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B组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P<0.05);术后1、3、7 d,A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P均<0.05)。A组生存率(100.00%,30/30)与B组(96.67%,29/3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FVC、FEV1水平均低于B组(P均<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33%,1/30)与B组(10.00%,3/3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应用于早期肺癌患者,可减少出血量,改善肺功能,且疼痛度低,手术安全性良好,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且预后效果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本中心微创肺段切除术的经验,比较机器人与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机器人肺段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胸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行微创肺段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机器人组(100例,男33例,女67例,中位年龄51岁)和胸腔镜组(90例,男34例,女56例,中位年龄54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液量和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和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吸烟情况、合并基础疾病、肿瘤大小、病理学类型等基线特征和切除肺段的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和胸腔镜组比较,手术时间短[120(60~225)min对155(75~330)min)],出血量少[30(20~400)ml对100(20~1 6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两组术后引流管带管时间[4(1~15)天对4(2~29)天]、总引流量[755(200~3 980)ml对815(280~3 920)ml]、疼痛评分[2.33(0.88~4.75)分对3.13(0.95~5.29)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4%(14/190)对6.3%(12/190)]、术后住院时间[7(3~19)天对6(4~21)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安全有效且疗效相近;同时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4.83±3.18)个对(6.15±4.1)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进行随访,中位时间6.5(1~26)个月,均健康生存,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安全有效,能够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短期疗效与胸腔镜相近,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和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双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7 d,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3.57%,1/28;3.70%,1/27)与对照组(14.29%,4/28;7.69%,2/2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可缓解疼痛,改善围术期情况并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术后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胸腔镜下肺段与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磨玻璃结节的短期预后。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收治的肺磨玻璃结节患者99例,依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观察组49例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回顾性对照分析两组短期预后、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观察组出血量、手术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8.982、5.730、6.702、14.421,P<0.05)。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 d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术后1 d(t=5.523、10.740,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5.66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12%,3/49)低于对照组(16.00%,8/50),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2.445,P=0.118)。结论胸腔镜下肺段与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磨玻璃结节短期预后良好,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手术损伤较小,有利于缓解术后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一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三维数字化模型,并在三维数字化模型上进行术前评估及模拟手术演练和术中导航,基于术前评估及模拟手术演练的结果,并结合术中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照组常规实施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组数、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术后总引流量、住院总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中转开胸,无围术期死亡。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组数、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术后总引流量、住院总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98±26.51)min、(67.98±32.96)mL、(7.79±1.32)组、(11.98±4.69)个、(4.60±1.43)d、(2.86±0.81)d、(437.14±193.86)mL、(3.76±0.31)万元、9.52%(4/42),对照组分别为(114.88±24.26)min、(104.52±52.37)mL、(6.45±0.30)组、(8.31±1.94)个、(6.50±2.55)d、(4.00±2.25)d、(667.26±415.01)mL、(4.20±0.65)万元、26.19%(11/4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8、-3.328、5.916、4.678、-4.221、-3.093、-3.265、-3.968,χ2=3.977,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能为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提供术前评估、模拟手术演练及术中导航,降低了手术难度,可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及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支气管血管重建(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 3D-CTBA)技术联合Hookwire定位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肺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江阴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48例行VATS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用Mimics 20.0软件行3D-CTBA重建肺部解剖结构,明确肺结节所在肺段及靶段支气管、血管走行,观察有无变异,决定术中所需切断和保留的支气管及动(静)脉,制订个性化手术方案;在CT引导下行Hookwire定位后入手术室行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定位针移位和脱落并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Hookwire定位时间(19.71±3.94)min,发生气胸5例;手术时间(109.67±17.21)min,术中出血量(65.42±21.62)ml,术后胸管置管(4.13±1.26)d,术后胸腔引流量(548.33±228.78)ml,术后住院时间(6.25±1.48 ) d。