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正>莫晓芙(以下简称莫)。《中外法学》1989年第6期发表了袁红冰,徐友军的对话录,題目是"对我国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认识"。你是否看了?李心鉴(以下简称李);看了。北大未名湖畔青年学人的漫谈,挺有意思。莫;他们谈了不少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还比较新,这就是刑诉中实体真实与法律程序的关系问题。李:说比较新,在国内确实.而在国外,很多年以前它就是一个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了。在日本,它关系到刑诉制度的指导思想、目的、现代特色等刑诉法学中最重大的问题。莫:有那么严重?我对这个问题在国内刑诉中的表现挺有兴趣,你能先谈谈它在日本是怎么回事吗?

  • 标签: 正当法律程序 实体真实 日本学者 刑诉法学 被告人 真实主义
  • 简介:隐私侵权抗辩是合法侵犯个人隐私的正当理由,包括三项:信息已披露、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信息已披露意味着“再传播”原则上合法,但受“被遗忘权”的限制。公共事件关涉公共利益,公众有知情权;刑案记录构成公共事件,犯罪人原则上无匿名报道权利;采访自由、报道自由等言论自由合法触及隐私利益时亦应有度。公众人物私生活原则上应受保护,例外才不予保护,尤其是图像报道而非文字报道时应更为慎重。公众兴趣和公共利益均非抗辩,但后者是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两项抗辩的深层理由和衡量标准,公共利益(信息利益)与隐私利益在个案衡量时应考察信息主题、利害关系人公职身份和知名度、侵害方式、侵害领域等八项因素。

  • 标签: 隐私权 侵权 抗辩 信息已披露 公共事件 公众人物
  • 简介:客观真实与内心确信是诉讼证明的两个标准,我国诉讼法的规定是应达到客观真实,诉讼实践中凡是达到此标准的即可依法对案件作出处理,未达此标准的只能另作处理.

  • 标签: 客观真实 内心确信 盖然性 相对真实
  • 简介:近年来,美国法上的公众人物理论及真实恶意规则对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值得反思。真实恶意规则的适用主体包括公务员和公众人物。该规则源自于普通法上的诽谤规则难于有效保护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制度背景,诞生于民权斗争日趋高涨的时代背景,因而被寄予了通过优先保护言论自由来促进人权平等的“重任”。但是,一方面,公众人物理论缺乏明晰的内涵与判断标准,难以将其与普通私人妥当地区分开;另一方面,真实恶意规则的用词并不精确,其既不能妥当地保护个体的名誉,也不能周延地保护新闻媒体,而对言论自由的过度保护在实际效果上可能适得其反。当前我国并不存在类似的制度背景和时代背景,亦无通过优先保护言论自由来促进人权平等的迫切诉求。既有的规范框架足以妥当解决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问题,引进公众人物理论及真实恶意规则并无必要。

  • 标签: 公众人物 真实恶意规则 名誉权 言论自由
  • 简介:<正>在法理学研究中,一直缺乏对法的实现的深入专门的研究,甚至在可见的各种法学专著、教科书中找不到法的实现概念和保障的论述。我们应当冷静地思考,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法学理论教学和研究中,是按照法的起源、本质、作用、民主法制、立法和实施的体系进行的,沿着这样的模式、轨迹进行教学和研究,已经或正在取得成就,这是肯定的。

  • 标签: 法的实现 法律监督 法的实施 法律规范 监督体系 执法人员
  • 简介:与几年前、十几年前相比,民事司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行案件登记制之后,民商事案件数量迅速增加;实行法官员额制之后,每个员额法官的工作量也相应地大大增加。如何保证案件质量,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问题。与诉讼中法律适用的问题相比,证据法方面的事实发现和认定的公正性或结果的可接受性则更为重要.

  • 标签: 民事诉讼 证明过程 案件数量 社会环境 民事司法 案件质量
  • 简介:权利作为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肯定与诠释,始终是现代法学研究的时代话语,然而,传统法学在对权利的研究中,其立足点主要在于从静态上分析应有权利与法定权利,而忽视了从动态上分析权利的实现。以“人的尊严与价值”为基点,围绕权利的内核——利益和自由.以及与权利最紧密关联的权力,阐明权利实现的意义,进而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角度阐释权利实现的相关因素。最后,从应然权利到法定权利——权利实现的奠基石,从法定权利到现实权利——权利实现的核心,从现实权利再到应有权利的进一步扩展——权利实现的升华三个方面论述怎样实现权利。

