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47岁女性患者为次日行肠镜检查做肠道准备,给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Ⅲ)4袋(73.59 g/袋)溶于4 L温水中分16次服用。患者2 h内服用2 L含药温水,用药后1 h内出现稀便和水样便共10余次。因腹泻严重,患者未再继续服用药物。用药后14 h患者出现神情淡漠,呼之不应,双上肢不自主活动,16 h后出现意识丧失伴四肢强直性抽搐。实验室检查示血清钠120 mmol/L,血浆渗透压258.22 mOsm。诊断:低钠性脑病。患者除聚乙二醇电解质(Ⅲ)外未服用其他药物,考虑低钠性脑病与该药有关。立即给予补钠、脱水等对症治疗。治疗1 h后,患者意识恢复;8 h后复查,血钠142 mmol/L。

  • 标签: 聚乙二醇类 低钠血症 精神障碍 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芒硝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在肠道清洁准备中的护理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随机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40例。A组单纯采用芒硝清洁肠道,B组采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清洁肠道,C组采用芒硝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清洁肠道。比较各组患者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量表(BBPS)评分情况,清肠剂耐受性、盲肠插管的成功率、息肉检出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前,各组肠道清洁质量直肠至降结肠、脾曲至肝曲、升结肠至盲肠和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C组肠道清洁质量直肠至降结肠、脾曲至肝曲、升结肠至盲肠和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干预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耐受性、盲肠插管的成功率高于A组、B组,息肉检出率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硝、复方乙二醇电解质应用在肠道清洁准备工作中,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联合应用可更好提高肠道清洁质量和患者清肠剂耐受性,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肠道准备 芒硝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清洁度 耐受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结肠镜是肠道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充分的肠道准备是获得优良结肠镜成像质量的重要先决条件。临床上常使用聚乙二醇作为肠道清洁剂,但此类肠道清洁剂需要摄入的剂量大、口感差,常导致肠道准备患者依从性差,影响肠道准备的充分性。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文献发现,在聚乙二醇中添加佳得乐、零度可口可乐、菠萝汁、咖啡、绿茶、橙汁、无糖薄荷糖滴、柑橘皮等辅助制剂有助于改善肠道清洁剂的口感,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耐受性。本文对聚乙二醇中添加辅助制剂改善口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更好地应用聚乙二醇进行肠道准备提供参考。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肠道准备 口感 聚乙二醇
  • 作者: 邢曼 史士强 高静 王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药学部 710004;山东省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 266041 ,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 266041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药学部 710004
  • 简介:摘要1例61岁女性患者电子结肠镜检查前行肠道准备,分6次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Ⅳ)(A剂24袋+B剂24袋溶入3 000 ml温水、口服,500 ml/30 min)。肠道准备期间,患者5.5 h尿量约4 500 ml,腹泻8次,呕吐2次。患者于当日14:00昏迷,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实验室检查示血钠从治疗前140 mmol/L下降至120 mmol/L,血钾从治疗前4.0 mmol/L下降至2.7 mmol/L,氯化物87.2 mmol/L、碳酸氢根11.5 mmol/L;血气分析示酸碱度7.29 mmHg(1 mmHg=0.133 kPa)、氧化碳分压31 mmHg、氧分压105 mmHg、剩余碱-10.4 mmol/L,头颅CT及MRI检查均未见异常,考虑为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Ⅳ)导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钠血症性脑病。立即给予吸氧、持续心电监护、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4 h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处于昏睡状态。治疗第3天,患者意识清醒,血清电解质恢复正常,未再出现癫痫发作。

