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成熟的影响因素,寻找更有效的临床及超声评价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初次行AVF手术的患者,探讨AVF成熟的影响因素。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液学资料、术前彩超资料和术后彩超资料。根据内瘘术后物理检查情况、临床使用、术后彩超数据将患者分为内瘘成熟组及未成熟组,对比两组资料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VF成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因素对AVF成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64例,内瘘成熟组110例,未成熟组54例,两组患者在手术动脉直径、手术静脉直径、肱动脉流量、心脏射血分数、收缩压、舒张压及糖尿病病史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他指标如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手术动脉直径(每增加0.1 mm,OR=1.402,95%CI 1.159~1.697,P=0.001)、手术静脉直径(每增加0.1 mm,OR=1.341,95%CI 1.176~1.528,P<0.001)、心脏射血分数(每增加5%,OR=1.184,95%CI 1.087~1.289,P<0.001)、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OR=1.407,95%CI 1.103~1.796,P=0.006)、肱动脉流量(每增加10 ml/mim,OR=1.047,95%CI 1.004~1.091,P=0.034)及糖尿病病史(OR=0.271,95%CI 0.103~0.715,P=0.008)是AVF成熟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术前手术动脉直径(AUC=0.728,95%CI 0.643~0.839,P<0.001)、手术静脉直径(AUC=0.762,95%CI 0.686~0.839,P<0.001)、心脏射血分数(AUC=0.711,95%CI 0.626~0.796,P<0.001)是预测AVF成熟的重要指标。结论术前手术动脉直径、手术静脉直径、心脏射血分数及糖尿病病史均是AVF成熟的独立影响因素,AVF术前评估中应重视动静脉直径、心脏功能及糖尿病情况。
简介:摘要经典的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无论是外科医生还是肾内科医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对于因反复静脉输液、糖尿病、高龄等因素导致前臂远端自体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失功的患者,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方式。但目前国内对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建立等方面缺乏经验及总结。本文从肘部血管的解剖,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方式、通畅率、并发症及最新进展等方面作阐述。其中,将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方式划分为肱动脉/近端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肱动脉-贵要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肱动脉-肱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Gracz内瘘、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侧侧吻合+穿支静脉结扎及经皮热消融自体动静脉内瘘六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使用的相关因素,为延长血液透析患者AVF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2004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VF手术并使用其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AVF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查阅医院病历系统和血液透析记录单等方式,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透析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内瘘功能状态将患者分为失功组及通畅组,对比两组资料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VF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87例,内瘘失功组47例,通畅组140例,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占比、血浆白蛋白水平、尿酸水平、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HR=9.348,95%CI 3.507~24.918,P<0.001)和低白蛋白血症(HR=12.650,95%CI 2.925~54.714,P=0.001)是AVF使用寿命短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MHD患者AVF使用寿命明显短于未合并糖尿病的MHD患者(Log-rank χ2=13.191,P<0.001);低白蛋白血症的MHD患者AVF使用寿命明显短于无低白蛋白血症的MHD患者(Log-rank χ2=13.591,P<0.001)。结论糖尿病及低白蛋白血症是AVF使用寿命短的危险因素,应积极制定干预方案,延长AVF的使用寿命。
简介:摘要下肢股浅动脉转位动静脉内瘘具有成熟率高、远期通畅率高、感染率低的特点。在上肢静脉耗竭或中心静脉闭塞的患者中,有理由将股浅静脉转位作为下肢通路的首选方案。但国内报道罕见。本文报道一例全长使用股浅静脉及腘静脉构建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用于长期维持稳定透析的病例,并做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
简介:摘要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arteriovenous fistula aneurysms,AVFAs)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动脉瘤可致皮肤变薄、破溃、感染、疼痛;血栓形成;穿刺受限;肢体缺血;高输出量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能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甚至死亡。目前国内对AVFAs的治疗等方面缺乏经验及总结。本文从AVFAs的定义、分型及治疗最新进展等方面作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前的穿刺术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后的穿刺术设为改良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针眼渗血率及透析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8.