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 perAF)指标探讨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过程中大脑自发功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36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22时、24时、2时、4时及6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图像,同时利用斯坦福嗜睡量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 SSS)收集个体睡眠状态数据。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多时间全脑perAF值动态变化存在差异的脑区(P<0.05,FDR校正)。同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差异脑区的perAF值动态变化与SSS分数的相关性。结果双侧丘脑、右侧中央前回、右侧顶上小叶、左内侧前额叶及右侧颞上回的perAF值存在显著的时间主效应(FDR校正,P<0.05,团块大小≥20体素),即上述脑区的perAF值在五个时间点中至少有两个时间点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发现22时与6时的右侧颞上回(r=0.36,P=0.03;r=0.37,P=0.02)及左内侧前额叶(r=0.33,P=0.05;r=0.41,P=0.01)perAF值与SSS分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默认模式网络、额顶注意力网络及丘脑的异常活动可能是SD过程中个体嗜睡程度增加及注意力下降的重要神经机制。

  • 标签: 睡眠剥夺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百分比振幅 斯坦福嗜睡量表 动态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成瘾青少年与非吸烟健康对照组大脑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自发活动的差异。方法采用低频振荡振幅方法(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perAF)对吸烟青少年(n=18)和非吸烟健康对照组(n=20)的静息态脑功能活动进行比较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吸烟成瘾青少年perAF值的变化与烟龄、尼古丁成瘾评估得分(fagerstro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FTND)、吸烟量(包年数)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吸烟健康对照组相比,吸烟成瘾青少年在海马旁回、颞中回及额上回的perAF值均显著增加(海马旁回:2.026 5±0.516 70.781 6±0.148 9;颞中回:0.796 7±0.203 20.545 5±0.134 1;额上回:2.734 5±0.372 81.962 4±0.416 8;均P<0.001)。海马旁回perAF值的增加与吸烟成瘾青少年的烟龄呈显著负相关(r=-0.600 7,P=0.008 4)。结论吸烟成瘾青少年的静息态脑功能局部活动强度增加,主要表现为海马旁回perAF值的显著增加,且该区域功能活动差异与吸烟者的吸烟年限有关,该发现有助于理解青少年吸烟成瘾的神经机制。

  • 标签: 吸烟成瘾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低频振荡振幅百分比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密度对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三磷酸腺苷的参与机制。方法制备MSU晶体,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采用MSU晶体刺激不同密度中性粒细胞(5×106/ml为低细胞密度,20×106/ml为中细胞密度,100×106/ml为高细胞密度)后,流式细胞检测刺激后细胞荧光强度及活性氧产生,偏振光显微镜观察MSU晶体分布,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流式微球检测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干扰素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MIP-1α、MIP-1β水平。结果(1)低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后侧向散射角(SSC)值为170±19;中细胞密度为128±13;高细胞密度为93±9,较低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2)与低细胞密度,高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1.8±0.26.2±0.7,P<0.05);而使用氧化三磷酸腺苷和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单纯MSU晶体干预明显增加(低细胞密度为7.5±0.3,中细胞密度为4.6±0.2,高细胞密度为3.4±0.5,P<0.05)。(3)经MSU晶体刺激后,加入活性氧荧光探针的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增多,且随着中性粒细胞密度增加,活性氧产生明显增加(荧光强度0.85±0.322.49±0.784.5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入氧化三磷酸腺苷干预后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显著降低。(4)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较多,进而促进MSU晶体聚集,氧化三磷酸腺苷可减少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5)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经MSU晶体刺激后上清中IL-1β、TNFα、IL-8、MIP-1、MIG、MIP-1α、MIP-1β水平均显著低于中细胞密度(P<0.05)。结论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呈细胞密度依赖性,三磷酸腺苷可能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作用。

  • 标签: 尿酸钠晶体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细胞密度
  • 简介:摘要辅助性T细胞17(Th17)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7诱导气道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瘦素是一种多效性激素,可以调节代谢平衡及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哮喘动物模型研究已证实瘦素可通过调控Th17化而影响该疾病的发病与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瘦素调控Th17化介导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哮喘 白细胞介素17 瘦素 辅助性T细胞17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α-2b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给予α-2b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指标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HBV-DNA不可检测率、HBeAg转换率和HBeAg阴转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HBV-DNA不可检测率、HBeAg转换率、HBeAg阴转率分别为50.0%(17/34)、67.6%(23/34)、61.8%(21/34),均高于对照组23.5%(8/34)、41.2%(14/34)、35.3%(1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CD4+、CD4+/CD8+水平分别为(47.2±9.8)%、(2.9±1.3),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为(23.4±5.6)%,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4/34),低于对照组35.3%(1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α-2b干扰素与恩替卡韦联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减轻患者不适感,改善炎性因子水平,临床可推广使用。

