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次巩膜扣带手术(SB)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失败原因,并观察再次S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首次SB失败患者42例4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29.40±16.13)岁。视网膜脱离累及范围<1、1~2、>2个象限分别为9、22、11只眼;累及黄斑38只眼。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0.99±0.57。行1、2次SB分别为40、2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均未复位。根据患者首次SB后视网膜脱离情况,经评估后再次全身麻醉下行SB。根据手术中情况,间接检眼镜下重新冷冻定位裂孔,对原外加压材料或保留或拆除后选择新的外加压材料,再结合其他操作复位视网膜。再次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1.93±18.97)个月。依据手术记录分析首次SB失败原因;观察再次手术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视力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SB失败原因前三位分别是:加压脊位置偏移16例(38.10% )、手术中遗漏裂孔及外加压物选择不当各9例(各占21.43% )、加压脊高度不够6例(14.29% )。再次SB后,所有患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复位率100% (42/42 )。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52±0.40 ;手术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06,P=0.000 )。手术后出现一过性眼压轻度升高8只眼,平均眼压(25.00±2.61)mmHg (1 mmHg=0.133 kPa )。所有患眼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压脊位置偏移、手术中遗漏裂孔、外加压物选择不当以及加压脊高度不够是首次SB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失败原因进行相应调整后再次SB后仍有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
简介:摘要目的带有孔隙的硅胶假体植入兔软硬组织之间,观察假体周边包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2018年9月在大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将规则排列微孔的硅胶鼻假体切割成1 cm硅胶段,植入5只1年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前额骨膜下。3个月后,将假体及其周边的组织取出行组织病理检查,β-catenin和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肉眼可见包膜较薄,透过包膜可见白色假体。假体小孔处颜色较深,显示组织较厚,撕脱时有阻力;撕脱包膜内可见规律突起,小于假体表面小孔。组织病理可见实验样本小孔内全部有组织长入,假体周边形成菲薄包膜;包膜在小孔内及小孔间连续;未见异物巨噬细胞。孔内组织有的含有较多纤维,有的为疏松结缔组织,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相延续。β-catenin、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膜阳性,包膜内组织染色阴性,包膜深面组织散在细胞胞质Vimentin染色阳性。结论带有孔径的硅胶假体植入兔体后,假体周边形成包膜;包膜对应假体小孔处形成小突起,突起为包膜包裹的正常组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扣带回(cingulate cortex, CC)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转归。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CC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梗死组和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CC)梗死组。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卒中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结果。发病后1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短期转归评价。结果共纳入21例急性CC梗死患者,男性12例(57.14%),年龄(67.14±12.36)岁(范围45~89岁)。ACC梗死16例(76.19%),其中单侧CC梗死13例(81.25%),临床表现主要为情感淡漠、注意力下降以及执行功能障碍等;PCC梗死组5例(23.81%),均为单侧起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和视空间障碍。21例患者中,18例(85.71%)患者伴有≥2种血管危险因素,13例(61.90%)伴有≥3种血管危险因素,其中以高血压最为常见(90.48%);19例(90.48%)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2例(9.52%)为心源性栓塞。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Z=4.07,P<0.01)。随访时16例(76.19%)转归良好,5例(23.81%)转归不良,且无一例死亡。结论ACC和PCC梗死主要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认知损害。CC梗死若诊疗及时,总体转归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后的干眼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拟行巩膜扣带术的患者78例(7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微创组接受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对照组接受标准巩膜扣带术。术前1周(基线)和术后1 d、1周和1个月分别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和受试者干眼问卷进行干眼相关指标评估,运用眼表综合分析仪进行泪膜评估,采用Schirmer Ⅰ试验和荧光素染色。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发生或加重了干眼。主观症状和感受评分、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升高,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均下降,术后1 d是拐点,术后1个月未回归至术前基线水平。2组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和荧光素染色情况在术后1 d和1周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是术后1个月时,微创组的泪河高度(Z=1.04,P=0.041)、泪膜破裂时间(t=2.51,P<0.001)和泪液分泌试验(Z=2.34,P=0.043)优于对照组。微创组的OSDI和干眼问卷评分在术后1周和1个月时高于对照组(OSDI:t术后1周=2.54,P=0.012;Z术后1个月=-1.03,P=0.020;干眼问卷:t术后1周=3.04,P=0.011;t术后1个月=3.94,P<0.001)。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1 d、1周和1个月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升高(Z=-2.42,P<0.001;Z=-1.54,P=0.034;Z=-1.83,P=0.041)。结论:巩膜扣带术会诱发或加重干眼。相比标准术式,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会改善和缩短术后早期的干眼症状,尤其是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行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干眼风险更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5 G眼内照明辅助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7例(37眼)。均行25 G眼内照明辅助巩膜扣带术,随访6~12个月。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5眼,占94.59%。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4者2眼(5.41%),术后BCVA≥0.4者12眼(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结论25 G眼内照明辅助巩膜扣带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操作较传统巩膜扣带术直观、精确,易于发现周边部细微病变。
