,以便选择适当方式对认知空缺进行补偿,从而保证读者对叙事的连贯解读,并体现翻译的认知建构价值。对翻译再叙事进行连贯性忠实性评估,可保障译文中认知空缺的建构性补偿获得认知叙事上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将认知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中,试图探究读者对文本进行叙事解读时的认知机制,从而为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补偿提供合理的解释力。

  • 标签: 文学翻译 认知空缺 建构性补偿 再叙事评估
  • 简介: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方法,法律解释的价值必须要通过其运用来实现。从当下司法实践来看,法律解释的运用难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解释权限模糊导致“不敢”解释;第二,裁判后果导向“不想”解释;第三,运用标准欠缺“不会”解释。如果说前两者更多涉及解释体制和司法理念等宏观内容,那么解释标准欠缺就直观体现了裁判实践中法律解释方法“运用难”,这也被称为“法律解释的困境”。

  • 标签: 法律解释方法 认知逻辑 司法实践 解释标准 法律方法 主要表现
  • 简介: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吗?今天,这已经是一个三岁小孩都可以回答的问题。但是,就在四百多年前,提出这个问题、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智慧,更需要突破旧思维的勇气和力量。正是依靠这样的知识、智慧、勇气和力量,我们才拥有了今天的思想——被解放了的思想。

  • 标签: 思想解放 读后感 回答 智慧 知识 力量
  • 简介:美国病理学家杰克·科沃基恩名垂世界安乐死运动史,他以公开拥护临终病人通过医生协助自杀而获得死亡权利而闻名,他说他帮助了130名病人实行了安乐死,被称为"死亡医生"。1999年,他因二级谋杀被判入狱,2007年6月1日获得假释出狱。2010年,根据杰克·科沃基恩传奇故事改编的传记电影《死亡医生》正式公映,老戏骨阿尔·帕西诺凭借科沃基恩这一角色的精彩演绎,斩获第68届美国金球奖、第62届美国艾美奖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

  • 标签: 科沃 病理学家 死亡权利 协助自杀 帕西 金球奖
  • 简介: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是把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中两次用了这种通的方法,“状难写之景如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 标签: 《荷塘月色》 通感 修辞方法 比喻 朱自清 散文
  • 简介:文化权利虽然是晚近被认识的,被称为“不发达的权利”,但是其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仍具有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双重属性,文化权利应该是人人能享有和被人人行使的,是普遍权利,以人的独立和平等为依托,然现实中,文化权利的实现状况仍不容乐观,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文化立法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文化权不能被平等普遍实现。因此,应从培育公民文化权利意识、健全文化法制、均衡配置文化资源等方面入手来促进文化权利的认知和实现。

  • 标签: 文化 文化权利 认知 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