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行设计并制作的下肢外展中立位翻身垫,在骨科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翻身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便抽样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江苏省涟水县人民医院骨一科收治股骨骨折患者100例为试验组,骨二科收治股骨骨折患者80例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翻身使用下肢外展中立位翻身垫,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枕头、靠背、衣服,比较2组患者舒适度评分、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舒适度评分3分(有轻微疼痛,轻度不适感)得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D值为5.801,P<0.01),试验组1分(疼痛剧烈,不能忍受,极度不适)得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D值为0.168,P<0.01);试验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D值为0.126,P<0.05);而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值为0.000,P>0.05);2组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值为0.000,P>0.05)。结论应用下肢外展中立位翻身垫能使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显著降低。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导致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俯卧位通气是ARDS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但目前临床实施率不高,主要是由于实施过程中容易发生气管导管和静脉管路脱管、压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严重并发症,且需要一定的人力和配合度,实施难度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可以帮助危重患者轻松完成俯卧位通气时体位转换的支架,解决了上述难题,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7 2 1847759.9)。该支架设计简单,由支架、转轴、绷带构成,可靠性强,易于操作,可明显降低俯卧位通气的实施难度,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负荷,提高患者的救治质量。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翻身时间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抽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俯卧位通气治疗的8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以电脑任意编号法划入A组与B组(n=41)。为两组患者实施差异性的翻身时间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束时A组与B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潮气量及氧分压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治疗期间分别发生2例、4例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翻身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不会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造成不良反应,可以适当延长翻身时间,减轻护理工作压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翻身法在经股动脉穿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经股动脉穿刺造影或支架置入患者62例。收集所有纳入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合并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借助翻身用功能枕应用30°翻身法。比较借助翻身用多功能枕的30°翻身法对经股动脉穿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程度、睡眠质量、血压、心率、运动耐量及并发症影响。结果观察组在应用30°翻身法后自感舒适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翻身后心率较翻身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制动带来不适感较对照组少;观察组1例血肿,对照组2例血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不良心血管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出现、猝死等)。两组患者术后1 w均行6 min步行试验检查,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股动脉穿刺路径介入治疗制动患者应尽早尝试借助翻身用功能枕应用30°翻身法,可改善患者自感舒适度及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同时可显著增加活动耐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ICU护士对无盆化床上擦浴认知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9年12月广东省5家医院125例ICU护士对无盆化床上擦浴认知进行调查,分析护士对无盆化床上擦浴认知状况。结果ICU护士对无盆化擦浴认知情况一般;31.2%的护士不确定传统的擦浴是否存在感控问题,32.8%的护士也不清楚常用脸盆存在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超过20.0%的护士不清楚无盆化擦浴能更有效清除皮肤表面的油脂、脏污和微生物,仅有8.8%的护士清楚头颈部使用的湿巾不需要喷清洗液;性别、职务、职称、工作年限、第一学历对ICU护士无盆化床上擦浴认知无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科室是否开展无盆化擦浴对其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实施科室护士对无盆化擦浴认识得分更高。结论ICU护士对无盆化床上擦浴认知一般,护士愿意实施无盆化床上擦浴,管理者可以从感控、节省护士人力等方面考虑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馈控制理念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进行翻身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2020年6月13—14日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液化天然气槽罐车爆炸所致重度烧爆复合伤患者,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33~92(66±17)岁。对所有患者从入院48 h后开始进行翻身床治疗,并导入前馈控制理念,包括组建翻身床前馈控制专项管理团队,明确医护人员在患者翻身床治疗中的职责,采取多学科医师配合策略,以“翻身床工作坊”形式对临时组建的护士团队中的80名护士进行培训并考核,制订翻身床治疗核查表、评估单并持续质控。统计患者入院30 d内翻身床翻身频率、翻身操作总次数及一次性体位变换成功率。