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传统盲探穿刺的基础上,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压力波形监测方法用于硬膜外麻醉。相比较于临床普遍采用的阻力消失法以及超声引导、计算机断层扫描、介入造影等新兴的辅助硬膜外麻醉的穿刺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压力波形监测方法可作为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的客观指征,可全程实时监测硬膜外麻醉过程,安全可靠,简便实用。文章回顾压力波形监测方法在硬膜外麻醉应用的原理,对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过程中的压力波形特点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压力波形监测方法为硬膜外麻醉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辅助手段,可以区分阻力消失法的真阳性和假阳性。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穿刺 压力波形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神经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止血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全脑血管造影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拔鞘后股动脉穿刺处情况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术中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股动脉穿刺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直径血管鞘(5 F、6 F或8 F)在不同止血方案(人工按压、血管缝合器、血管封堵器)下的止血时间。结果共纳入神经介入术721例,其中介入治疗264例,全脑血管造影457例。46例(6.4%)患者术后出现穿刺出血,其中渗血25例(3.5%),血肿18例(2.5%),假性动脉瘤3例(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收缩压[优势比(odds ratio, OR)1.0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4~1.047;P=0.021]、穿刺次数(OR 1.075,95% CI 1.053~1.097;P<0.001)、肝素剂量(OR 2.142,95% CI 1.638~3.471;P<0.001)、手术时间(OR 3.727,95% CI 2.025~6.860;P<0.001)以及人工按压(OR 3.449,95% CI 1.230~9.669;P=0.019)是术后穿刺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采用何种止血方案,止血时间均随着血管鞘直径的增大而延长,但只有采用人工按压时不同血管鞘直径组止血时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无论血管鞘直径如何,采用血管缝合器和血管封堵器时的止血时间均较人工按压显著缩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以及针对不同直径血管鞘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可降低股动脉穿刺处的出血发生率。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血管内手术 脑血管造影术 股动脉 穿刺术 血肿 止血技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效果。方法采用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抽吸置管引流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31例,其中仰卧位经幕上额部途径穿刺14例,侧卧位经幕下桥臂途径穿刺17例。并观察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无术中死亡,18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清醒,5例患者3个月内未清醒,8例患者3个月内死亡。结论立体定向抽吸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方法。

  • 标签: 脑干出血 立体定向手术 幕上入路 幕下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磁共振与超声融合成像行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系统穿刺以及联合穿刺3种穿刺方式对前列腺癌和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64例同时行前列腺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7(33~90)岁。术前血清tPSA 8.97(0.64~95.63)ng/ml,fPSA 1.31(0.29~9.25)ng/ml。其中,tPSA<10 ng/ml 96例,10≤tPSA<50 ng/ml 65例,tPSA≥50 ng/ml 3例。前列腺体积34.9(11.6~152.0)cm3。磁共振检查可疑结节PI-RADS评分3分42例,4分66例,5分56例。首先通过磁共振与超声融合成像,对每处可疑病灶靶向穿刺3针,然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前列腺12针系统穿刺。综合上述两种穿刺结果即为联合穿刺结果。比较3种穿刺结果在全部病例、不同PI-RADS评分病例、不同tPSA病例中对前列腺癌和CsPCa检出率的差异。结果本组164例中检出前列腺癌126例。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6.46%(109/164)和64.02%(105/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76.83%(126/164)]高于靶向穿刺(P=0.04)和系统穿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分别为50.61%(83/164)、45.12%(74/164)、54.88%(90/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ADS 4分组和5分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联合穿刺分别为90.91%(60/66)和100.00%(56/56),系统穿刺分别为71.21%(47/66)和87.50%(4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靶向穿刺对PI-RADS 4~5分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86.89%(106/122)]显著高于系统穿刺[78.69%(96/122),P=0.01],但低于联合穿刺[95.08%(116/122),P=0.03]。PI-RADS 3分组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分别为2.38%(1/42)、7.14%(3/42)、7.14%(3/42);4分组分别为59.09%(39/66)、46.97%(31/66)、62.12%(41/66);5分组分别为78.57%(44/56)、71.43%(40/56)、82.14%(46/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ADS 4~5分组中,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71.31%(87/122)]高于系统穿刺[58.20%(7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tPSA<10 ng/ml组中,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72.92%(70/96)]高于系统穿刺[59.38%(5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靶向穿刺的检出率[61.43%(59/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0ng/ml≤tPSA<50ng/ml组中,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2.31%(47/65)、69.23%(45/65)、81.54%(53/65);tPSA≥50 ng/ml组3种穿刺方法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均为100.00%(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参数磁共振检查高度怀疑前列腺癌(PI-RADS 4~5分)或tPSA<10 ng/ml的患者,联合穿刺是一种诊断前列腺癌最合适的方法。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融合成像 靶向穿刺 系统穿刺 联合穿刺
  • 简介:摘要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电磁扰动系数(DC)在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价值。58例患者的术前电磁DC与术前血肿量呈正相关(r=0.809,P=0.001);血肿穿刺术前、后的血肿变化量与DC变化值呈正相关(r=0.858,P=0.001)。DC在血肿穿刺术治疗脑出血有效性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提示,DC的最佳截断点为10.5(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85.7%),曲线下面积为0.92。电磁DC能较好地反映颅内血肿量以及血肿穿刺术后血肿量的变化情况。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娩会对产妇产生严重的疼痛,许多产妇希望在分娩过程中进行疼痛管理,但分娩镇痛有其医学适应证。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产妇的要求是一个充分的医疗指征,以减轻分娩期间的疼痛。硬膜外镇痛越来越多被用于分娩中的疼痛缓解。母乳喂养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母乳喂养对婴儿在短期和长期内的益处现在已得到充分证实。尽管目前分娩时已广泛使用硬膜外镇痛,但产科和麻醉提供者尚未就分娩镇痛对母乳喂养的影响达成共识。本文旨在阐述分娩时镇痛与母乳喂养的关系。

