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细胞分裂周期蛋白37(Cdc37)通过调控细胞自噬参与多发性骨髓瘤(MM)对硼替佐米(BTZ)耐药的机制,为MM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WB)技术测定BTZ耐药细胞株ANBL-6.BR中Cdc37及自噬相关基因LC3b的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上调ANBL-6.BR细胞中Cdc37的表达水平,WB技术检测LC3b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BTZ诱导的细胞凋亡。采用shRNA干扰技术下调MM细胞株NCI-H929中Cdc37的表达水平,CCK-8法进一步验证Cdc37低表达与BTZ耐药相关,WB技术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自噬抑制剂氯喹(CQ)是否可以增加耐药MM细胞对BTZ的敏感性。结果Cdc37在BTZ耐药细胞株ANBL-6.BR中低表达,而自噬相关基因LC3b在耐药株中高表达。上调ANBL-6.BR细胞中Cdc37的表达水平可抑制LC3b的表达,且增加了MM细胞对BTZ的敏感性。在MM细胞系NCI-H929中抑制Cdc37的表达导致BTZ耐药,同时引起自噬水平升高。而自噬抑制剂CQ可逆转Cdc37下调所引起的BTZ耐药。结论Cdc37可能通过调控细胞自噬参与MM细胞对BTZ的耐药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硼替佐米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1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总结疗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6岁女性,因四肢麻木20个月入院,结合实验室检查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特异性增高、胸腰椎及双侧骶髂关节退行性改变等结果,诊断为POEMS综合征。于外院接受RD(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1个周期后症状无明显改善;2020年7月、2020年12月、2021年2月、2021年3月接受B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化疗4个周期,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截至2022年5月末次随访结束,患者四肢麻木较前缓解,病情稳定。结论BD方案治疗初次化疗失败的POEMS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显著,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接受国产硼替佐米治疗的28例MM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为14例,平均年龄为60岁(46~75岁)。对MM患者采取P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或者PAD(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治疗,28 d为1个疗程,治疗2~8个疗程。其中,硼替佐米均为国产硼替佐米。回顾性分析MM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不良反应。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研究28例MM患者接受治疗后,16例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10例疾病稳定(SD),2例疾病进展(PD),客观缓解率(ORR)为57.1%(16/28),有效率为92.8%(26/28)。28例MM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21.4%(6/28),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14.3%(4/28),部分缓解(PR)率为21.4%(6/28)。② MM患者接受国产硼替佐米治疗后,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四肢末梢感觉异常,发生率为35.7%(10/28),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乏力、便秘、腹泻发生率均为14.3%(4/28),肺部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头晕、肾功能异常、皮疹发生率均为7.1%(2/28),经对症处理后获得缓解。1例(3.5%)患者因出现反复心悸而终止治疗。除2例患者发生3~4级白细胞计数减少外,其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1~2级。结论国产硼替佐米治疗MM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良好。但是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有一定局限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5例由硼替佐米引起的CNS毒性患者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有4例在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了中枢性发热,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周身无汗、未能找到感染病灶、对退热药不敏感,停用硼替佐米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中有3例伴随顽固性低钠血症,1例明确诊断为抗利尿不当综合征(SIAD),可能是硼替佐米同时影响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抗利尿激素神经分泌细胞所致。1例患者诊断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现为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意识障碍,头CT示双侧半卵圆中心白质密度减低,停用硼替佐米后患者症状消失且未再复发。此外,我们还发现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硼替佐米CNS毒性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硼替佐米的CNS毒性非常罕见,表现为3种形式:SIAD、PRES和中枢性发热,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不可逆的神经并发症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5例由硼替佐米引起的CNS毒性患者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有4例在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了中枢性发热,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周身无汗、未能找到感染病灶、对退热药不敏感,停用硼替佐米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中有3例伴随顽固性低钠血症,1例明确诊断为抗利尿不当综合征(SIAD),可能是硼替佐米同时影响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抗利尿激素神经分泌细胞所致。1例患者诊断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现为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意识障碍,头CT示双侧半卵圆中心白质密度减低,停用硼替佐米后患者症状消失且未再复发。