简介:摘要新型降糖药卡格列净是一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作用于肾脏近端小管的SGLT2,通过阻断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不依赖于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卡格列净具有降糖、减体质量、降压、降低尿酸等多重获益,还能够显著降低肾脏和心血管事件风险。主要就卡格列净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新型降糖药卡格列净是一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作用于肾脏近端小管的SGLT2,通过阻断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不依赖于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卡格列净具有降糖、减体质量、降压、降低尿酸等多重获益,还能够显著降低肾脏和心血管事件风险。主要就卡格列净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肺炎患者早期行坐立位叩背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该院收治的62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行常规叩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31例)行坐立位叩背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时间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巴氏(Barthel)指数评分和安全性。结果在临床指标中,两组在PaO2/FiO2、喂养量、急性加重次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胃潴留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6.611,P<0.05)。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和ICU转出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时间指标上,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9,P<0.05)。在APACHEⅡ、mMRC评分上,两组患者在干预后均有显著下降,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2.971,P<0.05);在Barthel评分上,两组患者干预后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5,P<0.05)。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总不良事件为12.90%,略高于对照组6.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行早期坐立位叩背康复治疗有利于减少胃潴留量,降低疾病风险、缓解呼吸困难、减少患者日常能力缺损,并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安全性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比卡因肿胀液在全身麻醉吸脂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集女性吸脂患者149例资料,年龄18~63岁,平均28.9岁。在全身麻醉结合含布比卡因局部麻醉肿胀液作用下完成不同部位吸脂术。结果布比卡因使用量1.14~1.87 mg/kg未显示明显毒性,布比卡因联合利多卡因组在所试各种吸脂量范围未显示不良反应。布比卡因组及其布比卡因联合利多卡因组肿胀液镇痛效果优于利多卡因组,术后当天无明显疼痛感,而利多卡因组肿胀液术后当天疼痛感明显;布比卡因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利多卡因组患者缩短一半;使用含布比卡因的肿胀液术后患者恢复快、愈合好、并发症少。结论布比卡因及其布比卡因联合利多卡因肿胀液具有镇痛时间长、麻醉效果好、术后无痛苦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取自示指桡背侧和拇指尺背侧的双旋转皮瓣治疗先天性扣拇畸形方法,评估这种皮瓣设计对开大虎口、松解拇指掌指关节掌侧皮肤挛缩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治疗的先天性扣拇畸形患儿资料。术中设计示指桡背侧长三角形皮瓣,转位后主要用于开大、加深虎口;取拇指尺背侧三角形皮瓣,转位后主要用于覆盖掌侧缺损皮肤。根据肌腱发育异常及肌肉挛缩情况,分别行不同程度的拇短伸肌腱紧缩或重建,以及拇指内在肌松解。术后石膏固定1个月,随后开始规律的手功能康复锻炼。术后随访皮瓣存活情况及供区愈合情况,评估虎口开大和掌侧皮肤软组织松解的效果及拇指功能,并进行患儿父母满意度调查。结果共纳入先天性扣拇畸形患儿10例,平均年龄26个月(11~36个月),共11只患手,左4只患手、右7只患手。所有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拇指掌指关节掌侧软组织挛缩,虎口窄小。术后随访10.2个月(4~24个月),所有转移皮瓣均成活,未发生边缘坏死。虎口开大及掌侧软组织挛缩松解效果满意,拇指外展及掌指关节背伸角度获得明显改善(掌侧外展平均42°,范围38°~43°;主动背伸角度平均1.6°,范围-5°~10°)。患儿父母对拇指和虎口外观及手功能总体满意率为100%。结论双指背侧方旋转皮瓣切取简单,可有效起到加大、加深虎口,覆盖掌侧皮肤缺损的作用,是先天性扣拇畸形手术中皮瓣修复的可靠方法。
简介:摘要肥胖及其并发症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巨大,因此减重药物的研发始终是内分泌领域的热点。氯卡色林(lorcaserin)是2012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新型减重药物。它是高度选择性的5-羟色胺2C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下丘脑抑制食欲的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神经元,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进而达到减重的目的。氯卡色林除治疗肥胖之外,对肥胖引起的2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另外,氯卡色林在临床应用中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发生率较低,对心血管系统的安全性也已经得到证实。因此,氯卡色林与饮食调节、体育锻炼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减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下巩膜扣带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2例(5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下行改良巩膜扣带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49例(94.23%);未复位的3例中,1例再次行巩膜扣带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术后6个月,视力优于术前(t=8.476,P=0.000)。