  • 标签: 聚乙烯二醇类 散剂 低钠血症 水电解质失调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致晚期乳腺癌患者速发型超敏反应与血浆抗聚乙二醇(PEG)抗体的相关性。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性非干预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选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晚期乳腺癌女性患者,治疗方案为PLD单药治疗(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50 mg/m2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90 min,给药前不进行地塞米松或其他药物预处理)。给药前所有患者行血浆抗PEG抗体水平检查,以抗体水平>2 ng/L为阳性;对给药开始后30 min内发生超敏反应者寻找时机尽快采血行血清IgE和C3、C4水平检查。根据是否发生速发型超敏反应将患者分为超敏反应组和无超敏反应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和血浆抗PEG抗体携带情况;根据抗PEG抗体携带情况将患者分为抗PEG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超敏反应发生率。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2例,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50岁;10例既往使用过非PEG化蒽环类药物,经等效剂量换算后,累积剂量相当于多柔比星329(185,418) mg/m2。用药开始后2~18 min共7例患者发生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组与无超敏反应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既往蒽环类药物应用情况、累积剂量等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PEG抗体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4/7比2/5, P=1.000)。12例患者中抗PEG抗体阳性和阴性者各6例,2组患者上述临床特征和超敏反应发生率(3/6比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敏反应组有4例患者行血清IgE和C3、C4水平检查,2例抗PEG抗体阳性者血清IgE水平升高(分别为404、545 μg/L),其中1例血清C4水平也升高(486 mg/L),而2例抗PEG抗体阴性者血清IgE和C3、C4水平均正常。结论未发现PLD诱导速发型超敏反应与抗PEG抗体相关,可能与研究样本量小有关,不排除抗PEG抗体可能参与诱发IgE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在部分患者中还可能由补体介导。

  • 标签: 乳腺肿瘤 多柔比星 脂质体 超敏反应,速发型 聚乙二醇化
  • 简介:摘要乙二醇作为防冻剂等的主要成分,由于其特殊的甜味,易引起误服。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8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4例急性乙二醇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乙二醇中毒病例的临床特征。尽早准确评估病情,早期血液透析治疗是救治急性乙二醇中毒的关键。

  • 标签: 乙二醇 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以乙二醇、丙酸为原料,甲苯为带水剂,合成了乙二醇丙酸酯。讨论了酸摩尔比、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对乙二醇丙酸酯产率的影响,得出了合成乙二醇丙酸酯的适宜的工艺条件酸摩尔比为2.5∶1,催化剂为氨基磺酸,催化剂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1%,反应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乙二醇丙酸酯的产率达到67.70%。气相色谱测得酯含量为96.73%。用阿贝折光仪测定产物折光率,用红外光谱(IR)、核磁(1HNMR)表征了适宜条件下合成的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该产物为乙二醇丙酸酯。

  • 标签: 乙二醇 丙酸 乙二醇二丙酸酯 影响因素 表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方案对肠道准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拟行结肠镜检查的2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以1∶1的比例分成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和单纯聚乙二醇组各120例,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患者服用580 μg利那洛肽+2 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单纯聚乙二醇组患者服用3 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比较两组患者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分、息肉或腺瘤检出率、进镜时间、退镜时间、首次排便间隔时间、排便次数、盲肠插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统计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共235例患者完成肠道准备并接受结肠镜检查。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BBPS评分、息肉或腺瘤检出率、进镜时间、退镜时间、盲肠插管成功率、排便次数与单纯聚乙二醇组比较[(7.3±1.1)分比(7.0±1.2)分、58.1%(68/117)比60.2%(71/118)、38.5%(45/117)比39.8%(47/118)、(4.2±1.9) min比(4.3±1.6) min、(5.9±2.7) min比(6.2±2.4) min、100.0%(117/117)比100.0%(118/118)、(5.3±2.3)次比(5.1±2.7)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聚乙二醇组[25.6%(30/117)比39.8%(47/118)],且患者满意度高于单纯聚乙二醇组[93.2%(109/117)比76.3%(90/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24、0.64,P=0.018、0.031)。结论与3 L聚乙二醇方案相比,580 μg利那洛肽联合2 L聚乙二醇方案能够取得同等的肠道准备效果,且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利那洛肽 聚乙烯二醇类 肠道准备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巯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thiol,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检测紫外吸收光谱、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选取15只成年雄性SD大鼠,以改良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在脊髓损伤区域分别植入人工合成的miR-29和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采用凝胶电泳法分析miR-29表达的稳定性。取SPF级SD乳鼠10只,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使用Nestin、GFAP及NSE抗体鉴定细胞。以CCK-8法检测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对神经干细胞活性、增殖的影响。将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1周,观察神经元突起的密度、长度及数量。结果PEG-SH修饰的纳米金呈棕红色;透射电镜下为均匀分布的球形;紫外吸收光谱呈现单峰波,在523 nm附近出现吸收峰值;Zeta电位随PEG-SH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峰值为(22.5±5.2) mV;粒径随PEG-SH含量增加早期迅速达峰值后下降维持至稳定水平。脊髓损伤区域植入miR-29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0~6 h,人工合成的miR-29组可见清晰的表达条带,但12~24 h表达条带迅速消失;PEG-SH GNPs/miR-29微粒组,始终能观察到清晰的表达条带。接种细胞第1、3、5、7天,miR-29组OD值分别为0.34±0.17、0.78±0.31、1.28±0.68、1.64±0.38,与DME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NPs组、PEG-SH GNPs组以及PEG-SH GNPs/miR-29组的OD值与DME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组神经元突起的密度为(56.38±3.65) μm2、长度为(78.25±3.72) μm、数量为(356±34.52)个/1 000倍视野,均大于miR-29组[分别为(12.53±3.26) μm2、(11.35±3.36) μm、(158±32.85)个/1 000倍视野]、PEG-SH GNPs组[分别为(14.12±3.45) μm2、(12.56±3.57) μm、(160±32.52)个/1 000倍视野]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为(10.25±3.52) μm2、(9.35±3.28) μm、(152±32.28)个/1 000倍视野],但与胎牛血清组[分别为(56.48±3.56) μm2、(76.85±3.65) μm、(350±35.26)个/1 000倍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具备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对miR-29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应。