  • 标签: α-2b干扰素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T淋巴细胞百分比
  • 简介:摘要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此类患儿应先进行危险分层及耐药菌感染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尽快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续根据病原学结果及患儿治疗反应进行抗菌药物治疗调整。以期快速控制感染,降低重症感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 标签:
  • 作者: 文路遥 马新 彭慧芳 姜宏卫 史晓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洛阳 471003,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 河南省遗传罕见病医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洛阳分中心, 洛阳 471003
  • 简介:摘要现报道1例幼年起病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基因突变相关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诊治过程。患者男性,24岁,表现为反复发热伴口腔黏膜溃疡,腹泻,中性粒细胞1.04×109/L。予痰热清静脉滴注20 ml/次、1次/d,联合口服阿奇霉素500 mg/次、1次/d,治疗7 d,患者体温维持在36.5 ℃左右。基因检测报告显示ELANE基因杂合突变,对其父母亦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母亲ELANE基因存在相同突变,父亲正常,最终诊断CN。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2 μg·kg-1·d-1,3 d后患者中性粒细胞升至2.79×109/L,口腔溃疡愈合,未再腹泻。CN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分享该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突变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口腔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疾病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3月援鄂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重症病区收治的72例新冠肺炎患者,按疾病型分为普通型(纳入非重症组)和重型/危重型(纳入重症组)。收集两组患者入院第2天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白细胞介素-6(IL-6)和D-二聚体水平,并计算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WBC、NEU、LYM、IL-6、D-二聚体和NLR对新冠肺炎疾病型的诊断价值。结果72例新冠肺炎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普通型52例,重型17例,危重型3例。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70.8%)、咳嗽(36.1%)、胸闷气喘(37.5%)、腹泻(15.3%)、乏力(15.3%)及恶心呕吐(11.1%)等,偶尔伴有急性呼吸困难(2.8%),仅1例(1.4%)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重症组患者WBC、NEU、IL-6、D-二聚体水平和NLR均明显高于非重症组〔WBC(×109/L):7.81±3.655.34±1.69,NEU(×109/L):5.83±3.133.24±1.53,IL-6(ng/L):133.63(71.09,249.61)28.05(6.41,101.24),D-二聚体(mg/L):0.86(0.31,2.56)0.33(0.20,0.71),NLR:6.14±4.752.66±1.93,均P<0.05〕,LYM水平明显低于非重症组(×109/L:1.09±0.561.49±0.7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WBC、NEU、LYM、IL-6、D-二聚体和NLR诊断新冠肺炎疾病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WBC 0.790 〔95%可信区间(95%CI)为0.684~0.897〕,NEU 0.869(95%CI为0.789~0.949),LYM 0.719(95%CI为0.592~0.847),IL-6 0.790(95%CI为0.682~0.898),D-二聚体0.676(95%CI为0.526~0.827),NLR 0.888(95%CI为0.814~0.963),以NLR的AUC最大,说明NLR的诊断价值最大;当NLR的最佳截断值为3.00时,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3.1%。结论NLR可作为一种独立预测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能够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型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分型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是固有免疫抵抗微生物的主要执行者,因此中性粒细胞对于维持肠道环境内稳态非常重要。当机体受到外来微生物入侵时,局部组织发生感染,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并募集到感染部位,通过吞噬、脱颗粒、NADPH氧化酶依赖性杀菌等功能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炎症发生的早期,中性粒细胞起着重要的抗感染作用,而在炎症晚期,中性粒细胞持续存在,由于细胞凋亡,细胞内毒素释放入感染部位,对感染组织持续损伤。然而,中性粒细胞在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相关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明确。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中性粒细胞在IBD中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其在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时的作用。

  • 标签: 炎性肠病 中性粒细胞 骨髓微环境 凋亡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一直被认为是先天免疫系统中一种短寿命的、同质的细胞类型,具有有限的促/抗炎作用。然而最近1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中性粒细胞的了解正在经历着某种复兴。对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及其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促进了研究者对中性粒细胞生理与病理生理作用的再认识。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以及多组学联合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将对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认识得更为透彻。本文对近年来中性粒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及其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简要评述。

  • 标签: 细胞死亡 趋化作用 异质性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已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5例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组,另抽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3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全血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两组血常规检测结果和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侧向散射光强度(Neu-X)、荧光染色信号强度(Neu-Y)、前向散射光强度(Neu-Z)],计算两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并比较两组间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这些指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NLR、PLR及中性粒细胞Neu-X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淋巴细胞绝对值和中性粒细胞Neu-Z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NLR、Neu-X、Neu-Z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8,0.592,0.614,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达0.765,三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外周血NLR、Neu-X、Neu-Z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
  • 作者: 史晓英 何洪真 赵金叶 郭星 冯潇潇 吕佩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050017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000,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张家口 075000,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050017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可提供局部或全身炎症及免疫状态的信息。随着炎症及免疫因素在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寻找新的血清炎症标志物对VCI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十重要。文章就NLR与VCI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炎症在VC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VCI的诊断和预防提供帮助。

