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肺出血(PH)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的急危重症,该文就PH管理作一系统综述。方法根据PRISMA指南,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提取研究设计及样本量、患者统计资料、主要及辅助治疗方法和治疗结局等相关数据。结果纳入16项研究共385例PH患儿,治疗方法存在显著异质性。主要治疗方法有:肺表面活性物质、高频振荡通气(HFOV)、肾上腺素、纠正凝血障碍、间歇正压通气、可卡因和托拉唑啉。辅助治疗方法有:血液制品、HFOV、提高呼气末正压(PEEP)、维生素K、肺表面活性物质、肾上腺素、血管活性剂和正性肌力药物等。5项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作为主要治疗方法能能有效改善氧合指数及防止PH复发,3项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死亡或长期残疾没有关联。呼吸支持、肾上腺素、纠正凝血障碍和托拉唑啉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对PH有效。结论新生儿PH治疗已有几种有效治疗方法,以后的研究将进一步着眼于深入探索其病因、如何更好地预防及优化临床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新生儿肺出血做出早期识别及防治。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新生儿肺出血的病例作为研究组,按1∶2的比例随机选取同期入住NICU的同胎龄、同日龄非肺出血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定量分析采用χ2检验,定性资料采用联列系数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44例,对照组88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重度窒息、动脉导管未闭、Ⅲ~Ⅳ级颅内出血、输血、小于胎龄儿与肺出血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重度窒息、动脉导管未闭、Ⅲ~Ⅳ级颅内出血、输血、小于胎龄儿是新生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肾上腺出血(neonatal adrenal hemorrhage,NAH)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式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断NAH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电话随访。以NAH患儿中表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者作为病例组,采用随机数表法,按1∶2的比例抽取同期经影像学排除NAH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特点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A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内诊断NAH共31例,平均胎龄(37.6±2.2)周,其中男性19例,足月儿25例,巨大儿6例,经顺产娩出30例,高胆红素血症29例,产伤8例,窒息7例,胆红素脑病9例,败血症12例,颅内出血13例,贫血1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高钾血症5例,低钠血症6例。NAH超声血肿内显示为中低回声8例,混合回声6例,液性絮状回声伴或不伴点状回声17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下均无血流信号。右侧26例,左侧4例,双侧1例。随访共26例,多于1~3个月内复查超声提示血肿吸收,最晚6个月后血肿消失。纳入病例组29例,对照组58例。单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日龄、出生体重、巨大儿、分娩方式、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败血症、腹胀、贫血、窒息、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Hb、CRP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巨大儿(OR=7.415,95%CI=1.342~40.956,P=0.022)及窒息(OR=12.075,95%CI=1.293~112.736,P=0.029)是NA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AH常见于顺产足月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不明原因持续性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是其首发症状,常伴有贫血及离子紊乱,少数患儿可出现肾上腺功能减低。巨大儿和窒息可能是NAH发生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线粒体病(MD)是指由于线粒体DNA或核DNA突变导致的氧化磷酸化系统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功能障碍而出现的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从新生儿期到成人期的任何年龄,并常以综合征发病。新生儿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早产、宫内生长受限、肌张力低下、呼吸困难、惊厥、喂养困难、高乳酸血症等,缺乏特异性。新生儿期发病的综合征包括Leigh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卒中样发作综合征、Alpers综合征、儿童肌脑肝病谱系障碍、Barth综合征及Pearson综合征等。目前MD需依赖临床症状、生化检测、神经影像学、组织学检测和基因检测等技术进行诊断,其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如基因治疗和外源性线粒体移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简介:摘要线粒体病(MD)是指由于线粒体DNA或核DNA突变导致的氧化磷酸化系统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功能障碍而出现的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从新生儿期到成人期的任何年龄,并常以综合征发病。新生儿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早产、宫内生长受限、肌张力低下、呼吸困难、惊厥、喂养困难、高乳酸血症等,缺乏特异性。新生儿期发病的综合征包括Leigh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卒中样发作综合征、Alpers综合征、儿童肌脑肝病谱系障碍、Barth综合征及Pearson综合征等。目前MD需依赖临床症状、生化检测、神经影像学、组织学检测和基因检测等技术进行诊断,其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如基因治疗和外源性线粒体移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复苏规范化培训对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死亡率等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新生儿复苏规范化培训前后,即2009—2013年(前5年组)与2014—2018年(后5年组)收治的本院出生、发生新生儿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重度窒息发生率、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发生率及围产期死亡率。