  • 标签: 硬膜外镇痛 母乳喂养 分娩阵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皮标记定位3D打印导板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百色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例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男62例,女44例,年龄(53.1±13.4)岁,年龄范围为35~82岁。根据手术辅助方式的不同将头皮标记定位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穿刺作为3D组(n=58),将单纯CT辅助定位穿刺作为常规组(n=48)。3D组采用头皮标记定位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穿刺,常规组采用行传统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精准度、血肿清除率、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昏迷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3D组的穿刺精准度[96.6%(56/58)]明显高于常规组[72.9%(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3D组血肿清除率[72.4%(42/58)、84.5%(49/58)、98.3%(57/58)]均高于常规组[52.1%(25/48)、66.7%(32/48)、8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2.60±0.65)d]、住院时间[(13.40±5.20)d]均短于常规组[(3.80±1.70)d、(16.30±7.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5.2%(3/58)、1.7%(1/58)、20.7%(12/58)]均明显低于常规组[18.8%(9/48)、8.3%(4/48)、52.1%(2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D组GCS评分[(13.5±1.2)分]和SS-QOL评分[(195.2±16.5)分]均高于常规组[(12.2±1.4)分、(155.1±1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标记定位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穿刺治疗脑出血,更加精准,血肿清除率更高,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短,恢复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3D打印 微创穿刺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颅内压(ICP)监测联合颅内血肿穿刺在严重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前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严重H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YL-1型针快速颅内血肿穿刺+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对照组1),单纯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对照组2),ICP探头快速置入ICP监测+YL-1型针快速颅内血肿穿刺+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试验组),每组病例30例。比较3组患者开颅准备时间,各时间点ICP、GCS评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总住院时间以及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开颅准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CU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病例最短,对照组1次之,对照组2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1 d的IC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 d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术后6个月随访,试验组的GOS评分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61,P=0.001)。结论快速ICP监测联合颅内血肿穿刺在严重HICH患者术前应用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ICP,缩短NICU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且不延长开颅准备时间,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压 脑灌注压 颅内血肿穿刺 开颅去骨瓣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静脉穿刺法在肾内水肿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接受传统静脉穿刺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接受改良静脉穿刺法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静脉穿刺操作时间及一次性穿刺率、疼痛程度、穿刺过程中的舒适度主观感受,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针脱落、渗液、血肿、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而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异物感、活动度、恐惧感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渗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针脱落、血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静脉穿刺方法更适合肾内水肿患者治疗需求,操作更安全,有利于保护血管,降低静脉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提高其舒适性。

  • 标签: 肾内水肿 静脉穿刺 不良事件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通过硬膜外针直接注射与硬膜外导管注射局部麻醉药两种方式对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9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80例健康待产妇,年龄(27.1±3.0)岁,年龄范围为20~32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针组和硬膜外导管组,每组40例。通过硬膜外针与硬膜外导管分别对两组产妇进行分娩镇痛,记录比较两种镇痛方式的镇痛效果及对产妇与胎儿的影响。结果硬膜外针组最终有36例产妇纳入研究,硬膜外导管组最终有35例产妇纳入研究。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针组疼痛缓解时间[(9.27±5.40)min]与感觉达到平面T10的时间[(7.35±4.76)min]均快于硬膜外导管组[(12.12±4.12)min、(11.00±3.3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与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针麻醉镇痛效果和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均优于导管麻醉,且不影响分娩镇痛质量,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及安全性。

