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临床科研是从临床实际出发,通过有组织的科学行为,解答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从医35年,做临床科研有些感悟,要做好临床科研工作,首先,要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重视临床资料的收集;第二,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应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学习反复思考,确定新的问题,再查找文献,以确定临床科研课题;第三,要主题鲜明,持续深入挖掘。当拥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后,建议开展由临床实践到临床基础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科研体系,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临床研究可能是你成才的切入点和持久的推动力。

  • 标签: 临床科研 感悟
  • 简介:摘要多发性硬化(MS)是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自身免疫病,本病可反复缓解复发,终至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张春红教授从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理念出发,运用华佗夹脊穴配合中药治疗MS,达到通督调神、补益肝肾、填精补髓的作用,可控制MS患者的病情发展,临床疗效得到肯定。通过分析MS的中医病因病机,浅析华佗夹脊穴配合中药治疗MS的中医认识,总结张教授治疗MS的经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MS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针刺疗法 中草药 多发性硬化
  • 简介:摘要多发性硬化(MS)是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自身免疫病,本病可反复缓解复发,终至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张春红教授从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理念出发,运用华佗夹脊穴配合中药治疗MS,达到通督调神、补益肝肾、填精补髓的作用,可控制MS患者的病情发展,临床疗效得到肯定。通过分析MS的中医病因病机,浅析华佗夹脊穴配合中药治疗MS的中医认识,总结张教授治疗MS的经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MS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针刺疗法 中草药 多发性硬化
  • 简介:摘要观察和实验及其设计、相关的概念和内涵仍然模糊,影响着研究设计的正确认识及因果推断有效性的判断。本文借用物理学的相变概念,结合因果思维与因果图,首先建立了事物的属性及其状态、事件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接着识别了两种现象获取方式——人为观察和人为实验之间相反的因果结构,及其与暴露的干预、分配在因果推断研究中受各自的因果机制影响;最后,识别了干预系因果概念,是自然因果律基础上联系已知的现象和/或需经测量而获得的现象之间的核心纽带;基于此分析了研究设计二分类的策略,以干预法和非干预法的分类更为清晰。观察和实验提供了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应是内涵统一的概念。基于因果律及其测量过程可能是实现研究设计精准分类的最佳选项之一,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因果思维 观察 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动作观察口面肌训练对脑瘫儿童流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瘫伴流涎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动作观察口面肌训练,选用HTC Vive平台营造虚拟环境,对照组则辅以常规口面肌训练(包括舌肌训练、颊唇肌训练、冰刺激、Masako吞咽训练等)。2组患儿口面肌训练均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共治疗3周。于干预前、干预3周后,分别采用流涎程度频率评分(DDSS)及吞咽功能评分对2组患儿流涎程度、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儿颊肌、口轮匝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及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DDSS评分[分别为(3.19±1.21)分和(2.50±1.14)分]和吞咽功能评分[分别为(10.30±5.40)分和(8.82±4.7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颊肌RMS[分别为(2.81±1.91)μV和(4.16±2.01)μV]、iEMG[分别为(11.43±7.83)μV·s和(15.76±11.71)μV·s]及口轮匝肌RMS[分别为(3.33±1.73)μV和(4.58±2.60)μV]、iEMG[分别为(18.90±13.98)μV·s和(27.56±16.94)μV·s]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儿D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颊肌、口轮匝肌肌电RMS值及口轮匝肌iEMG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VR动作观察口面肌训练,能显著改善脑瘫患儿流涎症状及吞咽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口面肌训练。

  • 标签: 脑性瘫痪 流涎 虚拟现实技术 动作观察疗法 口面肌功能训练
  • 作者: 张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4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江苏 仪征211900
  • 简介:目的:探究呼吸科重症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及其效果。方法: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期间,进入本院呼吸科治疗的重症患者共有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恢复有效性更高,且心率和呼吸频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用在呼吸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 标签: 呼吸科;重症患者;护理干预;呼吸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浆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 HBP)极端升高(HBP >300 ng/m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类患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血浆HBP >300 ng/mL患者的临床资料,依入院28 d后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共纳入121例入院48 h内血浆HBP >300 ng/mL的患者,年龄(55.66±17.21)岁,其中男性73例(60.3%),入院诊断多为休克(55.4%)。28 d死亡53例,总病死率为43.8%。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27.70±8.68)分vs. (15.19±6.63)分]、呼吸机支持率(94.3% vs. 48.5%)、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率(96.2% vs. 72.1%)和休克诊断率(83.0% vs. 33.8%)明显较高,心率、肝功能、电解质、二氧化碳分压、乳酸、D-二聚体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感染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也明显升高,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小板计数、酸碱度、纤维蛋白原明显较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P极端升高多见于休克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容易发生肝功能损伤、混合感染等多种合并症,对此类患者应尽早开展综合性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肝素结合蛋白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板栗刺所致眼部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于青岛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因板栗刺造成眼部损伤的48例(48只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入选患者随访至少3个月,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就诊时间、病变部位、病变特征和治疗方式。结果48例(48只眼)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56±10)岁(19~74岁)。受伤时间集中在9月下旬(25例)和10月中上旬(23例)。至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时间最短为伤后3 h,最长为伤后8个月。临床表现为角膜和(或)巩膜异物者共13例(27.1%),入院后均急症给予角膜和(或)巩膜异物取出术治疗。临床表现为真菌性角膜炎者共24例(50.0%),其中18例患者的患眼存在角膜溃疡,感染累及角膜浅层或全层;6例患者的患眼角膜表面无溃疡,为深基质及角膜内皮面的感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真菌阳性率为87.5%(21/24);根据真菌感染的深度给予单纯药物(2例)、角膜清创术(5例)、结膜瓣遮盖术(2例)、角膜基质内注药(1例)或穿透角膜移植术(14例)治疗;链格孢霉菌为主要病原菌。临床表现为坏死性巩膜炎者共11例(22.9%),均给予巩膜切开探查术治疗,其中3例至青岛眼科医院后经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仍发现有巩膜异物残留,给予手术取出;4例在巩膜坏死部位涂片查到真菌。结论板栗刺造成的眼部损伤主要为角膜和(或)巩膜异物、真菌性角膜炎、坏死性巩膜炎3大类。板栗刺异物应尽早取出,一旦发生真菌性角膜炎应尽早药物或手术干预。坏死性巩膜炎常由长期异物存留诱发,巩膜切开探查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70-375)