结果研究期间共出生35 724名新生儿,发生窒息1 784例(4.99%),2009—2018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8.66%、8.77%、6.84%、6.93%、5.54%、4.78%、4.12%、3.58%、2.17%、2.99%。前5年组与后5年组窒息发生率(7.26%比3.46%)、围产期死亡率(2.57‰比0.28‰)、重度窒息发生率(1.58%比0.3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HIE发生率(0.27‰比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结论近10年来我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对产儿医护人员持续进行规范化新生儿复苏培训,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重度窒息发生率和围产期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肺出血的危险因素,为肺出血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 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以诊断肺出血的86例为肺出血组,同期住院无肺出血的20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存活率、并发症及血小板参数的差异,对肺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肺出血组与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65.1%(56/86)和90.1%(182/202),对照组存活率显著高于肺出血组(χ2=26.241,P<0.01)。两组病例前3天液体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6、1.811、1.840,P=0.350、0.073、0.0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OR=2.304,95%CI:0.213~1.564,P=0.010)、弥散性血管内凝血(OR=3.143,95%CI:0.061~2.521,P=0.028)、血小板计数(OR=0.991,95%CI:-0.015~-0.005,P=0.001)及血小板平均体积降低(OR=0.337,95%CI:-1.657~-0.739,P=0.001)是肺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平均体积降低与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肺出血的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监测及治疗,有助于早期识别及预防肺出血。
简介:摘要一名10日龄足月儿因呼吸急促和母乳喂养减少,转诊至急诊科。该婴儿经阴道娩出,从母婴同室出院回家。患儿回家后纯母乳喂养,每2~3小时喂养一次。婴儿母亲描述婴儿从午夜开始出现反应不好且喂养困难,6小时无尿。儿科医生发现患儿呼吸急促,80次/min,伴有鼻翼扇动。患儿血糖为55 mg/dl(3 mmol/L),肛温为36.5°C。在急诊科,完成了腰椎穿刺和血液培养,给予氨苄西林和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11个小时后,血培养提示为无乳链球菌阳性(B组链球菌/GBS)。
简介:摘要我国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半数。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改善儿童生命早期的健康状况,对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实现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终结可预防新生儿死亡"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许多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疾病的原因都是可以通过操作简单的适宜技术进行预防和避免的"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的核心技术包括出生后母婴持续皮肤接触、延迟断脐、母乳喂养、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新生儿复苏、感染的识别与处理等。这些具有循证依据的优先干预措施可以提升新生儿保健服务的内涵和服务质量,势必将在全国推广实施。未来需要开展更多应用性研究,探索解决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儿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儿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儿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儿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儿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儿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儿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儿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新生儿骨折的可行性及新生儿骨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的30例骨折患儿的住院病因、骨折诊断的超声表现。同时比较超声与X射线检查诊断骨折的情况。结果30例骨折患儿中,29例(96.7%)为产伤性骨折,1例为肋骨骨折,考虑为代谢性骨病;锁骨骨折28例(93.3%),肱骨骨折1例(3.3%),肋骨骨折1例(3.3%)。超声检查可发现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断端错位或成角等,恢复期可见骨痂形成。30例均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而X射线检查仅发现29例骨折(96.7%),1例锁骨骨折经X射线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超声诊断新生儿骨折准确可靠,其主要超声影像学特点为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断端形成、错位或成角等。
简介:什么是新生儿脓包疮?新生儿脓包疮属于细菌感染引发的,常见的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溶血性链球菌,主要表现为皮肤上产生大疱,属于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常发于刚出生四到十天的婴儿,常见于早产儿以及营养不良的新生儿,属于新生儿期的常发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细菌能够经过皮肤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肺炎以及脑膜炎,家长应该予以重视。
简介:摘要脑室内出血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类型,其中脑积水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新生儿科收治的30例脑室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腰椎穿刺术治疗。治疗后根据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发现18例发生脑积水,另12例未发生。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合并颅内感染和首次Evans指数高可能会影响患儿脑积水的发生(均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