此外,我们还发现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硼替佐米CNS毒性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硼替佐米的CNS毒性非常罕见,表现为3种形式:SIAD、PRES和中枢性发热,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不可逆的神经并发症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探究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6例进行研究观察,按照数字随机分配法分成两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吡柔比星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对比两组服药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及骨疼痛评分以及两组免疫抑制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经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4%(17/18),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6、IL-17、TGF-β、骨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17、TGF-β、骨疼痛评分分别为(72.88±10.44)pg/ml、(90.25±9.26)pg/ml、(1.44±0.26)ng/ml、(3.11±1.06)分,均低于对照组(92.89±14.76)pg/ml、(133.55±12.84)pg/ml、(1.89±0.54)ng/ml、(4.89±2.18)分,生活质量评分(90.54±5.13)分,高于对照组(81.66±4.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选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后有显著的临床药用价值,患者体内免疫抑制因子水平和疼痛程度得到良好缓解,值得临床深究学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B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和P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1例MM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BD组(11例)和PCD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MM患者均经BD和PCD方案治疗2~6个疗程,总反应率为83.9%(26/31),中位起效时间为2.5个月(1.3~6.2个月)。BD组完全缓解(CR)2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4例,部分缓解(PR)2例,疾病稳定(SD)2例,疾病进展(PD)1例;PCD组CR 6例,VGPR 8例,PR 4例,SD 1例,PD 1例,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6,P=0.758)。BD组发生白细胞减少1例,贫血1例,血小板减少1例,肝损害1例,神经不良反应3例,肺部感染2例,腹泻2例;PCD组发生白细胞减少3例,贫血1例,血小板减少3例,肝损害1例,神经不良反应5例,肺部感染4例,腹泻3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能短时间内使MM患者达到CR或VGPR,有效延缓病情进展。三药联合方案疗效可能优于两药联合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5家医疗中心采用国产硼替佐米为基础化疗方案治疗的60例MM患者资料,其中52例为初治患者,8例为复发难治患者。患者接受至少2个疗程以国产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每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随访至2019年6月30日,部分患者未能返院规律治疗。全部患者均完成了至少2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ORR)为76.7%(46/60);42例患者完成了4个疗程的治疗,ORR为78.6%(33/42);30例患者完成了6个疗程的治疗,ORR为86.7%(26/30);2、4、6个疗程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6个疗程的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分别为16.7%(10/60)、47.6%(20/42)和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感染、周围神经病变、疱疹、消化道症状、血液学毒性等,多为轻度、中度,大多可逆转。2、4、6个疗程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1.7%(55/60)、66.7%(28/42)和36.7%(11/30)。结论以国产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MM效果较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原研药类似,患者可耐受。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国产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46例MM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VTD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治疗。其中22例使用国产硼替佐米(国产组),24例使用原研硼替佐米(原研组),对患者的治疗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治疗与转归进行随访。结果国产组和原研组患者的治疗总体反应率(ORR)分别为86.4% vs 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与原研硼替佐米相似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可成为更多患者的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药时代伴髓外病变(EMD)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及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诊治的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资料,其中伴软组织髓外病变(EM-S)患者17例,伴骨旁髓外病变(EM-B)患者9例,无髓外病变(No-EMD)患者48例。分析三组患者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后的近期疗效、4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硼替佐米方案诱导治疗3~4个疗程后,EM-S组总体反应率低于No-EMD组和EM-B组[58.8%(10/17)比85.4%(41/48)、100.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7,P=0.036;χ2=26.5,P=0.003),而No-EMD组和EM-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P=0.21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No-EMD组4年PFS率高于EM-S组和EM-B组(41.0%比7.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35,P<0.01;χ2=8.276,P=0.004);EM-S组4年OS率低于No-EMD组和EM-B组(16.5%比54.3%、5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146,P=0.002;χ2=4.066,P=0.044)。