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6.4%,改良组的穿刺成功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针眼渗血率为3.6%,对照组针眼渗血率为5.4%,改良组针眼渗血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41.8%,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的透析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和透析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整体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内瘘狭窄患者共166例,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高压球囊扩张术,B组行常规球囊扩张术。结果A组患者术中球囊扩张压力值为(16.08±0.94)标准大气压,大于B组的(13.15±0.63)atm(t=5.114 6,P<0.05);A组术中球囊扩张次数为(1.28±0.12)次,与B组的(2.39±0.28)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9 6,P<0.05);手术治疗后,A组术后狭窄处血管直径及透析的平均血液流量均大于B组,而峰值平均流速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A组患者的狭窄血管通畅率均明显大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的整体通畅时间为(9.31±1.52)个月,B组患者的整体通畅时间为(7.94±2.4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19 6,P<0.05)。结论超声引导高压球囊扩张治疗内瘘狭窄,术后患者通畅时间长、通畅率更高。血管狭窄直径增大明显,透析时平均血液流量明显上升,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简介:摘要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因其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性,是目前临床首选的血管通路。AVF建立以后需要经过4周以上的血管重塑过程才能达到成熟,提供满足血液透析治疗所需的穿刺条件和血流量。据报道,目前AVF的成熟率为40%~80%。正确评估AVF的成熟情况,对具有成熟不良风险的患者进行早期辅助促成熟治疗是提高临床AVF成熟率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开展,对AVF成熟情况的评估准确性逐渐提高。本文就AVF成熟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动脉途径和静脉途径两种方式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AVF狭窄闭塞行介入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其中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内瘘狭窄患者采用经动脉入路60例(动脉入路组),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应用新的手术方案即采用经静脉入路60例(静脉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6、12个月的通畅率。结果(1)动脉入路组技术成功率96.7%(58/60),临床成功率91.7%(55/60);静脉入路组技术成功率95.0%(57/60),临床成功率93.3%(56/60);两组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8、1.000)。(2)围手术期并发症:动脉途径组3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处血肿,假性动脉瘤2例,血栓形成5例。静脉途径组3例患者发生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36)。(3)动脉入路组术后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0%(57/60)、75.0%(45/60)、60.0%(36/60),静脉入路组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7%(58/60)、71.7%(43/60)、61.7%(37/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8、0.749、0.885)。结论经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AVF狭窄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经动脉途径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建议首选静脉入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自体动静脉瘘狭窄后腔内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上肢前臂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PTA),对照组行常规PTA。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即刻观察组内瘘狭窄血管内径、横断面积大于对照组(t=2.372、2.838,P=0.025、0.008),肱动脉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t=2.372,P=0.025)。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术后内径狭窄1例,对照组内径狭窄4例。术后3个月观察组通畅12例,对照组通畅10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比例为2/15,低于对照组的8/15(χ2=5.400,P=0.020)。结论超声引导用于PTA术治疗自体动静脉瘘狭窄有助于降低术后血栓风险,且其并发症较少,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稀释法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超声稀释法实时测定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血流量,以血流量<600 ml/min、600~1 800 ml/min及>1 800 ml/min为截点分为三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内瘘结构及血流动力学。随访12个月,对监测异常指标予以干预。结果(1)1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流量为270~3 120 ml/min,其中29例(19.5%)<600 ml/min,89例 (59.7%)为600~1 800 ml/min,7例(4.7%)>1 800 ml/min,无法测出者24例(30.2%)。(2)内瘘并发症共25例,其中低血流量组17例(58.5%),中血流量组4例(4.5%),高血流组4例 (57.1%)。低血流量组中,内瘘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高血流量组(P<0.01);高血流量组中静脉瘤的发生率高于低、中血流量组(P<0.01)。(3)内瘘狭窄组的内瘘口内径显著减小,总血流量和内瘘口血液流速较其他组亦明显减少(P<0.05)。