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估间苯三酚与米索前列醇作用于宫腔镜术前软化宫颈的效果。方法:78例,均为宫腔镜手术患者,就诊时间[2021年4月-2022年4月],选取随机方式,均等拆分,设立2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例数39例,前者为米索前列醇方案,后者为间苯三酚方案,对比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宫颈软化情况以及手术相关指标均较优(P<0.05)。结论:宫腔镜术前需要软化宫颈的患者应用间苯三酚的效果优于米索前列醇,其宫颈软化效果更为显著,使扩宫以及手术时间均得以缩短,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NACT)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女性患者200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给予宫颈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100例在宫颈癌根治术前应用多西他赛和奈达铂方案行NACT。回顾性分析NACT的辅助疗效,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前给予NACT的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4%(94/100),肿瘤长径由术前的(10.33±3.04)cm缩小至(5.33±2.19)cm,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9.522、7.843、1.055,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阴道切除长度、术后化疗次数比较,t=2.496、1.221、1.055,P>0.05。两组化疗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t=1.750、0.690、0.050,P>0.05。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行根治术前应用NACT可缩小肿瘤体积,减少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且不增加化疗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对于宫颈癌术前分期诊断及淋巴结转移评估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7例,均于手术前接受超声检查,术后行病理活组织检查,分析超声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及对术前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比较不同术前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超声特征。结果以宫颈癌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术前Ⅰ、Ⅱ、Ⅲ、Ⅳ期的灵敏度分别为95.45%(21/22)、69.57%(16/23)、66.67%(12/18)、75.00%(3/4),特异度分别为84.44%(38/45)、90.91%(40/44)、93.88%(46/49)、98.41%(62/63),准确度分别为88.06%(59/67)、83.58%(56/67)、86.57%(58/67)、97.01%(65/67);Ⅰ期+Ⅱ期者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等回声或高回声、血流信号不丰富等超声信号比例高于Ⅲ期+Ⅳ期者(P<0.05)。以宫颈癌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术前应用超声评估淋巴结转移,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83.33%(30/36)、93.55%(29/31)、88.06%(59/67);淋巴结转移者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等回声或高回声、血流信号不丰富等超声信号比例低于淋巴结无转移者(P<0.05)。结论超声是评估宫颈癌患者病情的有效依据,其对患者术前分期诊断以及淋巴结转移评估具有较高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参数联合凝血参数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术前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凝血指标检测,术后经过系统随访的宫颈癌患者120例[年龄25~70(47.9±8.5)岁]。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及非复发组,使用两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PET/CT显像参数和术前凝血参数的差异;进行各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使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参数对于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时间(2~60)个月,复发病例36例,占30.0%(36/120)。中分化组(n=89)的复发(n=27)和未复发(n=62)患者之间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标准摄取峰值(SUVpeak)、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0±3.00和7.50±2.90,12.00±3.70和10.20±4.50,144.48(43.79,366.46)和60.23(28.46,113.15)g;t值:1.968、2.063,U=547.000,均P<0.05];低分化组(n=19)的复发(n=7)和未复发(n=12)患者除上述指标外,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6.10±4.70和7.60±2.33,8.70±2.10和4.40±1.50,13.30±4.40和5.60±1.80,140.37(131.44,143.94)和31.64(15.84,92.14) g;t值:5.363、4.829、5.429,U=3.000,均P<0.05];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5.00(100.00,256.00)和86.00(51.25,115.25) mg/L,(3.10±0.50)和(2.80±0.50) mg/L;U=619.500,t=2.962,均P<0.05]。ROC曲线示SUVmax[曲线下面积(AUC)=0.651]、SUVmean(AUC=0.650)、SUVpeak(AUC=0.675)、TLG(AUC=0.703)以及D-二聚体(AUC=0.795)、FIB(AUC=0.672)等因素可以预测疾病的复发(均P<0.01)。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风险比(HR)=2.363(95% CI:1.217~4.590)]、SUVmax[HR=4.855(95% CI:1.488~15.841)]、SUVmean[HR=4.451(95% CI:1.573~12.597)]、SUVpeak[HR=7.190(95% CI:2.203~23.469)]、TLG[HR=4.396(95% CI:2.238~8.633)]、D-二聚体[HR=4.761(95% CI:2.470~9.253]及FIB[HR=3.196(95% CI:1.596~6.400)]是预测早期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D-二聚体[HR=2.974(95% CI:1.476~5.990)]及SUVpeak[HR=3.826(95% CI:1.063~13.778)]是主要预测因素(均P<0.05)。