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一、总体特点总起来看,1997年新《刑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刑法学研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研究步伐紧跟生活刑法是社会中的刑法,它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当代的刑法学者们没有忘记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理论研究的根本宗旨是为实践服务的道理,自觉地融入社会变革的大潮中,以社会进步的需要为立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新《刑法》施行的七年来,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为祖国的法治建设献计献策、建议建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对新刑法典如何实施的研讨。经过十几年关于刑法典如何修改、完善的研讨,新《刑法》终于在1997年3月14日通过了。该法典的通过,是推动刑法学研究继续深化的巨大动力,围绕其实施,学界展开了广泛的评介与注释工作,既有对新刑法典的立法背景、
简介:主体问题在法学论域中是亟待深究的理论要点之一。对这一范畴在法律中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情状,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类型、特征和变迁。法律主体的特征包括人之惟一性、普遍性、时间性、社会性、主体性和法上权义性。在近代以来的法律人像变迁中,主体历经了从个体的经济人向高度协作的社会人的演化。当下的现代性晚期,则见证了动物地位的回归和后现代主体的出场。后现代法律主体的在场,给当代法律思想的历史航行涂抹上了一道崭新的智识亮色,尽管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争论激烈。尤其考虑到后现代思潮的两重性:激进的一面以及潜含的保守,在后者,对不确定性、相对主义的极端强调往往利于现状的维护。
简介:<正>刑法观是人们对于刑法基本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它属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思想路线的制约。刑法观是刑法学领域深层次的问题,是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理论的内在根据。有什么样的刑法观,就有什么样的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最高决策机关的失误,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想政治路线,也形成了一整套与此相适应的刑法观。其具体表现是:在政治与法律的关系上,重政治轻法制,重政策轻法律,重人治轻法治;在刑法功能上,重反革命犯罪轻经济犯罪,重打击犯罪轻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重
简介:日本教育法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改革与教育法制建设成果为出发点,开始于学界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反思和检讨,最终依靠法学界与教育学界的共同努力成了一门脱离于教育行政法的独立学科。日本教育法学会和《季刊教育法》等是其主要的研究载体,具有一定权威性。日本教育法学的关注焦点经历了只关注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关系到关注国民内部关系两个阶段。如今的日本教育法学承担着维护教育自由,批判教育保守主义的新任务。总的来说,它是一门基于受教育权的权利法学。日本教育法学的发展历史呈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广泛的学科交叉性和丰富的实践性三大特点,对我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简介:新世纪以来,为进一步实施司法改革,俄联邦政府相继颁布了2002—2006年、2007-2012年和2013-2020年“俄罗斯司法系统发展”三个联邦规划。在这些规划的指导下,俄罗斯投入了大量资金、颁布或修改了诸多法律、对法院系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追求司法独立、提高司法质量、树立司法公信,为建立法治国家而切实努力着。但同时,俄罗斯依旧存在着诸如司法独立脆弱、司法腐败盛行、法治文化薄弱等问题。可见,法院改革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组织架构、物质层面的经费投入,还需要理念层面的内在支撑、行为层面的贯彻落实。法院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