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据《香港华字日报》报道,1918年6月,香港出现流感大流行,症状大都较轻;11月前后开始的第二波流行,来势较猛。大流感当年在香港造成约3 000人死亡。1920年2月以后,大流感从香港、广东等地消退。《香港华字日报》关于流感的报道,来自官方的消息较少,尤其是流感论治的报道,主要来自医药相关行业。流感期间,《香港华字日报》登载了许多用于防治流感的成药,如屈臣氏大药房的退烧饼和清补丸、诚德堂奋良氏的百胜茶饼和百胜油、辛毓贤堂的百胜茶等。《香港华字日报》有关1918年大流感的报道,对于研究流感在香港、广东等地的流行情况有一定史料价值。
简介:摘要1918年开始的席卷全球的大流感,中国也未能幸免。《申报》上关于中国1918—1920年流感流行的报道显示,这场瘟疫前后3次在中国肆虐,至少涉及京津沪3市及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14个省份多个地区。其中,第一波疫情报道集中在1918年的6—7月,病情较轻;第二波集中在10—11月,症状加剧,患病死亡者明显增多,尤以浙江宁波、绍兴、嘉兴等地疫情凶险为最,北京、安徽、河南、湖南、上海等地,也比较严重;第三波集中发生在1919年的春天,上海的流感疫情报道比较多。以往出版的关于1918年大流感的著作中,有关这次瘟疫在中国的流行情况,大多只言片语,因此《申报》上对1918—1920年中国大流感疫情的报道,是这次人类有史以来最致命自然灾难的重要史料补充。
简介:摘要1918年席卷全球的大流感,也曾波及到中国。据《大公报》所载史料显示,1918年,在中国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浙江、江苏、四川、云南、香港等地,均有流感疫情。第一波疫情出现在春夏之交,症状相对较轻,多见头痛、体热、骨痛、咳嗽、精神疲乏等症状;集中在10—11月的第二波疫情,比较凶猛,除症状加重外,报纸上有关病亡者的报道,明显增多。至于大流感的成因,该报报道多持时令不正、饮食不洁、空气污秽等观点,也有从中医伏邪、秋燥、冬瘟等理论论述的。对流感的防治,以远离流感病人、慎起居、注意卫生及通过医药防治等观点比较常见。通过分析史料可知,中医中药在1918年大流感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A(H1N1)pdm09流感病毒对同型流感病毒感染过的人群是否同样构成威胁,是否与同型季节性流感病毒存在血清交叉反应。方法2008—2009年北方流感冬季流行季之后,建立北京健康人群随访队列,于2009年9月首次调查并采集血清样本。随后,在2010年1月初,A(H1N1)pdm09流感病毒大流行高峰期后,对该队列进行流感样症状(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的随访调查。研究季节性流感毒株血凝素抑制抗体、微量中和抗体、IgG1和IgG2抗体反应对ILI发生的影响。结果年龄大于20岁的人ILI的风险显著降低(OR=0.299,95%CI:0.101~0.897,P=0.04)。单因素分析中,2009年流感大流行期间ILI患者血清样本与A(H1N1)亚型流感病毒存在一些交叉反应,但去除2009年A(H1N1)pdm09流感疫苗接种史的混杂因素后,交叉反应无统计学意义(OR=0.324,95%CI:0.124~0.987,P=0.06)。结论从实际的人群中观察到,同型季节性流感毒株可能不会通过体液免疫诱导对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针对大流行流感病毒的特异性疫苗对疾病保护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Theresa Marteau和她的课题组认为,对风险补偿毫无根据的担忧会使人们延缓采取保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面部遮盖物,从而对公共健康造成威胁。
简介:摘要自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对5例急性腘动脉闭合性损伤患者,根据患肢临床表现和下肢CTA检查,确诊为腘动脉急性闭塞性损伤,无下肢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患肢肿胀明显。探查发现腘动脉外膜挫伤严重,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损伤导致完全闭塞长度为6.5~12.8(8.4±0.2)cm。移植健侧大隐静脉(长8.5~13.8 cm)重建闭塞腘动脉,术后常规抗凝、解痉、预防感染、消肿对症处理。根据患肢切开减压创面愈合情况指导早期正规患肢功能康复锻炼,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时间至少半年,观察患肢恢复情况及膝关节活动度等。本组5例闭塞性腘动脉损伤血管顺利重建血供,从手术开始到腘动脉血供重建恢复正常通血,时间为2.5~3.2(2.7±0.3)h,肢端循环良好,无肌肉坏死及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经过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术后肌力恢复至Ⅳ~Ⅴ级,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冠肺炎大流行对儿童健康及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对存在神经发育障碍风险儿童的影响。方法评估来自2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73例典型发育期儿童、54例极早产儿(VPT)和73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研究前平均年龄为10.4±1.2岁,大流行期间(2020年4~5月)的平均年龄为12.8±2.0岁。儿童健康和家庭功能通过向父母发放问卷来评估,采用线性混合模型检验。使用五点Likert量表评估各组间的儿童焦虑情况、新冠肺炎医疗状况及家庭学习等,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大流行期间,各组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功能均显著下降(P<0.001)。CHD患儿比其他儿童更担心感染新冠病毒。VPT和CHD患儿中,家庭学习和父母对学业关注导致的儿童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发育期的同龄人(P<0.001)。结论新冠肺炎大流行对整个家庭产生巨大影响,使得存在神经发育障碍风险的患儿家庭产生额外负担。大流行期间,这些家庭应单独咨询医疗中心和学校以寻求帮助。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冬季即将来临,对于今冬我国大陆是否会出现COVID-19第二波大流行这个问题,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对此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本文将结合目前的疫情状况以及笔者的抗疫经验,对此问题具体谈谈看法。
