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智能健康监测系统了解天津市中青年居民的健康状况,探讨居民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建议。方法于2019年4—6月便利选取天津市的512名中青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收集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健康状况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总结居民健康特征,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中青年居民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结果512名中青年居民的年龄为(35.13±12.59)岁,患慢性病163名(31.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668,P=0.002)、文化程度(OR=0.779,P=0.039)、近1周是否适度运动(OR=2.064,P=0.018)、BMI(OR=2.339,P<0.001)、血压监测频率(OR=2.560,P=0.003)、尿酸监测频率(OR=2.742,P=0.001)进入回归方程,是中青年居民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结论医护人员需加强关注天津市中青年居民的健康状况。年龄增加、近1周无适度运动、肥胖、经常监测血压和尿酸与中青年居民慢性病发生情况呈正相关,医务人员可参考本调查结果提出健康干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智能拾音器对监测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发作的应用效果,以期协助哮喘患儿进行家庭管理。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呼吸内科和上海童杏儿科门诊部就诊的哮喘患儿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使用智能拾音器)40例和对照组(不使用智能拾音器)40例。收集病史资料,对照组予每月常规随访及评估,试验组在基础随访基础上辅以智能拾音器录音随访。对照组以家长报告为哮喘发作依据,试验组以听到哮鸣音为哮喘发作依据。比较2组患儿发现哮喘发作的次数、哮喘控制水平、生活质量的差异。对2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识别、诊疗措施及病情转归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试验组通过拾音器采集的呼吸音,经过3名专家盲听分辨,结果为哮鸣音12次(42.86%)、湿啰音1次(3.57%)、鼾音1次(3.57%)、不易辨别12次(42.86%)及辨别不一致2次(7.14%)。2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为试验组12次,对照组5次;其中试验组12次哮喘发作中,智能拾音器12次均识别,家长识别仅6次。2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时诊疗措施情况比较,试验组38.1%(8次)患儿通过远程医疗采取居家治疗,较对照组(20.0%,1次)增多,61.9%(13次)患儿为非计划医院诊治(包括非计划门急诊就诊和住院),较对照组(80.0%,4次)减少。2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时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7,P=0.097)。家长对智能拾音器的常用功能、机器使用便捷性、整机功能及稳定性整体满意。结论智能拾音器能实时获取哮喘患儿的呼吸音,及时发现哮喘急性发作,可以及早诊治,降低非计划医院诊疗发生率,辅助患儿及家长们更好地进行家庭哮喘管理。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范围内各大城市屡屡出现雾霾等严重污染天气,对城市居民的身体素质及健康生活均造成严重损害。加强对城市污染环境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空气污染作为城市污染治理中一项非常关键的治理内容,相关人员首先要做好城市空气污染的监测工作,结合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为其布设科学全面的空气污染监测点,以此观察城市发展过程中空气污染的治理和改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针对环境监测工作中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进行总结,同时针对空气污染监测点实际布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采样站的具体布设措施进行探讨总结。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集的淋球菌耐药性,为淋病防治提供策略。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门诊临床分离培养的100株淋球菌,测定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析淋球菌耐药性,判定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highly tetracycline resistant Neisseria gonorrhoeae,TRNG),同时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筛查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enicillinase producing Neisseria gonorrhoeae,PPNG)。结果PPNG阳性率为46%(46/100),TRNG阳性率为35%(35/100)。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耐药率分别是95%(95/100)、88%(88/100)、97%(97/100)、16%(16/100);头孢克肟和头孢曲松未见耐药菌株,低敏率分别为11%(11/100)和4%(4/100);大观霉素未发现耐药菌株和低敏菌株。结论广州市淋球菌临床分离株普遍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耐药,治疗淋病的首选药仍是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淋球菌耐药监测应定期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人间布鲁菌病(布病)监测点疫情及重点职业人群布鲁菌感染情况,为制订布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13 - 2017年,根据《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要求,在江苏省设立无锡宜兴市、淮安淮阴区两个布病监测点进行布病监测。