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三维场景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感官信息。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VR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视力、调节功能、立体视等视功能评估方面,VR结合红外眼动跟踪、双眼分视、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完全控制呈现给用户的画面,为实现个性化、自动化诊断提供了可能,并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在斜视、弱视诊疗方面,VR再结合其环境沉浸性、三维成像等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画面,减少了斜视眼位测量、弱视眼间抑制量化上的检测技术难度;并可以通过模仿斜视聚散训练、弱视知觉训练等范式,提高斜视正位训练、弱视知觉训练和立体视训练的趣味性和依从性。增强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增强、全息成像、三维音频提示和自适应光学相结合,可有效弥补低视力人群的视觉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近视防控领域,VR技术的利弊目前尚有争议,但仍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就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视功能评估与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医工融合在眼科诊疗领域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眼科学见习教学中采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辅助眼部解剖教学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试验对照方法,于2020年9月至11月期间选择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5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5名学生采用VR解剖模型学习,对照组26名学生采用传统PVC材料教具学习。学习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眼部解剖学随堂测验,并对试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学生眼部解剖测验分数(80.55±11.99)分,对照组学生为(71.68±15.82)分。试验组学生平均分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3)。试验组96.0%(24/25)的学生认为使用VR解剖模型学习比使用传统PVC材料教具更为有趣,80.0%(20/25)的学生认为VR辅助教学模式对学习眼部解剖学很有帮助。结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眼科学见习教学中采用VR技术辅助眼部解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眼部解剖的理解和记忆,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训练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模型,构建一种包括跨中线上颌骨缺损的虚拟重建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影像科就诊的汉族成年口腔疾病患者CT资料,选择100例健康上颌骨及15例上颌骨缺损(5例单纯单侧缺损、5例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5例跨中线缺损)CT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在健康上颌骨数据及其附近区域创建球型模体并模拟上颌骨缺损,分别为单纯单侧缺损、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跨中线缺损,以原始图像为虚拟重建的正确参照;人工缺损与正确参照配对后分为训练集(70例)、验证集(20例)以及测试集(10例),前两者用于训练GAN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GAN性能。15例上颌骨缺损CT数据导入训练完成后的GAN模型中进行虚拟重建,对单侧缺损分别采取镜像和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而对跨中线缺损仅采取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重建结果分为镜像重建组(10例)、单侧缺损GAN重建组(10例)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5例)。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量评价,定量指标为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和95%豪斯道夫距离(95% Hausdorff distance,HD95),对各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检验。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性评分,对各组总分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和事后检验(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DCS(分别为0.891±0.049、0.721±0.047、0.778±0.057)和HD95[分别为(3.58±1.51)、(5.19±1.38)、(4.51±1.10)mm]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08,P<0.001;F=3.62,P=0.041);其中,测试集DSC显著大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HD95显著小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定性总分[分别为8(1)、6(2)、6(2)和4(2)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13,P<0.001);两两比较显示,测试集总分显著高于镜像重建组(P<0.05)。结论本项研究提出的基于GAN的虚拟重建方法,其单侧缺损虚拟重建效果优于镜像技术,亦可实现跨中线上颌骨缺损的虚拟重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娩潜伏期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联合硬膜外阻滞对初产妇围生期镇痛效果、焦虑抑郁情绪及分娩应激的影响。方法将130例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5例):潜伏期VR联合活跃期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单一活跃期硬膜外阻滞组(B组)。A组潜伏期(规律宫缩至宫口开至1 cm)行VR干预30 min,B组潜伏期不进行VR干预,两组产妇均于宫口开至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产妇宫口开至1 cm时(T0)、宫口开至1 cm后30 min(T1)、宫口开至1 cm后1 h(T2)及硬膜外给药前(T3)、给药后10 min(T4)、给药后30 min(T5)、给药后1 h(T6)、给药后2 h(T7)、宫口开全(T8)时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T0、T1、T5、产后2 h(T9)时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评分[包括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 S-AI)评分和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 T-AI)评分],T0、T1、T5、产后3 d(T10)时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评分;ELISA法检测T0、T1、T9时两组产妇唾液皮质醇(cortisol, COR)、IL-6水平及脐动脉血COR、IL-6水平;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间、镇痛药物用量、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次数及产后满意度等。结果与B组比较:A组T1、T2时NRS疼痛评分,T1、T5时S-AI评分,T1时T-AI评分,T1、T10时EPDS评分,T1时唾液COR及IL-6水平降低(P<0.05),产后满意率升高(P<0.05)。与T0比较:A组T1~T8时NRS疼痛评分,T1、T5、T9时S-AI评分及T-AI评分,T10时EPDS评分,T1、T9时唾液COR、IL-6水平降低(P<0.05);B组T3~T8时NRS疼痛评分,T5、T9时S-AI评分及T-AI评分,T9时唾液COR、IL-6水平降低(P<0.05)。两组产妇脐动脉血COR及IL-6水平、产程时间、镇痛药物用量、PCA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潜伏期应用VR技术联合硬膜外阻滞行分娩镇痛可有效缓解初产妇围生期疼痛、焦虑抑郁情绪及分娩应激,提高产妇产后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