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脉管浸润对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诊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62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脉管浸润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脉管浸润对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组625例早期胃癌患者中T1a期240例(38.4%),T1b期385例(61.6%),共59例(9.4%)患者存在脉管浸润。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浸润与年龄(χ2=12.143,P<0.001)、肿瘤浸润深度(χ2=27.538,P<0.001)和淋巴结转移(χ2=86.846,P<0.001)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4.370,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HR=2.500,P<0.001)及脉管浸润(HR=2.356,P=0.007)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84.6%,其中无脉管浸润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6.0%,明显高于有脉管浸润患者的71.2%(P=0.001)。结论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是早期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并且脉管浸润是早期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征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乳腺MRI联合腋窝超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侵犯(LV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1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74(49±10)岁。依据术后大体病理标本确定的LVI状态分为LVI阳性组56例,LVI阴性组104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的临床指标、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预测LVI的效能,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Ki67及分子亚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瘤周水肿、周围血管征、多灶或多中心、瘤周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瘤周-肿瘤ADC比值、MRI腋窝淋巴结阳性及超声腋窝淋巴结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瘤周水肿(OR=3.367,95%CI 1.382~8.201,P=0.008)、多灶或多中心(OR=4.026,95%CI 1.268~12.776,P=0.018)、瘤周-肿瘤ADC比值高(OR=7.321,95%CI 2.226~24.079,P=0.001)及超声腋窝淋巴结阳性(OR=6.779,95%CI 2.819~16.303,P<0.001)为L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述4项指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ROC显示该模型预测LVI的曲线下面积为0.882,优于其中任何单一指标(P<0.05);其预测LVI的灵敏度为80.36%,特异度为84.62%。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P=0.503)。结论术前乳腺MRI联合腋窝超声构建的预测模型有助于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LVI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及宫旁浸润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术前预测宫颈鳞癌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宫颈鳞癌患者168例。患者年龄22~76(52.0±10.1)岁,临床分期为国际妇产联盟(FIGO)ⅠB期127例、ⅡA期4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多参数盆腔MR扫描,均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和多参数MRI数据,以7∶3的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训练集117例和验证集51例。在T2加权像(T2WI)、表观弥散系数[ADC,由2个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数据自动生成]及增强T1加权像(cT1WI)3个序列的MRI上,对病灶进行手动分割勾画肿瘤轮廓感兴趣区(ROI),得到三维感兴趣区(VOI)并提取特征,通过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回归为主的三步降维法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特征并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建立融合模型,制作列线图。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效能及临床效益。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确诊LVSI阳性42例,阴性126例。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LVSI状态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T2WI、ADC及cT1WI多参数MRI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7个关键特征,均与宫颈癌LVSI相关(P值均<0.05),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T2WI、ADC及cT1WI 3个序列独立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95%可信区间(CI)0.557~0.698]、0.686(95%CI 0.563~0.694)、0.761(95%CI 0.702~0.818),3个序列共同构建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对应的AUC为0.887(95%CI 0.842~0.925),诊断效能最优,并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模型与肿瘤分化程度构建的融合模型列线图预测宫颈癌LVSI,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3(95%CI 0.851~0.929)、0.854(95%CI 0.749~0.943),校正曲线显示出列线图有良好的校正性能;决策曲线表明当风险阈值概率范围在0.50~0.96时,采用影像组学融合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视为宫颈癌LVSI阳性或阴性”。结论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对宫颈癌LVSI状态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T2-weighted imaging fat suppression,T2WI-FS)影像组学诊断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淋巴转移及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间66例CC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磁共振成像横轴位T2WI-FS图像,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将患者预处理图像与ROI图像依次导入A.K.软件,提取T2WI-FS图像上病灶组学特征,经特征降维处理后,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影像组学标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T2WI-FS组学标签在诊断CC淋巴转移及LVSI中的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存在淋巴转移者共22例,无转移者44例,分析发现,淋巴转移与患者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及LVSI有关(P值均<0.01);LVSI阳性患者共27例,阴性患者39例,分析发现,LVSI与患者组织分化程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均<0.01);T2WI-FS影像组学标签评估患者淋巴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57,诊断敏感度(sensitivity,Sen)=85.0%,特异度(specificity,Spe)=86.7%,评估患者LVSI的AUC=0.807,诊断Sen=68.3%,Spe=88.3%。结论淋巴结转移及LVSI间相互影响,两者均受到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的影响,T2WI-FS影像组学标签在评估患者淋巴转移及LVSI中均具有较高的效能,在宫颈癌患者术前病情评估,指导手术治疗方案及预后预测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构建模型预测宫颈癌(cervical cancer, CC)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和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25例CC患者病例,采集小视野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图、轴位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T2WI)压脂序列和矢状位T2WI、轴位和矢状位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勾画肿瘤区域后提取107个特征,通过最小绝对值压缩与选择算法等降维以建立影像组学分数(radiomics score, Rad-score),整合14个临床指标构建逐步逻辑回归模型,并重复20次3折交叉验证。根据预测的LVSI及随访结果进行分组及相应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生存曲线划分,观察模型在PFS分组的差异。结果形态学和异质性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是预测LVSI的主要因素。回归分析确定3个危险因素,Rad-score比鳞状细胞癌抗原和血红蛋白更重要[优势比(odds ratio, OR):2.626、1.061、0.982]。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3。PFS在模型预测的LVSI组间明显不同(平均PFS:64.8、58.3个月)。结论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能预测CC患者的LVSI和临床结局,可能在新辅助和手术环境中显示出改善患者风险分层的效用。影像组学特征能够预测预后可能与其反映肿瘤组织的LVSI有潜在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at suppression-T2 weighted imaging, FS-T2WI)及T1加权对比增强(T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T1CE)序列联合临床预测因子创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淋巴血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 LVI)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MRI扫描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221例患者的病例及影像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I阳性组和LVI阴性组的临床数据,以确定LVI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ITK-SNAP软件手动勾画肿瘤全层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利用开源软件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PSS随机数字表法按8∶2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177例)和测试集(44例),并经过特征降维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临床预测因子是否加入影像组学模型构建了四个预测模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不同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肿瘤最大直径是直肠癌患者LVI的独立临床预测因子(P<0.05)。单独的FS-T2WI、T1CE序列以及两者联合(FS-T2WI+T1CE)的测试集AUC分别为0.757、0.802及0.869,FS-T2WI+T1CE联合临床预测因子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效能最好,测试集AUC为0.898(95% CI:0.769、0.96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以辅助临床对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术前个体化LVI预测,改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脉管性病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病变。国际脉管病变研究协会成立并推出其分类,方便了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管理,对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国内多学科的推动下,该分类逐步被认可和应用。本共识结合此分类,对儿童及青少年期常见的病变进行总结,以期统一诊断名称,方便学科间的交流。
简介:摘要脉管瘤是含有血管和淋巴的一种少见的血管-淋巴管畸形。多数病变出现于儿童,90%出现在颈部和腋窝,发生在纵隔较少见,其中前纵隔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合并有脾脏脉管瘤的更为罕见,但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本文通过报道1例前纵隔合并脾脏脉管瘤病例,重点介绍该病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该病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