ROC曲线示SUVpeak和D-二聚体联合预测复发的AUC为0.841(P<0.01)。结论SUVpeak和D-二聚体是预测宫颈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复发的主要指标,两者联合预测价值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术前预测宫颈鳞癌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宫颈鳞癌患者168例。患者年龄22~76(52.0±10.1)岁,临床分期为国际妇产联盟(FIGO)ⅠB期127例、ⅡA期4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多参数盆腔MR扫描,均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和多参数MRI数据,以7∶3的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训练集117例和验证集51例。在T2加权像(T2WI)、表观弥散系数[ADC,由2个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数据自动生成]及增强T1加权像(cT1WI)3个序列的MRI上,对病灶进行手动分割勾画肿瘤轮廓感兴趣区(ROI),得到三维感兴趣区(VOI)并提取特征,通过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回归为主的三步降维法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特征并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建立融合模型,制作列线图。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效能及临床效益。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确诊LVSI阳性42例,阴性126例。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LVSI状态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T2WI、ADC及cT1WI多参数MRI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7个关键特征,均与宫颈癌LVSI相关(P值均<0.05),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T2WI、ADC及cT1WI 3个序列独立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95%可信区间(CI)0.557~0.698]、0.686(95%CI 0.563~0.694)、0.761(95%CI 0.702~0.818),3个序列共同构建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对应的AUC为0.887(95%CI 0.842~0.925),诊断效能最优,并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模型与肿瘤分化程度构建的融合模型列线图预测宫颈癌LVSI,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3(95%CI 0.851~0.929)、0.854(95%CI 0.749~0.943),校正曲线显示出列线图有良好的校正性能;决策曲线表明当风险阈值概率范围在0.50~0.96时,采用影像组学融合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视为宫颈癌LVSI阳性或阴性”。结论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对宫颈癌LVSI状态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术前双序列(T2加权成像及增强T1加权成像) MRI图像进行影像组学分析,并联合临床特征,建立最大径小于4 cm的早期宫颈癌(ⅠB期及ⅡA期)中危因素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的宫颈癌患者病例170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中危因素组及非中危因素组。将病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19)、验证组(n=51),采用Analysis Kinetics软件对图像特性进行特征提取,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组合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比较并验证三种模型。结果临床-影像组学组合模型术前可以预测宫颈癌的中危因素(曲线下面积为0.853,P<0.01),敏感度为85.5%,特异度为78%,高于临床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于4 cm的早期宫颈癌(ⅠB、ⅡA期),以双序列MRI图像及临床特征建立的临床-影像组学组合模型有助于预测宫颈癌病理中危因素,有益于临床制订个体化诊疗决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导尿管联合间苯三酚在宫腔镜术前宫颈预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赣州市立医院收治的需行宫腔镜手术患者40例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宫腔镜术前12 h于阴道后穹隆放置卡孕栓进行宫颈预处理,于术前30 min静脉注射间苯三酚协助宫颈管扩张;观察组行宫腔镜术前12~15 h使用一次性导尿管插入宫颈管进行扩张处理,置入导尿管后阴道塞入两块纱布预防导尿管脱落,于术前30 min静脉注射间苯三酚协助宫颈管扩张。对比两组宫颈软化程度及扩宫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扩宫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宫颈软化程度优于对照组(Z=2.995,P=0.003);观察组的宫颈扩张时间(15.56±3.14) s短于对照组(25.54±3.59) s (t=4.653,P<0.001);手术时间(29.24±6.32) min短于对照组(37.36±6.48) min(t=4.012,P<0.001),术中出血量(5.69±4.03) ml低于对照组(14.82±5.49) ml(t=5.995,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1/20)略低于对照组30.00%(6/20)(χ2=4.329,P=0.037)。结论针对宫腔镜手术患者使用一次性导尿管联合间苯三酚进行宫颈预处理,可充分软化宫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儿童气管支气管软化是临床比较罕见且棘手的儿童呼吸道疾病,植入气道支架则可有效地缓解病情进展。目前硅酮、金属材质的气道支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成人气道狭窄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些年3D打印技术和组织工程学相结合,个性化设计的可降解支架也逐步进入人们视野,成为更有发展潜力的气道支架。