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胸外科护士独立上岗过程中的工作体验,为组织管理、教育培训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9月—2021年7月,选取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3所医院胸外科27名护士进行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4个主题,分别为压力重重、角色适应、支持来源、对管理和培训的期望。压力重重主题包括对工作新阶段的焦虑和恐惧、沟通的压力和其他压力;角色适应主题包括理论及实践能力提升,被患者肯定、被同事信任,心智更成熟;支持来源主题包括团队的支持、家人的支持;对管理和培训的期望主题包括加强组织支持、灵活开展独立上岗前的教育培训。结论胸外科护士独立上岗前期普遍存在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角色适应后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团队和家人的支持起重要作用。未来应加强组织管理,多样化开展教育培训,构建胸外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以促进胸外科护士独立上岗顺利过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入职儿科护士独立上岗准备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新入职儿科护士独立上岗准备度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7—12月国内18所三级儿童专科医院600名新入职儿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新护士独立上岗胜任能力自评调查问卷、中文版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UWES)、心理资本问卷中文修订版(PCQ)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新入职儿科护士独立上岗准备度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8%。结果587名新入职儿科护士独立上岗胜任能力自评调查问卷总分为(141.61±13.28)分,条目均分为(2.83±0.39)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入职儿科护士独立上岗胜任能力自评调查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与工作投入量表和心理资本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5)。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投入和心理资本是新入职儿科护士独立上岗准备度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工作投入和心理资本可独立解释新入职儿科护士独立上岗准备度29.9%的变异。结论新入职儿科护士独立上岗准备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工作投入和心理资本是新入职儿科护士独立上岗准备度的影响因素,可通过提高新入职儿科护士工作投入和心理资本水平以提升其独立上岗准备度。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缺氧诱导肝癌HepG2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作用中常见标志物的有效性。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3月,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体外细胞实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缺氧组E-cadherin表达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标准化均数(SMD)=-3.8,95%可信区间(CI):-5.85~-1.76,P<0.05],Vimentin表达水平(SMD=4.48,95%CI:2.32~6.64,P<0.05)、Snail表达水平(SMD=6.22,95%CI:0.55~11.9,P<0.05)、Twist表达水平(SMD=4.06,95%CI:1.03~7.08,P<0.05)和β-Catenin表达水平(SMD=72,95%CI:2.46~141.54,P<0.05)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在N-Cadherin表达水平(SMD=4.24,95%CI:-0.18~8.67,P>0.05)和α-SMA表达水平(SMD=6.28,95%CI:0.01~12.54,P>0.05)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缺氧诱导HepG2细胞发生EMT的体外细胞实验中可选择E-cadherin、Vimentin、Snail、Twist和β-Catenin标志物作为实验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独立血液透析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为科学合理地评价独立血液透析中心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评价模式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现场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形成指标条目池;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定最终版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本研究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46项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中,过程质量指标权重最大为0.493,其次为结果质量指标0.310,结构质量指标权重最小为0.196,以过程质量为主要评价内容;二级指标中主要人力配置权重最高为0.131,三级指标中从事血液透析专科工作年限构成比的权重最高为0.108。结论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可以作为护理质量评价工具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验证其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独立血液透析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为科学合理地评价独立血液透析中心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评价模式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现场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形成指标条目池;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定最终版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本研究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46项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中,过程质量指标权重最大为0.493,其次为结果质量指标0.310,结构质量指标权重最小为0.196,以过程质量为主要评价内容;二级指标中主要人力配置权重最高为0.131,三级指标中从事血液透析专科工作年限构成比的权重最高为0.108。结论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可以作为护理质量评价工具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验证其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上海先进质子放疗设备(SAPT)水平固定束,利用开源剂量计算引擎搭建质子放疗独立剂量计算平台并验证该平台的准确性。方法通过测量SAPT水平固定束的绝对积分深度剂量以及空气中束斑大小,并结合蒙特卡洛模拟得到水中束斑大小增量,笔形束参数与剂量计算引擎相结合,搭建了适用于该水平固定束的剂量计算平台。计算平台精确性的验证主要通过绝对剂量验证和相对剂量验证实现。绝对剂量验证主要是比较单个立方体计划射野中心轴线上不同深度计算值和实测值的点对点误差。相对剂量验证主要是比较计算值和实测值的横向一维及二维相对剂量分布。同时,对单高斯束斑模型和双高斯束斑模型的精确性进行比较。结果计算值和实测值的点对点绝对剂量偏差在2%以内。