  • 标签: 板栗 眼损伤 眼异物 角膜炎 巩膜炎 眼感染,真菌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25 G硅油取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长春爱尔眼科医院行硅油取出术62例(6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32例(32眼)应用25 G硅油取出针头取硅油;改良组30例(30眼)不使用硅油取出针头,直接将连接硅油注吸系统的普通10 ml注射器套入25 G灌注导管取出硅油。记录两组硅油取出术耗时。随访3个月。结果硅油均顺利取出,常规组耗时18.0~39.0分钟,平均(24.50±3.50)分钟。改良组耗时11.0~19.0分钟,平均(12.50±4.50)分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3,P=0.021)。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改良25 G硅油取出术安全省时、有效。

  • 标签: 取出术,硅油 系统,25 G,玻璃体切除,改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结扎法治疗痔疮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痔疮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痔单纯切除术,研究组采用中医结扎法。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肛肠动力学指标[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AIRT)、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55%(56/58),高于对照组的79.31%(46/58),P<0.05;研究组水肿程度、肛门坠胀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水肿持续时间、肛门坠胀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 h、术后第1次排便及术后3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AIRT均较术前增高,MTV、MSP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AIRT低于对照组低,MTV、MSP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结扎法治疗痔疮可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度,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减轻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 标签: 中医结扎法 视觉模拟评分法 肛肠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口眼歪斜、感觉障碍、肢体麻木)、步态时间-空间参数[10 m最快步行速度(10 m MWS)、跨步长、步频]、肢体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量表(FMA)]、生活质量[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口眼歪斜[(2.15±0.63)分比(1.12±0.71)分、(2.14±0.60)分比(1.65±0.74)分]、感觉障碍[(2.45±0.23)分比(1.32±0.73)分、(2.46±0.25)分比(1.88±0.63)分]、肢体麻木[(1.89±0.73)分比(1.04±0.53)分、(1.88±0.67)分比(1.42±0.48)分]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t=3.691、4.147、3.795,均P<0.001);两组患者10 m MWS[(0.34±0.15)m/s比(0.53±0.21)m/s、(0.33±0.15)m/s比(0.42±0.16)m/s]、跨步长[(61.54±16.04)cm比(78.93±20.48)cm、(59.80±17.35)cm比(69.68±18.32)cm]、步频[(65.52±10.98)步/min比(78.12±12.04)步/min、(63.10±10.89)步/min比(71.15±9.28)步/min]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t=2.976、2.404、3.274,均P=0.001);两组患者MBI[(44.94±3.29)分比(75.27±3.56)分、(43.32±4.51)分比(64.51±3.95)分]、FMA[(52.36±6.89)分比(73.20±5.24)分、(52.35±6.79)分比(61.97±4.88)分]、SS-QOL[(9.42±1.95)分比(15.69±1.78)分、(9.24±2.32)分比(13.65±1.96)分;(8.97±2.58)分比(19.52±1.35)分、(9.48±1.77)分比(16.20±1.72)分;(12.32±2.56)分比(25.26±2.45)分、(12.41±2.50)分比(18.20±2.44)分;(13.03±3.16)分比(20.07±2.67)分、(12.49±2.77)分比(16.60±2.78)分;(5.98±1.23)分比(12.30±1.36)分、(5.99±1.21)分比(8.25±1.37)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t=14.451、11.200、5.502、10.843、14.581、6.429、14.983,均P<0.001)。结论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症状及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步态及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偏瘫 电针 步行速度 跨步长 步频 肢体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细胞沉降率(ESR)极端升高(ESR≥100 mm/1 h)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应用ESR辅助诊治疾病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室检查ESR≥100 mm/1 h的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入院后首次ESR值及入院24 h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根据2019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年龄划分新标准将患者分为青年组(18~65岁)、中年组(66~79岁)、老年组(≥80岁);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感染性疾病组、血液系统疾病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肾功能衰竭组及其他系统疾病组;分析ESR极端升高在上述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ESR极端升高与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共纳入429例ESR≥100 mm/1 h的患者,男性236例,女性193例;男性与女性患者ES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1 h:108.00(103.00,119.75)比117.00(105.50,140.00),P=0.234〕。② 429例患者年龄18~98岁,平均(53.70±18.70)岁;青年组310例,中年组87例,老年组32例。青年组ESR值明显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mm/1 h:108.00(103.00,120.00)比119.00(107.00,140.00)、120.00(110.25,140.00),均P<0.01〕。③ 429例ESR极端升高患者主要诊断为感染性疾病(157例,占36.6%),其次为血液系统疾病(127例,占29.6%)、自身免疫性疾病(74例,占17.2%)等。在感染性疾病中肺部感染者占58.0%(91/157);在血液系统疾病中造血干细胞疾病者占45.7%(58/127),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者占37.0%(47/127),红细胞疾病者占11.0%(14/12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者占75.7%(56/74)。④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有患者ESR极端升高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呈负相关(ρ值分别为-0.395、-0.381、-0.383,均P<0.01),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呈正相关(ρ=0.345,P<0.01);同时检测ESR和CRP的266例患者ESR极端升高与CRP并无相关性(ρ=-0.019,P=0.756)。结论临床上ESR极端升高多见于肺部感染、造血干细胞疾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和弥漫性结缔组织病;ESR极端升高与RBC、HB、HCT、FIB水平相关。