但是儿童气道口径小,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解剖和生理特性与成人不同,因此儿童气道支架的选择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在儿童体内植入气道支架经验认识也尚且不足。本综述就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儿童气管支气管软化的支架优缺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是一大类罕见的慢性代谢性骨病,给患者的生长、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均造成巨大的损害。但由于该病相对罕见,导致公众,甚至是专业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均不高,造成许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长期正规治疗。为了规范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联合国内众多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系统制定了中国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诊疗指南,涵盖了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管理,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的诊疗决策提供最佳依据,以提高我国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的诊疗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形式术前护理干预对儿童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准备行择期全麻腺样体刮除手术的2~12岁患儿45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实施多形式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分别对两组患儿于干预前和干预后麻醉实施前进行焦虑量表测试,比较两组患儿焦虑程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焦虑评分接近〔试验组(70.59±4.86)分,对照组(71.62±5.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9,P>0.05);干预后试验组焦虑评分〔(35.76±5.6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6.27±4.59)分,t=18.967,P<0.01〕。结论多形式术前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儿术前焦虑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及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6月—2019年3月经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癌并于术前行MRI检查的168例患者的资料。按照7∶3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组115例和验证组53例。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在MRI图像上手动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并进行一致性分析。根据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阴性(LN-)和阳性(LN+),临床及影像资料也对应分组。分别基于每例患者的T2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增强T1WI(cT1WI)序列图像上均提取3 111个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对训练组采用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LASSO)回归为主的四步法进行特征选择和影像组学标签的构建,并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筛选独立临床危险因素并联合影像组学标签构建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并制作列线图。采用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结果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T2WI、ADC和cT1WI合并特征降维后共得到6个影像组学特征(P值均<0.05),其中包括3个小波类特征参数和3个LoG类特征参数,均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单序列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63和0.829,显示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合并上述序列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对应的AUC值0.859,其诊断效能优于其中任意单一序列,并在验证组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显示出良好的鉴别能力和校正性能,对应的AUC分别为0.865和0.861。在独立验证组中的决策曲线示,当风险阈值>10%时,采用影像组学方法预测LN+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LN+或LN-,也优于MRI评价淋巴结状态。结论通过联合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建立的融合模型可作为术前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一种辅助方法。
简介:目的:探析促宫颈成熟中应用宫颈球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年到2022年12月我院收取的30例初产妇,均符合引产指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观察组采用缩宫素+宫颈球囊,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宫颈成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诱发临产时间、缩宫素使用次数、第一产程、阴道分娩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宫颈裂伤、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促宫颈成熟中应用宫颈球囊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管内镜下宫颈锥切术应用于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收治的CINⅡ、Ⅲ级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