3个立方体在中心深度的二维平面相对剂量分布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20%~80%半影宽度及半高全宽的偏差分别在1、2 mm以内。3个立方体计划及2个临床病例在中心深度的二维平面相对剂量分布的实测值与计算值的二维γ通过率(3 mm/3%)均>95%。双高斯束斑模型在剂量梯度变化较大或者射程较大的计划中相较于单高斯束斑模型计算得更准确。结论独立剂量计算平台的精确度能满足临床要求,可利用此平台研究其他剂量相关的问题。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科技创新型企业中独立核算事业部的运行模式和考核要求,从经济责任目标和产业培育目标两大维度着手,研究设计了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经济运行绩效考核办法,解决了传统考核方式中过度强调经济责任目标、忽视产业创新目标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确立独立中医护理门诊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为中医护理门诊护士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参考标准。方法通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临床调研等方法初步构建中医护理门诊出诊护士核心能力的各级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向符合遴选标准的26名中医护理门诊的专家,进行2轮的专家咨询。结果2轮专家的应答率分别为100.0%、88.5%,平均应答率在90.0%以上;咨询专家咨询的权威程度为0.906。结论中医护理门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内容全面,专业特色突出,邀请的专家整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对本研究响应度高,能为中医护理门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标准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CRP to ALB ratio,CAR)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PD中心791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选患者基线CAR三分位数分为3组:低CAR组(CAR≤0.161 mg/g,n=264)、中CAR组(CAR 0.162~0.214 mg/g,n=263)、高CAR组(CAR≥0.215 mg/g,n=264),比较3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随访截至2020年3月31日,终点事件为死亡、转为血液透析、肾移植、肾功能恢复终止PD。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及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CAR水平和P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CAR和其他炎症指标[CRP、ALB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年龄为(59.8±15.7)岁,男性447例(56.5%),高血压714例(90.3%),合并糖尿病233例(29.5%),合并心血管疾病182例(23.0%)。中位随访时间为55(31,88)个月,至随访终点236例(29.8%)患者死亡,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95例(12.0%)。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CAR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CAR组和中CAR组(Log-rank检验χ2=109.5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CAR与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独立相关(HR=2.891,95%CI 1.921~4.351,P<0.001)。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CAR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SHR=1.297,95%CI 1.128~1.490,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R预测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7(95%CI 0.700~0.774),显著高于CRP(AUC=0.643,95%CI 0.599~0.687)、NLR(AUC=0.608,95%CI 0.563~0.653)和PLR(AUC=0.554,95%CI 0.508~0.601)等炎症指标,略低于ALB(AUC=0.752,95%CI 0.716~0.788),其最佳截断值为0.19 mg/g,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和68.3%。结论CAR水平升高是P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高于CRP、NLR及PLR等传统炎症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与早期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独立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7日至2月14日温州市中心医院南白象分院收治的14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首次(24 h内)乳酸脱氢酶水平将患者分为乳酸脱氢酶正常(≤250 U/L)组和乳酸脱氢酶升高(>250 U/L)组。比较2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评价高危因素对于COVID-19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乳酸脱氢酶升高组重型患者的比例为39.0%(16/41),危重型患者的比例为12.2%(5/41),男性患者的比例为65.9%(27/41),红细胞沉降率为(33.0±16.5) mm/1 h,凝血酶原时间为(13.3±1.3) s,C反应蛋白为31.8(11.0, 57.4) mg/L,丙氨酸转氨酶为32(21,6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39(28,54) U/L,肌酸激酶为112.8(64.0,230.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14.6(10.1,21.3) U/L,D-二聚体为177(134,296) μg/L,分别高于乳酸脱氢酶正常组的6.1%(6/99)、0(0/99)、47.5%(47/99)、(24.6±14.8) mm/1 h、(12.4±1.0) s、7.3(2.3,20.7) mg/L、17(12,26) U/L、21(18,26) U/L、56.6(44.1,94.0) U/L、11.9(9.3,13.9) U/L、126(81,186)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786、12.520、5.569,t=-2.653、-4.178,Z=-4.449、-4.578、-6.639、-4.480、-2.492、-3.306,均P<0.05)。乳酸脱氢酶为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020,95%可信区间1.012~1.028,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R为1.090,95%可信区间1.009~1.177,P=0.029。乳酸脱氢酶预测COVID-19的AUROC为0.871,最佳临界值为241.5 U/L,灵敏度为0.864,特异度为0.809。结论乳酸脱氢酶可作为早期评估COVID-19预后的独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2015—2020年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的水平及其分布特征,为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2020年在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接受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2 777名放射工作人员开展横断面研究,其中男性2 210名、女性567名,年龄17~69(27.6±6.8)岁,将受检者按年龄分为5组:17~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9岁。