观察治疗过程中因翻身床操作不当造成患者呼吸心搏骤停、治疗中断、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皮片移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入院2 d内和入院30 d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最低值、氧合指数>30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数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入院30 d内每日行翻身床翻身2~6次,共进行翻身操作1 320次,一次性体位变换成功率为99.9%(1 319/1 320)。翻身床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患者入院2 d内PaO2、PaCO2最低值分别为(100±19)、(42±4)mmHg,轻、中、重度ARDS患病人数分别为10、2、3例,无一例患者氧合指数>300 mmHg。患者入院30 d时PaO2、PaCO2最低值分别为(135±28)、(37±8)mmHg,中、重度ARDS患病人数分别为3、1例,有11例患者氧合指数>300 mmHg。结论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翻身床治疗中导入前馈控制理念,通过提前控制翻身床应用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确保翻身床翻身安全顺利完成,可促进烧伤创面修复和呼吸功能改善,提高患者救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应用床上踏步训练机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在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肺康复活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2—8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24 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表(APACHE-Ⅱ)评分均≥8分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给予床上踏步训练机功能锻炼。比较其在功能锻炼前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支持参数的变化(呼吸机氧浓度、潮气量、呼吸频率、呼气末正压、支持压力、氧合指数及浅快呼吸指数)。结果下肢功能锻炼前后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机支持参数中,呼吸机氧浓度、潮气量、氧合指数、浅快呼吸指数锻炼前分别为(57.19 ± 4.36)%、(421.22 ± 17.31) ml、(172.75 ± 40.13) mmHg(1 mmHg=0.133 kPa)、(47.28 ± 3.89)次·min-1·L-1,锻炼后分别为(49.67 ± 5.82)%、(458.79 ± 15.20) ml、(193.58 ± 32.73) mmHg、(44.03 ± 1.21)次·min-1·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89~5.662,P<0.01或0.05)。呼吸频率、呼气末正压、支持压力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床上踏步训练机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在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肺康复活动中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方式。该方式可使呼吸机氧浓度支持参数下降,潮气量增加,增加患者自主呼吸做功,氧合指数上升,浅快呼吸指数下降,为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尽早脱机提供前提条件。
简介:摘要2017年6月—2018年10月,太原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7例压疮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75~86岁。共10个无骨外露4期压疮创面,创面面积为6 cm×4 cm~11 cm×9 cm;3个创面伴有潜行腔隙,潜行区域体表投影面积5 cm×3 cm~12 cm×8 cm。入院后进行保守清创治疗持续至皮肤缺损区肉芽组织鲜红、易出血、基底基本平整,于病床上取面积为创面大小1/4~1/2的大腿前侧刃厚皮片,制成微粒皮和/或边长1~3 mm的矩形小皮片,移植于肉芽创面,于术后继续保守治疗。7个创面1次移植术后3~6周愈合;1个创面1次移植术后6周潜行区仍残余窦道,患者出院;1个创面经2次移植,于第1次术后8周愈合。1例患者(1个创面)因基础疾病死亡。该方法创伤小、风险低、操作简单,在病床上就可进行,适用于不能进行常规手术、无骨外露的4期压疮创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卒中后临床上重要的应激相关性胃肠道出血(clinically important stress-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IS-GIB)的预测因素及其对近期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北京友谊医院连续收治的诊断为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SU)的急性卒中患者。主要终点事件为CIS-GIB,定义为显性胃肠道出血且出血后24 h内产生对应临床表现。次要终点指标为发病后14 d时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的短期临床转归,≤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利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IS-GIB和短期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96例卒中后SU患者,占全部急性卒中患者的2.5%(96/3 819);其中16例(16.7%)患者发生CIS-GIB,占全部急性卒中患者的0.4%(16/3 819)。在纳入的病例中,女性27例(29.2%),中位年龄70岁(四分位数间距62~79岁),中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8分(四分位数间距3~17分),SU距本次卒中事件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 d(四分位数间距1~5 d)。与非CIS-GIB组相比,CIS-GIB组基线NIHSS评分和幕上卒中患者比例更高,SU事件与本次卒中事件的时间间隔更长,同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应用鼻胃管和呼吸机、接受消化道侵入性止血术和红细胞成分输血治疗的患者比例更高,而且转归不良和死亡风险更高(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 OR)1.1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9~1.275;P=0.013]、糖化血红蛋白(OR 1.567,95% CI 1.025~2.395;P=0.038)、慢性胃病史(OR 24.900,95% CI 1.446~428.728;P=0.027)、幕上卒中(OR 5.701,95% CI 1.002~32.443;P=0.050)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4.0 s(OR 11.036,95% CI 1.154~105.560;P=0.037)是发生CIS-GIB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366,95% CI 1.029~1.812;P=0.031)。结论CIS-GIB在急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0.4%,可显著增高短期转归不良风险。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高基线NIHSS评分、幕上卒中和慢性胃病史是发生CIS-GIB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