简介:摘要2020年3月11日,WHO正式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规模已形成大流行。截至3月31日,疫情波及超过17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病例超过78万例。2011年,WHO已建立大流行性流感防范框架(PIPF),以平等、透明、公正地共享H5N1流感病毒及其他可能引起人间大流行的流感病毒,进而获取疫苗、共享其他相关利益,推动全球流感大流行防范和应对工作。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传播力与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似,符合“引起人间大流行”的基本要素,且流行规模已超过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因此可以将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纳入PIPF,同时实战验证并改进PIPF。建议WHO、其他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充分利用PIPF体系应对疫情,在全球层面更好地协调各个国家的行动;同时,我国也应在框架下全面做好国内疫情防控和国际疫情协同的规划与布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大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large nested variant of urothelial carcinoma, LN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诊治的5例膀胱LNUC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和基因测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3岁(48~81岁),肿瘤平均直径3.4 cm(1.7~4.7 cm)。镜下观察,浸润性的中等至大的癌巢呈规则的圆形、球茎样、椭圆形,至不规则的融合状、分支状、哑铃状排列,伴有轻度的间质反应。5例癌巢中均可见局灶的中央坏死和微囊变性。4例瘤细胞为低级别,1例局灶高级别,核分裂象少见。5例均可见表面尿路上皮肿瘤(3例低级别乳头状癌,1例高级别乳头状癌,1例原位癌)。3例可见伴随的小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2例可见伴随的普通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4例分别可见神经侵犯和淋巴管血管内癌栓。4例行膀胱前列腺根治切除,pTNM分期:2例为pT3aN0M0期,各1例分别为pT4aN0M0和pT4aN1M0期;1例行经尿道膀胱切除,pT分期为pT2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细胞角蛋白(CK)7、p40均为阳性(5/5),GATA3阳性4例,CK20阳性2例,Ki-67阳性指数平均为18%。3例行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检测:1例为突变型(C228T),2例为野生型。5例术后均接受辅助化疗,随访2~11个月,1例死于其他疾病,各1例出现远处和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无疾病生存。结论LNUC具有"欺骗性"的低级别组织学特征和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准确的认识其独特的浸润方式可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LNUC并不偶然的与小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并存,提示两者可能为同一种尿路上皮癌亚型的不同表现形式。
简介:摘要目的快速评估不同情景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实验室检测和预防控制(防控)资源需求数,为传染病流行做好产能规划、储备分配和资金筹集方面的准备。方法基于引入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住院患者的易感者-潜隐者-传染者-移除者传播动力学模型,构建COVID-19不同流行情景并预测住院/隔离人数,结合当前我国防控策略,评估各情景下开展实验室检测和预防控制时所需资源数。结果COVID-19发生社区传播及局部地区暴发且实施全员核酸检测时,我国现有实验室检测及预防控制所需医用个人防护用品及设备资源产能尚可满足需求,但人力资源储备与所需相差3.3~89.1倍不等。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的增加也加剧了人力需求及防控难度。当≥50%人群获得疫苗保护时,适当调整防控措施,可降低资源需求。结论当前我国仍亟需进行实验室检测和预防控制的人力储备,以应对难以预见的COVID-19疫情。需考究全员核酸检测对人力资源的挑战及实施的必要性。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鼓励公众接种COVID-19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疾病流行带来的卫生资源需求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