  • 标签: 肽类 迟效制剂 支架 干细胞 微RNAs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H值、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含量和离心条件对PEG4000粉末用于去除人C1酯酶抑制剂(C1 esterase inhibitor,C1-INH)制备原料中的IgM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对羧甲基(carboxymethyl,CM)离子交换层析中洗脱盐离子浓度的筛选,分离活性与非活性C1-INH。方法向不同pH值的C1-INH制备原料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PEG4000,于不同条件下离心后,用特定蛋白检测仪对离心后上清液中IgM和C1-INH含量进行检测,确定PEG沉淀法纯化C1-INH的最佳条件。将离心后上清液调节pH后作为CM离子交换层析上样样品,使用不同盐离子浓度的洗脱液对活性C1-INH进行分离,确定最佳的盐离子浓度。结果在弱酸性pH(6.8)下,当PEG4000质量分数为12%,离心条件15 000×g、25 ℃、20 min时,IgM去除率>99%,且C1-INH的回收率>80%;在盐离子浓度为200 mmol/L时,产物中C1-INH的比活性最大(4.43 IU/mg),且绝大多数杂质蛋白得以去除。结论优化条件下,PEG4000能有效去除C1-INH制备原料中的IgM,且能保持较高的C1-INH回收率;CM离子交换层析能对活性与非活性C1-INH进行有效分离,并去除大多数杂质蛋白。

  • 标签: 聚乙烯二醇类 pH值 离心法 色谱法,离子交换 羧甲基纤维素钠 人C1酯酶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联合西甲硅油对结肠镜检查患者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评分及耐受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肠道准备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取4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加入凉开水将其配制成4 L溶液进行肠道准备,于内镜检查前6 h开始,每小时服用1 L溶液,最后一次服用时间至结肠镜检查开始时间间隔≤4 h。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内镜检查前4 h口服30 mL西甲硅油乳剂。比较两组研究对象BBPS评分、腔内液体量评分及总分,耐受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全结肠评分(7.16±0.61)分、左半结肠评分(2.89±0.62)分、横结肠评分(2.78±0.64)分、右半结肠评分(1.58±0.49)分、肠腔内体液评分为(1.47±0.48)分、总分为(8.84±0.87)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3±0.76)、(2.23±0.86)、(2.15±0.76)、(1.14±0.16)、(0.91±0.55),(7.11±1.0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54、6.532、6.652、8.957、8.054、13.380,P均<0.05);观察组耐受度(90.00%,99/110)高于对照组(81.81%,90/11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43,P=0.081);观察组腹胀发生率(1.82%,2/110)低于对照组(8.18%,9/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0,P<0.05),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恶心呕吐、低血糖或饥饿及心慌胸闷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肠道准备中应用聚乙二醇联合西甲硅油能够提高患者肠道清洁度,较单纯使用聚乙二醇不增加患者耐受程度,但减少了患者腹胀的发生。