术后平均眼压为(13.35±2.24) mmHg(1 mmHg=0.133 kP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2,P=0.084)。随访期间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嵌顿、眼内炎、白内障进展或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式巩膜扣带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操作简便,优势明显,且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聚多卡醇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浙江省台州医院门诊治疗化脓性肉芽肿患者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1~61岁,均采用1%聚多卡醇局部注射治疗,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疗效评价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瘢痕评价分级为0、+、++和+++级。结果32例患者中,23例1次注射1%聚多卡醇后病灶消失;5例2次注射后病灶消失;4例注射治疗后病灶直径小于2 mm,后改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1次,病灶消退。注射治疗总治愈率87.5%(28/32),有效率为100%(32/32),仅3例发生"+"级瘢痕。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愈后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1%聚多卡醇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操作方便,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简易呼吸器面罩对机械通气儿童扣背排痰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机械通气患儿9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扣背手法,观察组采用小儿简易呼吸器面罩进行扣背排痰。观察两组干预前后临床指标及肺部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PaO2、SpO2、Pa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儿PaO2、SpO2、PaCO2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日均排痰量、肺部影像学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吸痰频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小儿简易呼吸器面罩应用于机械通气儿童的扣背排痰中,能有效促进痰液排除,改善血气指标及肺部症状,缩短通气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斑扣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黄斑扣带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48例(378只眼),其中男性136例,女性212例;年龄(56.68±11.59)岁。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内解剖学结构恢复情况,包括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劈裂腔恢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次要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轴长度。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随访结果。使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8只眼中黄斑劈裂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216只眼,黄斑裂孔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162只眼。296只眼行单纯黄斑扣带术,82只眼行黄斑扣带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随访期间373只眼(98.68%)视网膜复位;在黄斑劈裂眼中,204只眼(94.44%)劈裂腔恢复;在黄斑裂孔眼中,89只眼(54.09%)裂孔闭合。BCVA的术后随访结果均优于术前,从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持续提升,随后保持稳定,最终从术前的1.459±0.841的提升至术后3年的0.908±0.606(t=6.896,P<0.01)。眼轴长度的术后随访结果均短于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前缩短(4.423±1.740)mm(t=33.144,P<0.01),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眼轴长度逐渐增长,随后保持稳定,术后3年眼轴长度较术前缩短(2.101±1.643)mm(t=6.392,P<0.01)。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短暂性高眼压98只眼(25.92%)、视网膜表面出血67只眼(17.72%)、玻璃体积血9只眼(2.38%),术后1个月内均自行缓解。术后早期所有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眼球运动受限,39只眼(10.31%)出现双眼复视,术后6个月内基本自行缓解。6只眼(1.58%)因内斜视角度较大行斜视手术矫正眼位,1只眼(0.26%)因无法耐受复视取出黄斑扣带,8只眼(2.11%)由于黄斑扣带偏位,需要二次手术调整扣带位置。4只眼(1.05%)由于免疫排斥反应取出黄斑扣带。结论黄斑扣带术可以有效改善高度近视眼引起的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以及黄斑裂孔,术后眼轴缩短,视力提升。黄斑扣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安全性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33-439)
简介:摘要目的荟萃分析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美国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搜集卡介菌多糖核酸与非卡介菌多糖核酸比较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筛选文献和提取有效数据后,根据Jadad质量评分法对纳入荟萃分析的文献进行评分。采用STATA 15.0统计软件进行荟萃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计484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组(试验组)总有效性优于非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组(对照组)(优势比=2.29,95%置信区间:1.57~3.35,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0.50,95%置信区间:0.32~0.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无统计学差异(相对危险度=0.57,95%置信区间:0.19~1.71,P>0.05)。Begg’s检验结果显示未存在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尚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