  • 标签: 分娩镇痛 硬膜外针 硬膜外导管 镇痛起效时间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高血压脑出血(HICH)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疗效。方法回顾性资料分析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118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59,微创穿刺引流术)和B组(n=59,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并发症、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营养因子(NGF)、P物质(SP)]、炎症因子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相关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B组手术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血肿清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P<0.05)。术后7 d,两组NSE、SP、IL-6、TNF-α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术后7 d,两组NGF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NIHSS降低,mBI升高(P<0.05),且B组NIHSS低于A组,而mBI则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微创穿刺引流术相比,HICH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减轻神经功能损害,降低机体炎症刺激,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可靠。

  • 标签: 神经内窥镜检查 高血压性脑出血 血肿清除术 穿刺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软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中少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与保守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滨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4例中少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83例,女81例,年龄(56±8)岁,年龄范围为36~77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与微创治疗组,每组82例。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并对微创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两组患者在14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病死率、有效率及基本痊愈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治疗组在治疗后14 d[(21.17±4.97)分]、1个月[(18.38±5.26)分]、3个月[(12.73±3.98)分]、6个月[(8.67±3.46)分]NDS均优于传统治疗组[(28.14±5.82)分、(26.67±5.03)分、(18.15±4.17)分、(13.19±3.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14 d[(24.34±4.64)分]、1个月[(41.54±4.51)分]、3个月[(80.84±4.36)分]、6个月[(92.29±3.76)分]ADL均优于传统治疗组[(16.26±4.32)分、(20.67±4.63)分、(65.15±4.16)分、(86.86±3.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4 d基本痊愈率[12.2%(10/82)]、有效率[75.6%(62/82)]、病死率[1.2%(1/82)]均优于传统治疗组[3.7%(3/82)、46.3%(38/82)、4.9%(4/82)]患者;治疗后一个月基本痊愈率[19.5%(16/82)]、有效率[84.1%(69/82)]、病死率[2.4%(2/82)]均优于传统治疗组[9.8%(8/82)、74.4%(61/82)、6.1%(5/82)]患者;治疗后三个月基本痊愈率[26.8%(22/82)]、有效率[92.7%(76/82)]、病死率[2.4%(2/82)]均优于传统治疗组[15.9%(13/82)、82.9%(68/82)、6.1%(5/82)]患者;治疗后六个月基本痊愈率[29.3%(2/82)]、有效率[95.1%(78/82)]、病死率[2.4%(2/82)]均优于传统治疗组[18.3%(5/82)、91.5%(75/82)、6.1%(5/82)]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软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术能简单、快速清除血肿,能明显促进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是治疗中少量基底核区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出血 微创穿刺 基底核区 高血压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活检术(PRB)前血液透析能否降低急性肾损伤(AKI)患者术后的出血风险。方法本研究为队列观察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诊断为AKI并接受PRB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PRB术前患者是否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分为术前透析组和术前未透析组;按照术后是否出现肾周血肿分为肾周血肿组和无肾周血肿组。比较两组患者PRB术前AKI分期、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和肾脏病理改变等基线临床资料,以及术后出现肾周出血并发症情况,包括24 h内肾周血肿大小、肉眼血尿、腰腹痛、血红蛋白下降值及干预治疗(如介入手术、输血等)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法分析PRB术后发生肾周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共90例AKI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术前透析组41例,术前未透析组49例。术前透析组AKI 2~3期占比显著高于未透析组(100.0%比75.5%,P<0.001)。两组术前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内肾脏超声复查结果显示,两组术后肾周血肿发生率(56.1%比63.3%,P=0.489)、术后肾周大血肿(≥5 cm)发生率(26.1%比22.6%,P=0.766)、术后血红蛋白降幅(3.7%比1.2%,P=0.5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输血、动静脉瘘形成、肾血管介入或手术、院内死亡等情况发生。有肾周血肿组和无肾周血肿组肾脏病理表现均以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为主,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AKI分期、术前透析与否、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肾脏病理类型等项目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B术后肾周血肿发生风险与术前血液透析治疗无独立相关性(β=0.568,P=0.2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B术后大血肿与术前透析亦无独立相关性(β=0.967,P=0.958)。结论术前血液透析对AKI患者PRB术后肾周血肿发生率及血红蛋白降幅无明显影响。术前血液透析降低PRB术后出血风险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肾透析 手术后并发症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 出血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简化增强现实(AR)技术在老年幕上脑出血引流术前穿刺点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外三科自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63例行血肿引流术治疗的老年幕上中等量脑出血患者,分别仅利用智能手机简化AR技术辅助定位下引流85例(观察组),以及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3D-slicer软件)联合AR技术(Sina软件)辅助定位下引流78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间术前定位时间、置管准确率、72 h内血肿引流充分率、术后肺部感染率、术后住重症监护室时间、预后良好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置管准确率(95.3% vs. 94.9%)、72 h内血肿引流充分率(96.5% vs. 96.2%)、术后肺部感染率(21.2% vs. 19.2%)、术后住重症监护室时间[(75.5±16.7) h vs. (81.5±19.5) h]、预后良好率(75.3% vs. 7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术前定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2.2±6.5) min vs. (37.5±11.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准确率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的基础上,简化AR技术较VR联合AR技术辅助穿刺点定位的操作过程更简便快捷。