采用全血微量培养法制备受检者的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应用全自动染色体扫描分析系统对每名受检者的100个淋巴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进行分析,统计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和无着丝粒体等染色体畸变类型,比较不同年龄组以及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受检者染色体畸变情况和微核情况的差异。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分布服从泊松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受检者年龄与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2 777名受检者的染色体畸变(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无着丝粒体)率为(0.072±0.005)%、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率为(0.016±0.002)%、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为(0.068±0.005)%、微核率为(0.43±0.01)‰、微核细胞率为(0.40±0.01)‰、淋巴细胞转化率为(85.07±3.16)%。各年龄组间染色体畸变率、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以及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受检者的染色体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细胞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93、0.931、0.691,Z=-0.929~-0.059,均P>0.05 )。与17~20岁年龄组相比,其余各年龄组受检者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均较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981~-2.510,F=4.922~52.860,均P<0.05);受检者的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6、0.168,均P<0.001),而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197,P<0.001);21~30岁年龄组、31~40岁年龄组女性受检者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以及17~20岁年龄组、21~30岁年龄组女性受检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受检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26~-3.516,F=6.947、14.563,均P<0.01)。结论深圳市2015—2020年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均未超过国内文献报道的健康人群的本底水平范围,但有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需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与职业健康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基于蒙特卡罗(MC)的验证平台实现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计划的独立剂量验证。方法利用EGSnrc/BEAMnrc构建Varian TrueBeam医用直线加速器的机头和准直器模型,并基于机头模型和自编程序搭建患者VMAT计划的独立剂量验证平台,通过平台模拟不同射野大小百分深度剂量(PDD)曲线和离轴比、两个不规则野以及头颈部、胸部和盆腔各1例患者剂量分布。比较不同射野大小PDD曲线和离轴比与蓝水箱测量结果差异,不规则射野与ArcCHECK实测的差异,再通过γ分析法、剂量体积直方图对比分析患者MC模拟剂量、计划系统计算剂量、ArcCHECK实测剂量之间差异,验证平台是否可用于独立剂量验证。结果对4 cm×4 cm~40 cm×40 cm的PDD曲线和离轴比,MC模拟结果和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不规则射野MC模拟结果与ArcCHECK实测相比,在3%/2 mm、3%/3 mm下γ通过率都在98.1%、99.1%以上;3例不同部位VMAT患者MC模拟剂量和ArcCheck实测剂量在3%/2 mm、3%/3 mm下γ通过率均好于93.8%、95.9%。通过三维γ分析计划系统计算剂量和MC模拟剂量在3%/3 mm下鼻咽癌、肺癌、直肠癌的γ通过率分别为95.2%、98.6%、98.9%;在3%/2 mm下依次为90.3%、95.1%、96.7%。结论基于MC开发的验证平台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其模拟结果更接近于患者体内真实剂量分布,初步结果显示可用于VMAT计划的精准独立剂量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胚胎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与非RIF患者的超声下子宫内膜血流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选择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助孕的不孕症患者,通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5例RIF患者及17例非RIF患者子宫内膜有无内膜下血流,比较未检测出内膜血流信号的患者比例,以及子宫内膜血流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结果RIF组和非RIF组相比,超声检测出内膜血流信号的患者比例明显减少[65.88%(56/85)比94.12%(16/17),P=0.020];在能检测出内膜血流信号的患者中,RIF组的PI和RI值明显高于非RIF组(0.895 9±0.182 0比0.779 1±0.271 9,P=0.048;0.575 6±0.078 4比0.511 1±0.130 7,P=0.016);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能否检测到内膜血流是RIF的独立风险因素(P=0.045)。结论子宫内膜血流异常可能与RIF有关,可能通过降低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从而引起RIF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尿酸血症对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的459例成年脓毒症患者。根据入住ICU后24 h内首次血清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及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后7 d内AKI的发生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影响。结果纳入的459例脓毒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81例,占17.6%;发生AKI的患者共127例,占27.7%,其中高尿酸血症组49例(49/81,60.5%),非高尿酸血症组78例(78/378,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2.954,P<0.01);在校正了性别、伴发疾病(糖尿病和冠心病)、入住ICU当天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入住ICU前后1周内使用利尿剂、有创机械通气、基础肾功能、血清乳酸、降钙素原水平等影响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是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91,95%CI:2.768~9.362,P<0.01);脓毒症患者血清尿酸值每升高1 mg/dL,发生AKI的风险增高28.4%(OR=1.284,95%CI:1.165~1.414,P<0.01)。结论AKI是ICU脓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高尿酸血症是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