结论应用超声稀释法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测内瘘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结构和功能的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吻合术式及测量部位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超声流量评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在本院行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30例,按照不同吻合术式分为端端吻合组(10例)和端侧吻合组(2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患者首次内瘘穿刺前,测量计算肱动脉、桡动脉、自体内瘘血流量及相关血流参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狭窄、栓塞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的评估时间分别为(7.9±2.4)、(7.2±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组患者术后的吻合口内径为(3.8±1.1)mm,头静脉直径为(4.7±1.0)mm,头静脉(内瘘)血流量为(524.7±116.1)mL/min;端侧吻合组患者术后的吻合口内径为(7.9±2.1)mm,头静脉直径为(5.2±1.1)mm,头静脉(内瘘)血流量为(877.2±442.3)mL/min,两者在吻合口内径及内瘘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内瘘直径及头静脉与桡动脉的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肱动脉、桡动脉、头静脉血流量两两间都呈线性相关(P<0.05);吻合口大小与头静脉流量间呈线性相关(P=0.045)。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较端端吻合术后血流量更好。若考虑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须适当限制吻合口大小,此时端端吻合术式可作为第一选择。建议通过多普勒超声直接测量头静脉流量来评判内瘘成熟情况,肱动脉流量可作为内瘘功能的监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内瘘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按手术先后顺序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患者108例,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后随访至内瘘使用3个月后结束;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接受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内瘘自我管理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干预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最终观察组53例完成研究,对照组52例完成研究。干预前,对照组在症状的识别、症状的管理、症状的预防、内瘘自我管理总分分别为(26.21±2.70)分、(9.81±2.05)分、(9.06±1.63)分、(45.08±3.64)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4.75±2.729)分;观察组在症状的识别、症状的管理、症状的预防、内瘘自我管理总分分别为(26.58±2.90)分、(9.94±1.85)分、(8.81±1.78)分、(45.34±3.39)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5.19±3.107)分;干预前两组内瘘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得分、总分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在症状的识别、症状的管理、症状的预防、内瘘自我管理总分分别为(33.63±2.49)分、(13.77±1.82)分、(9.58±1.86)分、(56.98±4.68)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32.40±2.21)分;观察组在症状的识别、症状的管理、症状的预防、内瘘自我管理总分分别为(36.45±3.23)分、(15.11±2.29)分、(11.15±1.60)分、(62.72±5.12)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34.66±2.57)分;干预后两组内瘘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得分、总分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前后内瘘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得分、总分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干预前后差值比较、一般自我效能感干预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内瘘自我管理能力,亦可增强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除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成形剩余血管以修复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镇江市润州区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6例腕部端侧吻合人工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畸形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50~68岁,均为造瘘术后1~4年内,2例在前臂近腕关节、4例在前臂近肘关节,局部形成高出皮肤伴血管震颤的血管畸形。术中将皮肤弧形切开、皮下锐性分离,向一侧翻转成舌形皮瓣显露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将其完全游离,以直形肠吻合钳顺血流方向钳夹扩张膨大部分并切除,剩余部分血管成形,对畸形血管进行修复,并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本组6例舌形皮瓣均存活,切口一期愈合,术后2 d按原血液透析方案使用成形后的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保留了动静脉内瘘功能的血液净化通路。结论切除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剩余部分血管成形的手术方法,可以不阻断血流、保留人工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影响患者维持血液透析,延长了血管通路的寿命,技术简单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2月,共收治需要作血液透析施行动静脉内瘘患者60例,其中显微手术组和直视手术组各30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对两种手术的即时通畅率、术后6个月通畅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结果显微手术组术后即刻通畅率100%、术后6个月通畅率96.67%均高于直视手术组的96.67%(P=0.31)和73.33%(P=0.01),其中,术后6个月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显微手术组术区肿胀1例,发生率3.33%,无吻合口血栓、术区缺血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直视手术组发生吻合口血栓2例,术区缺血坏死1例,术区肿胀4例,感染3例,吻合口狭窄4例,发生率为46.67%,显微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直视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对动静脉内瘘实施显微手术能提高内瘘的通畅率,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有利于后续的血液透析治疗。