  • 标签: 结肠镜 聚乙二醇 西甲硅油 Boston肠道准备量表 耐受度
  • 简介:摘要目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水凝胶(PLGA-PEG-PLGA)装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方法配制20%wt(wt)的PLGA-PEG-PLGA水凝胶溶液装载VEG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其体外的药物释放曲线。Wistar大鼠[雄性,上海斯莱克公司,5周龄,体重(200±20) g]左下肢股总、股浅动脉及隐动脉结扎并离断切除其动脉分支。建模成功的20只Wistar大鼠通过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Gel/VEGF组、Gel组、VEGF组、生理盐水的Control组,每组5只。术后第1天在缺血下肢腓肠肌分别肌注200 μl的Gel/VEGF、Gel、VEGF、生理盐水。用Moor LTD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别记录各分组0、1、3、7、10、14 d的大鼠双下肢血流灌注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Wistar大鼠并取双侧下肢腓肠肌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荧光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载有VEGF的PLGA-PEG-PLGA水凝胶在体外释放VEGF达9 d左右。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析Gel/VEGF、Gel、VEGF、Control组在14 d后的血流灌注比为(87.61±4.30)%、(64.70±2.10)%、(66.92±2.70)%、(60.41±3.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372,P<0.01)。结论PLGA-PEG-PLGA作为缓释材料装载VEGF对大鼠缺血下肢血流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下肢缺血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 血管新生 药物缓释
  • 简介:摘要目的用响应面法对马来酰亚胺活化相对分子质量40 000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MAL-PEG40K)修饰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glucagon-like peptide 1 analog,GLP-1a)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对GLP-1a浓度、GLP-1a/MAL-PEG40K摩尔比、反应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长进行单因素试验。以前3个条件为自变量,PEG修饰率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PEG修饰率的影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PEG修饰率,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反应条件的最优值。结果GLP-1a与MAL-PEG40K的最佳反应条件为:GLP-1a浓度2.5 mg/ml,GLP-1a/MAL-PEG40K摩尔比1∶1.25,反应液pH8,反应温度4 ℃,反应时长60 min。该优化条件下,GLP-1a的PEG修饰率可达91.0%。结论响应面法获得了GLP-1a与MAL-PEG40K的最佳反应条件。