收集2013 - 2017年宜兴市和淮阴区两个监测点的布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江苏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集监测点内一般职业人群(健康体检者)和布病重点职业人群(从事牲畜交易,牲畜屠宰,皮毛、乳、肉加工者等)血液样本,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2013 - 2017年,江苏省宜兴市和淮阴区两个监测点共报告布病病例1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男女性别比为2.6∶1.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64岁,占72.22%(13/18);发病时间集中在1 - 6月份,占94.44%(17/1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7.78%(14/18);未发生布病聚集性疫情和爆发疫情。在两个监测点共调查一般职业人群17 743例,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未发现布病感染者,且无布病相关体征、症状者。2013 - 2017年布病重点职业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者共113例,总阳性率为7.83%(113/1 444),各年份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t = 6.463,P < 0.05)。其中,宜兴市血清学检测106例,阳性率为11.79%(106/899);淮阴区7例,阳性率为1.28%(7/545),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926,P < 0.01)。从事牲畜交易,牲畜屠宰,皮毛、乳、肉加工的职业人群阳性率分别为5.10%(20/392)、9.74%(49/503)、8.01%(44/549),不同职业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618,P < 0.05);且从事牲畜屠宰和皮毛、乳、肉加工职业人群的血清学检测阳性率高于从事牲畜交易的职业人群(P均< 0.05)。结论江苏省布病监测点重点职业人群布病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从事牲畜屠宰和皮毛、乳、肉加工的职业人群更易受布鲁菌感染,仍需加强对布病重点职业人群的健康宣教及对外来牲畜的检验检疫工作,预防人间布病的流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两种核心体温监测法在体外循环手术温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温度监测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42例和B组41例。A组对膀胱温、直肠进行监测,B组则对膀胱温、腋温进行监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异常发生情况,并对体温异常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术后,A组发生体温异常者32例,B组发生体温异常者30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高温、低温者经降温、复温后其膀胱温与直肠温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高温、低温者经降温、复温后其腋温与膀胱温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膀胱温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监测更加准确,且对患者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可防止体温出现大幅度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可穿戴监测设备用于术后患者早期活动和睡眠监测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抽样健康志愿者20名,均参与睡眠和活动时间两种监测。选择本院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89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43例参与睡眠时长监测,46例参与活动时间监测。采用ePM/eP pod无线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活动和睡眠时间,同时分别人工记录活动时间和Fitbit手环记录睡眠时间,计算两种记录方式的差值。结果健康志愿者或术后患者中,Fitbit手环和可穿戴监测系统监测的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志愿者Fitbit手环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睡眠时间呈正相关(r=0.937,P<0.001),术后患者Fitbit手环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睡眠时间呈正相关(r= 0.984,P<0.001);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志愿者中两种监测设备记录的睡眠时间差值在95%一致性界限之(LOA)间的比率为95%,术后患者中两者差值在95%LOA之间的比率为98%。健康志愿者中,人工记录和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中,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与人工记录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人工记录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呈正相关(r=0.973,P<0.001);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志愿者中人工记录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差值在95%LOA之间的比率为100%,术后患者中差值在95%LOA之间的比率为96%。结论可穿戴监测设备可应用于术后患者睡眠和活动监测,准确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客观评估瘢痕及动态监测瘢痕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瘢痕患者59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8~49岁,平均20岁),分为普通瘢痕组21例、增生性瘢痕组23例、瘢痕疙瘩组15例。59例患者均定期采用B超扫描瘢痕图像,测量瘢痕厚度。结果3个组瘢痕B超图像表现:普通瘢痕组真皮层回声强度不均匀,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真皮层均表现为明显低回声,部分瘢痕疙瘩病例可见少量血流信号。3个组瘢痕超声图像表现在12个月内均无显著变化。3个组瘢痕的厚度变化:普通瘢痕组厚度在12个月内无明显变化;增生性瘢痕组厚度在12个月内呈现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结论B超能辅助鉴别不同类型的瘢痕,更加客观准确地测量瘢痕厚度,并监测瘢痕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