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术前3D-CTBA技术联合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有助于术者进行安全、精准的解剖性肺段切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CPAM)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行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24例CPAM患儿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范围为5~70个月,年龄为(23.3±18.3)个月,体重为(11.0±2.5)kg。胸腔镜采用3孔法,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单肺段切除或联合肺段切除。结果所有患儿中22例成功完成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2例中转行肺叶切除术,无中转开胸;22例中,单肺段切除7例,联合肺段切除15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儿无院内死亡。22例完成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82.6±42.9)min,术中出血量为(21.0±52.4)ml,ICU滞留时间为(17.6±2.8)h,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为(3.5±1.1)d,术后住院时间为(6.0±1.7)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均为CPAM,其中合并隔离肺3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3.3±8.9)个月,因迟发性气胸再入院1例,无复发及再手术病例。结论在掌握肺叶切除技巧、熟悉肺段解剖、结合增强CT三维重建辅助研判的基础上运用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CPAM是安全、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在双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行双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76例,根据患者术前是否行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分为未重建组(35例)和重建组(41例)。未重建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60.63±9.80)岁;重建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61.02±10.05)岁。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液引流量、并发症、病理报告等。结果与未重建组比较,重建组手术时间缩短[(136.22±22.22)min比(155.86±21.34)min]、术中出血量减少[(97.39±22.34)ml比(116.54±23.69)ml]、术后胸液引流量减少[(789.15±135.45)ml比(875.00±150.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能实现精准肺段切除,减少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液引流量,适用于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下使用肺定位针在单孔胸腔镜下行肺结节切除术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归纳32例肺结节患者在单孔胸腔镜下精准术前行CT引导下肺定位针穿刺定位的护理措施,重点护理为定位前做好普胸的术前准备工作,定位时协助患者取恰当体位,密切监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定位后穿刺针的固定及异常情况的处理。结果:32例均成功完成定位,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围术期优质的护理工作是CT引导下肺定位针穿刺定位成功的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近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接收的166例Ⅰa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解剖组(83例)以及切除组(83例),其中解剖组行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切除组行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用时、淋巴结清扫量、手术失血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长)、并发症状况以及术前、术后14 d肺功能指标[第1 s用力呼气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淋巴结清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解剖组手术失血量少于切除组,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长均短于切除组(均P<0.05);术后14 d解剖组FEV1、FEV1/FVC、PEF均较切除组高(均P<0.05);解剖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和切除组比较[4.82%(4/83)比7.23%(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和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Ⅰa期NSCLC效果相似,且均并发症少,但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可减少手术出血量,促进康复,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节患者采取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时,三维重建模拟的价值。方法选择福州肺科医院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依照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肺段切除术治疗,分为对照组(基础措施)、研究组(三维重建模治疗)。对比治疗结果。用SPSS19.0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对照组治疗效果低于研究组(73.33%比96.67%,χ2=4.706,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研究组[(115.48±4.39) min比(101.33±2.14) min,t=15.869,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研究组(98.69±12.37) ml比(66.68±10.34) ml,t=10.875,P<0.05];对照组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少于研究组[(7.25±1.10)个比(4.22±1.21)个,t=10.149,P<0.05];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短于研究组[(3.91±0.15) d比(2.87±0.71) d,t=7.850,P<0.05];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研究组[(660.48±35.14) ml比(387.44±22.35) ml,t=35.910,P<0.05];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研究组[(6.39±1.37) d比(5.31±1.02) d,t=3.463,P<0.05]。结论肺结节患者采取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时,个体化肺结节三维重建模拟手术具有高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多模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单肺段切除术的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交替分入对照组(单纯自控静脉镇痛)和试验组(多模镇痛)。对照组仅于手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疼痛明显时自控追加剂量,如疼痛仍无缓解,则追加吗啡皮下注射。试验组做手术切口和缝合切口时采取肋间神经保护的策略,胸腔内手术操作结束后行胸腔镜下肋间神经阻滞,胸腔内喷洒利多卡因,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PS)、按压镇痛泵和注射吗啡次数、住院时间及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分别纳入41例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肺段、手术时间等基础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6、12、18、24 h的PH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0~24 h、24~48 h按压镇痛泵次数和术后0~24 h注射吗啡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后36、48 h的PHPS评分、术后24~48 h注射吗啡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行多模镇痛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静脉镇痛泵镇痛,且实施简单,适合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与多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肺大泡患者58例,采用红蓝球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8)与研究组(n=30),分别采用多孔(3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与单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两种术式均联合胸腔闭式引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 