  • 标签: 胰高血糖素样肽1 聚乙烯二醇类 反应条件 响应面法
  • 简介:摘要化疗在晚期肺癌的治疗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高,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会影响化疗方案的正常进行,降低缓解率。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用于预防及治疗粒细胞减少症,它是由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单甲氧聚乙二醇共价结合后生成,其使用便利性、不良事件均优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是存在应用时间短、应用经验不足、应用指征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文系统阐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 肺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缓释万古霉素的多聚乳酸-聚乙二醇-多聚乳酸(PLGA-PEG-PLGA)温敏水凝胶,探讨其理化性能、生物学性能和抗菌性能。方法PLGA(1 500~2 000)-PEG (1 000~1 500)-PLGA(1 500~2 000)多聚物溶液在4 ℃下孵育7 d,充分溶解后在37 ℃水浴中放置10 min成胶并负载万古霉素。冻干脱水48 h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在37 ℃、60 r/min条件下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绘制其体外降解曲线及药物释放曲线。以甲基亚砜(DMSO)作为阳性对照,利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本材料细胞相容性。在37 ℃、120 r/min条件下检测其抗菌效果。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抗菌水凝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LGA-PEG-PLGA抗菌温敏水凝胶具有疏松多孔的微观结构,载药前[(53.77±31.20) μm、后孔隙尺寸[(50.42±27.60)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5,P>0.05);体外降解时长30 d;空载水凝胶组[(96.41±2.41)%]、载药水凝胶组细胞活性[(96.98±2.26)%],与DMSO组[(37.64±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727.784,P<0.05);药物释放实验证实万古霉素可以持续释放30 d;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载药水凝胶可以对金葡菌提供长达72 h的抗菌效果。结论PLGA-PEG-PLGA温敏型水凝胶是一种较理想的抗生素载体,无细胞毒性,能够长效缓释负载的抗生素,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多聚乳酸-聚乙二醇-多聚乳酸温度敏感水凝胶 万古霉素 药物缓释 抗菌性能 骨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PEG-IFN)α-2a和恩替卡韦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根据治疗用药分为PEG-IFNα-2a组和恩替卡韦组,分别比较两组患儿基线,治疗12、24、48周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变化及不良反应。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54例患儿,其中PEG-IFNα-2a组31例,恩替卡韦组23例。恩替卡韦组治疗48周的ALT复常率达87.0%(20/23),高于PEG-IFNα-2a组的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P=0.001)。PEG-IFNα-2a组治疗48周的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转阴率为48.4%(15/31),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5.2%(14/3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转阴率为35.5%(11/31);恩替卡韦组治疗48周的HBeAg转阴率为47.8%(11/23),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3.5%(10/23),HBsAg转阴率为13.0%(3/23),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2、3.46,均P>0.050)。PEG-IFNα-2a组治疗48周时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25.8%(8/31),高于恩替卡韦组的4.3%(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36)。将PEG-IFNα-2a组患儿在治疗12周时根据HBsAg下降水平分为HBsAg<1 500 IU/mL组和HBsAg≥1 500 IU/mL组,18例HBsAg<1 500 IU/mL组患儿在治疗24周时7例HBsAg转阴,48周时10例转阴,而13例HBsAg≥1 500 IU/mL组患儿治疗24周时无一例HBsAg转阴,治疗48周时1例转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6、2.75,均P<0.050)。结论恩替卡韦改善肝脏炎症的效果更明显,短期内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更强,安全性较好;PEG-IFNα-2a的治疗效果与HBsAg快速下降有关,治疗中HBsAg快速下降(12周HBsAg<1 500 IU/mL)的患者,治疗24周和48周的HBsAg转阴率更高。

  • 标签: 儿童 乙型肝炎,慢性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恩替卡韦
  • 简介:摘要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作为一种新型蒽环类药物,广泛用于软组织肉瘤、卵巢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与传统蒽环类药物相比,PLD可显著降低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也同时存在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输注反应等不良反应。本共识主要介绍了PLD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针对其预防与处理等提出建议,以规范和加强PLD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提升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 不良反应 手足综合征 口腔黏膜炎 输注反应 管理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过程中血清RANTES的动态变化,并分析RANTES对HBsAg清除的预测作用。方法入组98例NAs治疗≥1年达到HBsAg定量< 3 000 IU/ml、HBV DNA < 20 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26例继续NAs单药治疗,72例NAs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RANTES变化情况,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RANTES早期变化预测48周HBsAg清除的作用。结果48周时,联合组有15例患者(20.83%)达到HBsAg清除,NAs组无患者达到HBsAg清除;NAs组与联合组患者血清RANTES整体水平均较基线下降;联合组中48周HBsAg清除的患者较未清除的患者血清RANTES水平下降更为显著。对联合组进一步分析发现,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后12周、24周血清RANTES水平下降的患者HBsAg清除率明显高于RANTES上升的患者(29.17%比4.17%,P = 0.014;28.00%比4.55%,P = 0.052),HBsAg定量下降幅度也更大[(1.49±1.26)log10IU/ml比(0.73±0.81)log10IU/ml,P = 0.017;(1.54±1.27) log10IU/ml比(0.57±0.56)log10IU/ml,P = 0.004]。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基线HBsAg定量、HBsAg和血清RANTES早期下降均可预测联合治疗48周HBsAg清除。基线HBsAg定量联合12周或24周RANTES下降相较于基线HBsAg定量联合12周或24周HBsAg定量下降幅度具有更优的预测48周HBsAg清除的作用,前者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5、0.939,后者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0.929。结论NAs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12或24周血清RANTES下降,可能是预测患者治疗48周HBsAg清除的关键免疫学指标之一。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临床治愈 RAN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