  • 标签: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痴呆,血管性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比值(NLPR)检测对老年敌草快(DQ)中毒患者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老年DQ中毒患者106例作为老年组,将患者分为急性肾损伤组(AKI组)62例和非急性肾损伤组(NAKI组)44例,同时设非老年DQ中毒患者40例为非老年组,患者在入EICU时,取肘静脉血5 ml,检测NGAL、NLPR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GAL和NLPR对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KI组血NGAL、NLPR水平均明显高于NAKI组[(387.1±46.6)μg/L(103.5±18.6)μg/L、(13.5±3.4)(5.3±1.1),t=38.243、15.608,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GAL(OR=1.009、95%CI:1.003~1.015、P<0.001)、NLPR(OR=1.263、95%CI:1.039~1.536、P<0.001)水平升高均是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NGAL、NLPR及NGAL+NLPR对AKI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0.803和0.873。NGAL和NLPR对老年DQ中毒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高于肌酐清除率(Ccr),两者联合应用预测死亡风险的敏感度为0.850、特异度0.828、AUC为0.887。结论NGAL和NLPR是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DQ中毒患者血NGAL、NLPR联合检测预测AKI和预后的价值更高。

  • 标签: 敌草快 中毒 脂质蛋白质类 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neutrophil-expressed elastase, ELANE)变异导致的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方法研究纳入4例患者,男女各2例,年龄7~15个月。收集4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并用Sanger测序方法验证。结果患者均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口腔或皮肤等反复感染入院治疗。外周血常规均提示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0.04~0.5)×109];骨髓涂片发现杆状核粒细胞以及叶核粒细胞比例明显降低,提示骨髓中性粒细胞存在发育成熟障碍。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4例患者ELANE基因存在杂合变异,分别为c.496G>A(p.A166T),c.58C>G(p.L20V),c.391G>A(p.A131T),IVS1+5T>A,患者的父母均未见异常;其中c.58C>G和IVS1+5T>A为未见报道的新变异。定期随访患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推测例1和例3可能是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而例2和例4可能是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结论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粒细胞显著降低,ELANE基因变异是常见病因,本研究发现两个未见报道的新变异。

  • 标签: 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 ELANE基因 临床特征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型,评估不同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临床特征及恶化风险对个体化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AECOPD患者448例,根据入院时第一次抽取的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将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组(n=158)、中性粒细胞组(n=174)、混合粒细胞组(n=46)和乏粒细胞组(n=70),比较4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特征,以出院后再发需要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作为随访结局,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一步对恶化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呼吸衰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静脉激素及高级抗生素使用率均以中性粒细胞组最高,嗜酸粒细胞组较低(48.3%31.0%,33.3%7.0%,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中性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最高,其次为混合粒细胞组,嗜酸粒细胞组及乏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较低(P=0.003)。以嗜酸粒细胞组作为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风险较高(HR=1.95,95%CI:1.13~3.37,P=0.017),其他恶化因素包括年龄(HR=1.04,95%CI:1.01~1.07,P=0.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HR=0.98,95%CI:0.96~0.99,P=0.002)以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HR=1.61,95%CI:1.01~2.57,P=0.046)。结论基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型,中性粒细胞型AECOPD相比于嗜酸粒细胞型AECOPD住院期间病情严重,且再发急性加重风险高。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嗜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外周血细胞
  • 简介:摘要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严重时会发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中性粒细胞呈现多种不同的死亡形式,如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铁死亡、焦亡、凋亡、自噬、坏死及坏死性凋亡等。不同形式的中性粒细胞死亡在ALI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文章对中性粒细胞死亡的不同形式及其在ALI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ALI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死亡 急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炎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种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清除病原、组织修复作用;而在肿瘤背景下,中性粒细胞会衍生出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亚群,这是一种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免疫抑制作用。循环MDSCs通过产生活性氧及精氨酸酶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肿瘤细胞血运转移。肿瘤组织内MDSCs通过表达PD-L1抑制T细胞功能,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释放金属基质蛋白酶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加剧肿瘤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生物学标记 中性粒细胞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反复感染,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严重感染等,发作周期约为21 d。口腔黏膜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及牙龈坏死是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墨西哥儿童中绝对端粒长度(aTL)、肥胖及家庭环境之间是否存在明确关联。方法招募在2016年定期进行初级保健检查的134例8~10岁儿童(男孩占52%),并对体育运动、喂养方式、体格测量、体脂(BF%)和不良家庭环境进行评估。用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唾液样本中分离出的DNA绝对端粒长度(aTL)。结果在男孩中,健康体脂者的aTL长于高体脂者(P<0.01)。参与体育运动儿童的aTL长于久坐儿童(P<0.05)。令人惊讶的是,90%的儿童属于不良家庭,且高体脂与不良家庭相关(r=-0.57)。在男孩中,体脂与aTL(r=-0.1765)及体育运动时间(r=-0.031)均呈负相关。相反,aTL与周体育运动时间呈正相关(r=0.1938)。未在女孩中观察到这些相关性。结论端粒长度缩短与男孩的高体脂相关,在女孩中不存在这种相关性。不良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学校的体育运动课程应该进行。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