d、3 d、5 d、7 d,研究组VAS评分分别为(4.25±0.74)分、(3.66±0.21)分、(2.74±0.47)分、(1.94±0.84)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相关指标、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CRP、TNF-α、IL-8、PCT水平分别为(49.45±5.54)mg/L、(31.78±10.92)ng/L、(19.34±5.82)ng/L、(15.45±3.72)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7 d,研究组免疫功能指标CD+3、CD+4分别为(791.58±26.34)μl、(341.11±23.33)μl、(762.81±36.67)μl、(458.50±36.09)μ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单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治疗肺大泡可缓解手术后疼痛,降低应激反应提高免疫力,可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6例因肺癌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转入及转出复苏室交接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12 h的VAS评分分别为(2.06±0.52)、(2.46±0.8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72±1.10)、(4.06±0.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住院时间、转入及转出复苏室交接时间分别为(56.34±10.10)min、(7.12±1.17)d、(2.10±0.32)min、(2.52±0.50)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能加快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加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友爱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行胸腔镜肺大疱切除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对照组放置胸腔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氧合指数、术后24 h、48 h、72 h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24 h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疼痛评分分别为(2.6±1.2)分、(1.5±0.8)分、(0.9±1.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1.4)分、(3.8±1.5)分、(2.8±1.7)分(t=1.34、1.13、0.92,均P < 0.05)。观察组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33%(1/30)、20.00%(6/30),均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46.67%(14/30)(χ2=6.40、4.25,均P < 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3.4±0.8)d、(1.1±0.3)万元,均明显短于、少于对照组的(6.5±1.4)d、(1.4±0.5)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2、-1.88,均P < 0.05)。结论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是可行的、安全的,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应用在支气管扩张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支气管扩张症接受胸腔镜联合肺段切除的患者资料。手术指征是经高分辨CT(HR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影像学存在手术靶区,同时存在反复感染、咯血或持续咳痰等临床症状且接受内科治疗症状缓解欠佳。资料完整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解剖组,62例)和非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非解剖组,51例)两组。检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持续漏气、支气管胸膜瘘、咯血、肺部感染等)等指标来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1年随访复查,记录两组术后1年肺功能变化、肺部感染再入院就诊次数以及咯血症状控制等评估手术效果。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灶范围、切除范围、术后肺功能(包括FEV1占预计值%变化,DLCO占预计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解剖组(116.9±29.7)min,非解剖组(107.3±28.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天数解剖组(5.6±3.8)天,非解剖组(6.9±5.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在术后并发症方面,非解剖组在术后再咯血、支气管胸膜瘘术以及后1年内因肺部感染入院次数多于2次的患者均多于解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采用胸腔镜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的手术方式安全性良好,且并发症更少,利于患者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腔镜微创切除术与传统开胸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者7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n=38)与对照组(n=36),研究组给予胸腔镜微创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胸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3、5 d的应激指标[血浆中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CRP、PCT、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生活质量调查简明量表(SF-36)评分[(90.57±10.56)分]高于对照组[(69.59±1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研究组COR水平[(80.98±10.45)、(93.45±13.11)nmol/L]低于对照组[(135.23±13.41)、(155.67±14.56)nmol/L],t=19.337、19.282, P均<0.001;术后5 d,研究组ACTH[(3.71±0.84)pmol/L]低于对照组[(4.56±0.95)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2/38)低于对照组(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微创切除术相比于传统开胸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可以更有效的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行两种手术方式肺段切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并行肺段切除术的患者101例,其中行达芬奇机器人肺段切除术50例(RATS组),同期行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51例(VATS组),通过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1天胸腔引流量、术后3天胸腔总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肺段切除术,无中转开胸及围术期死亡病例。术中出血量[(34.40±12.96)ml对(85.10±26.41)ml,P=0.000 ]、淋巴结清扫站数[(4.72±1.20)站对(3.60±1.40)站,P=0.000]及淋巴结清扫数目[(15.14±5.91)枚对(10.76±5.26)枚,P=0.000],RATS组均优于VAT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153.90±21.88)min对(155.39±25.04)min,P=0.751]、术后1天胸腔引流量[(217.80±76.94)ml对(210.98±86.98)ml,P=0.678]、术后3天胸腔总引流量[(612.60±169.93)ml对(595.10±203.90)ml,P=0.641]、术后胸腔引流管带管时间[(5.36±2.33)天对(5.18±2.54)天,P=0.706]、术后住院天数[(7.50±2.35)天对(7.47±2.93)天,P=0.956]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达芬奇机器人肺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较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出血更少,淋巴结清扫站数及数目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