结论伴EM-S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硼替佐米方案早期治疗效果、PFS和OS均较差,而EM-B对OS无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且完成随访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从中筛选符合条件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效果,分为预后不良组(11例)与预后良好组(36例)。仔细阅读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MM患者auto-HSCT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47例MM患者经auto-HSCT治疗后,11例预后不良,占23.40%;36例预后良好,占76.60%。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体质指数(BMI)<20 kg/m2、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P53基因缺失、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3.5 mg/L是MM患者auto-HSCT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MM患者auto-HSCT治疗预后不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BMI<20 kg/m2、ISS分期Ⅲ期、P53基因缺失、β2-MG水平≥3.5 mg/L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重点予以关注,并积极实施相关防治措施,以期改善auto-HSCT治疗后MM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硼替佐米每周1次用药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50例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频次不同分为每周1次用药方案组(观察组,21例)及每周2次用药方案组(对照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前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23.8%(5/21),低于对照组的55.2%(1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8,P=0.027);治疗4、6个疗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6.7%(14/21)比72.4%(21/29),81.0%(17/21)比86.2%(25/29),均P>0.05]。观察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为14.3%(3/21),低于对照组的41.4%(1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6,P=0.036);两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硼替佐米每周1次用药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与每周2次用药方案相似,且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更低,患者耐受性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联合苯达莫司汀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九医院收治的MM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顺序编号,将奇数患者47例纳入对照组,偶数患者46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环磷酰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苯达莫司汀治疗,4周为一周期,均治疗4个周期。治疗结束后,检测患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及调节T细胞CD4+CD25+水平,评价其疗效;治疗后随访3年,采用生存函数Kaplan-meier检验分析并比较两组3年生存情况,并观察化疗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3.91%,34/46)高于对照组(59.57%,28/47),P<0.05。治疗后,两组sVCAM-1、sICAM-1、CD4+CD25+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sVCAM-1、sICAM-1、CD4+CD2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年内生存时间为(34.57±0.64)个月,长于对照组的(32.75±0.97)个月(t=10.714,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患者在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基础上联合苯达莫司汀治疗,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抑制血清sVCAM-1及sICAM-1表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且联合用药未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BOR)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法)检测硼替佐米对Jurkat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硼替佐米对Jurkat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硼替佐米对Jurkat细胞Bax、Bcl-2、Cox-2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5 ng/mL、10 ng/mL、20 ng/mL、40 ng/mL浓度BOR作用于Jurkat细胞24 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3.23±0.71)%、(39.53±0.95)%、(53.07±1.12)%、(60.43±0.75)%,48 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5.20±0.96)%、(52.80±1.30)%、(60.67±0.64)%、(75.10±1.35)%,72 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8.37±0.93)%、(60.94±0.85)%、(73.83±5.08)%、(88.37±1.55)%,Jurkat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602.202、1 085.089、181.034,均P<0.05)。5 ng/mL、10 ng/mL、20 ng/mL、40 ng/mL浓度BOR作用于Jurkat细胞24 h、48 h、72 h,Jurkat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288.571、223.378、251.175,均P<0.05)。5 ng/mL、10 ng/mL、20 ng/mL、40 ng/mL浓度BOR作用于Jurkat细胞24 h、48 h、72 h,Jurkat细胞Bax mRNA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8.446、518.929、276.764,均P<0.05);而Bcl-2 mRNA、Cox-2 mRNA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Bcl-2 mRNA=236.848、264.849、343.968,FCox-2 mRNA=679.404、1 288.681、1 541.850,均P<0.05)。结论BOR对Jurkat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BOR可使Jurkat细胞BaxmRNA表达水平上调、Bcl-2和Cox-2 mRNA表达水平下调。BOR上调Bax表达、下调Bcl-2和Cox-2表达是其促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