  • 标签: 幕上脑出血 血肿引流术 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 智能手机
  • 作者: 魏李梅,姚敏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1-17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2年第3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产科,福建三明365000
  • 简介:目的:分析护硬膜外分娩镇痛与发热的关系。方法:在医院内选择900例分娩产妇,同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镇痛组与对照组,其中镇痛组450例,对照组450例。2组孕妇年龄、孕周、阴道检查次数、破膜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镇痛组的患者在产时发热情况的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的病人,身体恢复情况也较为良好。(P>0.05)结论:镇痛组的总产程长于对照组,硬膜外分娩镇痛与发热具有直接关系,可以减轻产妇在产后出现的疼痛现象,可以在产科临床当中推广并应用。

  • 标签: 分娩镇痛;硬膜外;发热;人工破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3D slicer+Sina软件行颅内血肿三维重建后定位,探讨局部麻醉(局麻)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龄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74例首次发病的有手术指针且生命体征平稳的老年(≥75岁)脑出血患者,分别利用3D slicer结合Sina软件定位血肿(软件定位组40例)或CT定位血肿(CT定位组34例)后行局麻血肿穿刺引流术。对术前准备时间,血肿定位,血肿穿刺满意度,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前准备时间软件定位组优于CT定位组[(5.5±3.4)min和(8.5±2.7)min,t=3.337,P=0.001];软件定位组血肿穿刺满意度(90.0%和70.6%,χ2=4.51,P=0.034)及血肿清除率[(87.5±3.4)%和(80.3±2.7)%,t=10.10,P=0.000]高于CT定位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血肿定位,再出血率及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均P>0.05)。结论3D slicer+Sina软件可精确定位血肿,生命体征平稳的高龄脑出血患者,局麻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安全有效。

  • 标签: 脑出血 麻醉,局部 穿刺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脊髓硬膜外脓肿症状无特异性且进展迅速,自症状出现至不可逆性神经缺损可能仅需数天,故及早诊断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现围绕脊髓硬膜外脓肿的流行病学表现、病因学分析及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硬膜外脓肿 脊髓 诊断 治疗
  • 作者: 贺纯静 蒋宗滨 段自坤 杨立强 林学武 宁杰 维拉 李仁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贵州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贵阳市 550002,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南宁市 530007,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北京 100053,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安徽省蚌埠市 233004,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昆明市 65003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疼痛科,乌鲁木齐市 830000,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
  • 简介:摘要硬膜外阻滞疗法是临床疼痛诊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对许多疼痛和疼痛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本共识由国内知名疼痛学专家共同编写,主要介绍硬膜外阻滞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疗效评估等内容,旨在帮助疼痛科与麻醉科医生更好地运用硬膜外阻滞疗法。

  • 标签: 镇痛,硬膜外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模式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意义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产房后要求硬膜外镇痛时宫颈扩张<5 cm、孕37~42周、单胎头位、ASA分级Ⅰ-Ⅱ级的初产妇298例。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3组:连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CEI)模式下硬膜外(epidural, EP)阻滞组(CEI+EP组,99例)、PIEB模式下EP阻滞组(PIEB+EP组,98例)和PIEB模式下DPE阻滞组(PIEB+DPE组,101例)。记录产妇达到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1分的时间,罗哌卡因用量,两侧感觉阻滞平面上限,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例数,不对称阻滞、镇痛不全、更换导管、产间发热、改良Bromage评分≥1分、胎心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恶心、瘙痒、头痛、剖宫产、器械助产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和出生后5 min时Apgar评分≤7分的发生情况。结果PIEB+DPE组NRS≤1分的时间短于CEI+EP组和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PIEB+EP组(P<0.05)。产妇其余指标及新生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EB模式下DPE技术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减少罗哌卡因用量,降低产妇发热的比例。

  • 标签: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 硬膜外阻滞 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 连续硬膜外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