  • 标签: 人性尊严 权利 实现
  • 简介:作为最直接地保证刑法正当性的罪刑均衡,刑事立法对其具有首要的实现功能。其中刑法总则通过刑种设置、配刑制度和配刑情节的建构提供罪刑均衡的个别化标准,分则通过罪质的确认和法定刑配置提供罪刑均衡的一般化标准,而法定刑攀比通过“刑”与“刑”的均衡来实现整个罪行关系的均衡;同时,刑法为更好地实现罪刑均衡需要在立法的精确性和模糊性之间寻找平衡。以这些论点为前提,本文考察和评价了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对罪刑均衡的立法实现

  • 标签: 罪刑均衡原则 刑事立法 犯罪情节 功利主义 报应主义
  • 简介:"债转股"是将银行债权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借款企业的投资和股权.其适用对象是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技术水平先进、管理基础好、领导班子强,仅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陷入困境的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债转股"作为一项旨在化解金融风险和降低企业负债率及财务费用负担的经济举措,其初衷是为实现如下目标.

  • 标签: 债转股 企业 负债率 财务费用 银行债权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简介:道德与法律的争辩牵涉到责任归咎的现实选择问题,如何穿行于道德与法律的精神领地而有一合乎理性的结论得出值得深究。"南京换偶"案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突破传统禁忌寻求性多样化的主张,道德与法律规制的抉择决定了公民自由行使的场域。道德的虚幻与法律的真实不是彼此绝裂的绝对性存在,二者在价值层面的关联及其契合也不是抹杀彼此调整对象相对独立的实质理由,把尚无触及公共与他人利益的聚众换偶行为置于道德范畴仍是当前的不二选择。

  • 标签: 聚众换偶 聚众淫乱 道德 法律
  • 简介:审判中心制度的构建定位于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相关举措是在保持现行司法体制不变情形下展开的,这只是一种技术路径的改革。技术路径的改革由于缺乏系统环境的支持,往往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实践中的困难正印证了这一点。审判中心的本质是确立审判权威,而审判权威的树立仅靠审判环节难以实现,需要放在更大的司法体制系统视野下,在三机关职权关系上做出调整,即确立法院中心、树立法院权威,这是审判中心乃至审判权威得以实现的外在基础。未来审判中心或者审判权威的真正建立需要在对相关原则、制度加以修改完善基础上,围绕系统和技术双重路径立体化、复合式展开,方能真正实现审判中心。

  • 标签: 审判中心 法院中心 审判权威 系统路径 技术路径
  • 简介:抵押权实现途径探讨刘志刚抵押是债权担保中最为可靠的一种方式,有担保之王的美誉。抵押权的实现就是通过一定的法律途径处分抵押物,以抵押物或其价款优先清偿抵押人债权的过程。关于实现抵押权的途径,我国《民法通则》第89条规定了两种方法。今年6月30日全国人大...

  • 标签: 抵押权人 抵押权实现 抵押物拍卖 实现途径 抵押人 强制拍卖
  • 简介:本文厘清了刑罚目的与刑罚的属性,刑罚目的与刑罚的功能,刑罚的目的与刑罚的本质等范畴的关系;揭示了刑罚目的的内容即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阐释了刑罚目的的实现与刑法立法的关系;围绕着刑罚目的的实现提出了现行刑法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还就刑罚目的的实现与刑法司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 标签: 刑罚目的 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刑罚目的的实现
  • 简介: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首要要求,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文对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推进司法改革,改革司法机关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法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 标签: 司法公正 实现途径 司法制度 法治 错案责任追究
  • 简介:如何处理司法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相当敏感且颇有争议的问题,对于中国的司法改革,这又是一个前置性的问题。当下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司法改革,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司法改革高效、健康前行的必备条件,如何实现司法与政治之间的平衡,则是我们必须着力思考的问题。歌德曾经有一句名言:政治上的愚蠢应该被看作是罪行,因为它将招致千百万人的苦难。在西方,传统的司法法理学一直强调法律与政治的分离。

  • 标签: 政治生态 司法问题 前置性 选择问题 政治问题 高效权威
  • 简介:程序公正的标准在国外的研究由来已久,我国学得近来也开始研究之。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程序公正标准有所体现,但在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审判独立没有真正实现,控辩双方的地位不能平等,在庭审中未能严格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等等。

  • 标签: 程序公正 刑事审判 中国 直接言词原则 审判独立
  • 简介: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 标签: 人民群众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 代表 政治利益 党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