宫颈冷刀锥切术,观察组采用宫颈管内镜下宫颈锥切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标本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4/50)与18%(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随访1年,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96%(48/50)与84%(40/50)],残留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6%(3/50)与14%(7/50),2%(1/50)与8%(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56、3.98、13.96,P均<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3/50)与18%(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P<0.05)。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6、1.26、0.98,P均>0.05)。结论宫颈管内镜下宫颈锥切术治疗高级别CIN,可准确定位病灶,切除有效率高,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3月龄先天性气管软化患儿的诊疗过程。患儿为低出生体重儿,曾因“出生气促1 h”于2018年8月21日入当地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后因“先天性食道闭锁”转诊至深圳市儿童医院普外科,于8月2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气管瘘修补+食管吻合术。术后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和撤呼吸机困难,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重度气管软化。经抗感染、抗反流及呼吸支持治疗2个月后,患儿症状缓解,遂出院。之后患儿因“反复出现憋气、紫绀”多次住院治疗。本次因再次出现“憋气、紫绀”于11月30日入院。查纤维支气管镜和CT可见隆突处上端气管重度软化,气道最狭窄处仅为0.88 mm。多学科组讨论建议,患儿在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辅助下行气管支架置入术。12月14日,患儿行气管支架置入手术。术后第2天拔出气管插管,患儿呼吸平顺,未再有窒息发作。气管支架于术后8个月被取出。术后随访,患儿未出现呼吸困难,气管软化支架扩张端恢复正常,未扩张端依旧塌陷,但不影响呼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样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TREMs)在新生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32只3日龄新生大鼠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和模型组(Model组),经右颈动脉结扎及术后缺氧建立PVL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比较两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法检测大鼠右侧半脑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yline basic protein,MBP)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右侧半脑脑组织TREM1和TREM2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Model组脑组织较Sham组损伤明显,免疫荧光显示Model组大鼠MBP平均光密度(26.629±2.317)明显低于Sham组(33.579±2.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24,P<0.05)。Model组TREM1蛋白相对表达量(0.789±0.120)明显高于Sham组(0.567±0.0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91,P<0.05),Model组TREM2蛋白相对表达量(0.544±0.133)明显低于Sham组(0.791±0.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7,P<0.05)。结论TREM1和TREM2在新生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模型中表达量发生异常变化,提示TREMs可能参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病理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后是否存在宫颈再生的过程,如果存在,多久以后可以完成此再生过程,以利于在临床上指导手术与妊娠间隔时间,从而降低不良妊娠发生率。方法选取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行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患者50例,应用阴道超声对患者宫颈锥切术前、术后宫颈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术前、术后宫颈长度及宫颈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术后12个月,宫颈长度分别为(30.14±2.25)mm、(20.42±1.14)mm、(23.30±1.23)mm、(25.38±1.31)mm、(26.26±1.37)mm、(26.68±1.40)mm,宫颈体积分别为(16.02±1.71)cm3、(10.87±0.81)cm3、(12.40±0.92)cm3、(13.51±0.10)cm3、(13.98±0.11)cm3、(14.20±0.11)cm3,手术前后宫颈长度、宫颈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8.57、116.41,均P < 0.01);宫颈冷刀锥切术后3个月内宫颈形态可完全恢复正常,宫颈冷刀锥切术后9个月宫颈长度及体积可恢复到术前的88.82%,之后宫颈长度、体积再无明显变化。结论宫颈再生是存在的,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建议宫颈冷刀锥切术后9个月再计划妊娠,以降低因宫颈再生不足导致的流产、早产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镜下活检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于滨州市中心医院行阴道镜下活检的妇科患者168例,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阴道镜下活检对宫颈病变的检出率。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示168例患者中宫颈炎89例,宫颈尖锐湿疣13例,宫颈瘤样病变63例,宫颈癌3例。阴道镜活检中宫颈上皮内瘤变检出率为100%(63/63),宫颈癌检出率为100%(3/3),宫颈炎检出率为95.51%(85/89),宫颈尖锐湿疣检出率为92.31%(12/13)。结论阴道镜下活检在女性宫颈病变诊断中效果较为理想,可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