简介:动静脉内瘘是确保血液透析病人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方式,但由于病人需要反复进行内瘘穿刺,可能合并血流量不足、内瘘闭塞,致使血管通路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影响透析效果,因此需要对内瘘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延长其使用寿命,获取充足的血流量,进而保证透析效果,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提高动静脉内瘘保护效果,有效维护血管通路,提升护理水平,本文特此对病人的自我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aneurysms,AVFAs)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腕部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作为血管通路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否形成AVFAs分为AVFAs组和非AVFA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法分析AVFAs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70例MHD患者入选本研究,男111例(65.3%),女59例(34.7%),年龄为(51.65±12.70)岁,透析龄为(57.03±49.25)个月。AVFAs组33例,非AVFAs组137例,AVFAs发生率为19.4%。与非AVFAs组比较,AVFAs组患者男性占比(χ2=4.934,P=0.026)、血尿酸(t=2.547,P=0.012)和血白蛋白(t=2.122,P=0.010)水平较高,年龄(t=-2.210,P=0.028)、糖尿病肾病占比(χ2=11.788,P=0.001)、收缩压(t=-1.994,P=0.048)和血总胆固醇(t=-2.174,P=0.031)较低,吻合口直径较大(Z=-3.224,P=0.001)。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透析龄(χ2=53.832,OR=0.518,P<0.001)、AVF使用时间(χ2=51.355,OR=0.516,P<0.001)、肱动脉血流量(χ2=25.315,OR=0.331,P<0.001)与AVFAs患病率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0.005,95%CI 1.875~53.394,P=0.007)、透析龄较长(OR=1.341,95%CI 1.104~1.628,P=0.003)、AVF使用时间较长(OR=1.187,95%CI 1.002~1.405,P=0.047)、肱动脉血流量较高(OR=1.002,95%CI 1.000~1.004,P=0.028)和血总胆固醇较低(OR=0.388,95%CI 0.172~0.875,P=0.022)为AVF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中心MHD患者AVFAs发生率为19.4%。男性、透析龄长、AVF使用时间长、肱动脉血流量高和血总胆固醇低是AVF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静脉途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随访情况。结果(1)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90例患者均采用头静脉途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其余3例患者改用肱动脉入路行介入治疗,3例患者行内瘘重建术。技术成功率93.8%(90/96),临床成功率89.6%(86/96)。(2)围手术期并发症:血栓形成4例,血管痉挛3例。无血管破裂、动脉瘤、血管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一期通畅率:术后3、6、12、18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0/90)、74.4%(67/90)、62.2%(56/90)、46.7%(42/90)。结论静脉途径介入治疗AVF狭窄,创伤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穿刺点无需长时间压迫,可即刻进行透析,并能避免动脉穿刺引起的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可做为AVF狭窄介入治疗的首选手术入路。
简介:摘要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生命线,制作内瘘后以及在长期的血液透析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内瘘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内瘘感染、窃血综合征、肿胀手(静脉高压)综合征、高流量性心衰和神经损伤等。讲者结合30多年临床经验,根据2019年第2版中国透析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并借鉴2015年日本透析学会发布的更新版血管通路指南、2018年欧洲血管外科发布的血透血管通路指南、2020年4月发布的更新版KDOQI血管通路指南的内容,详细讲解了内瘘狭窄的分类、内瘘狭窄的CTA和DSA检查、PTA治疗;血栓的尿激酶溶栓方法;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的鉴别诊断与处理;内瘘感染的分类与处理要点;窃血综合征的分类与临床表现特点及处理技术;肿胀手的处理要点;以及高流量心衰的发生原因与处理等。课件中展示了讲者本人大量真实的手术图片资料,对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钝针扣眼穿刺法在以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9月1日于大连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采用钝针扣眼穿刺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钝针组,并根据钝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按1∶1倾向匹配同期30例采用普通锐针穿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锐针组,随访至2019年8月31日。比较2组患者穿刺后疼痛、下机后压迫时间、感染以及内瘘闭塞的发生率,并总结钝针穿刺的方法及技巧。结果钝针组穿刺疼痛评分0分3例,1~3分25例,4~6分2例,7~10分0例;而锐针组穿刺疼痛评分0分0例,1~3分10例,4~6分20例,7~10分0例,钝针组穿刺疼痛程度显著低于锐针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4.156,P<0.01);下机后压迫时间,钝针组均<10 min,锐针组均>10 min;钝针组发生内瘘血管瘤0例,锐针组为21例,钝针组内瘘血管瘤发生率显著低于锐针组;钝针组穿刺针眼处发红2例,锐针组该症状出现1例。随访期内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瘘闭塞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与锐针穿刺法相比,钝针扣眼穿刺法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穿刺疼痛程度,缩短下机后压迫时间,减少动脉瘤的发生,同时满足患者爱美的心理,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