  • 标签: 红细胞沉降率 临床特征 肺部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普外科中心行肝移植患者共346例临床数据,筛选后分为供者年龄60~70岁的高龄组30例及供者年龄<60岁的非高龄供体组60例。受者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出血。预后指标为: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及住院病死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结果高龄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出血量分别为(444.33±72.44) min、56.0(30~170) min、1 922.1(400~9 000) mL,非高龄组分别为(460.88±91.32) min、58.45(35~140) min、1 885.8(400~12 000) 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指标中,高龄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9(2~21) d、20.4(3~40) d、10%,非高龄组分别为5.3(1~32) d、22.1(3~61) d、1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PNF,但高龄组术后DGF发病率为13.33%(4/30),非高龄组为1.67%(1/6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的供体术前评估及准确的受体选择下,60~70岁高龄供体用于肝移植,可取得与非高龄供体相似的近期疗效,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活体供者 肝移植 高龄供体 器官捐献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不同程度SD大鼠氟牙症模型,扫描电镜观察牙釉质的微观结构,明确不同程度氟牙症的牙釉质结构变化,为中、重度氟牙症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30只雄性SD大鼠(6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使用不含氟去离子水喂养,低氟组和高氟组分别用质量浓度为50和100 mg/L的NaF去离子水喂养,建立大鼠氟牙症模型。饲养6周后取大鼠下颌切牙,记录各组大鼠牙齿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及矢状面并进行牙釉质厚度测量。结果对照组所有大鼠下颌切牙釉质均为棕黄色;低氟组多数呈黄白相间的条纹状;高氟组多数呈白垩色。电镜下正常组大鼠下颌切牙釉柱结构清晰饱满,呈编织状交错排列;中度氟牙症釉柱失去正常编织状结构,似笋尖样单向排列;重度氟牙症釉柱变细,大部分尖端折断;矢状面正常釉质外层结构致密,中间层呈网状,与内、外层界限清晰,内层釉柱结构清晰呈纵向和水平向排列;中度氟牙症外层变薄,中间层结构消失,与内、外层界限仍清晰,内层纵向釉柱清晰,水平向釉柱形态消失;重度氟牙症外层缺失,中间层暴露,内层两种釉柱均萎缩。内层釉质厚度在正常组[(180.71±7.01)μm]、中度氟牙症组[(157.10±11.04)μm]及重度氟牙症组[(121.10±12.56)μm]依次变薄。全层氟牙症釉质厚度在正常组[(241.54±7.76)μm]、中度氟牙症组[(207.42±14.36)μm]及重度氟牙症组[(143.79±14.60)μm]亦逐渐变薄。结论SD大鼠下颌切牙随氟牙症程度加重外层釉质变薄,甚至消失;内层釉质结构紊乱,釉质厚度变薄。建议中、重度氟牙症的临床治疗慎用强力漂白及微研磨,可采用无创性渗透树脂治疗。

  • 标签: 大鼠 氟牙症 牙釉质 微观结构
  • 简介:目的:浅析慢性胃炎采取黄连温胆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胃炎病患,按照病患就诊顺序分为各49例的两组,西药治疗纳入对照组,黄连温胆汤治疗纳入研究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研究组95.91%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81.36%更高(P<0.05);研究组腹胀、纳差、反酸及胃脘疼痛评分较另一组更低(P<0.05)。结论:慢性胃炎采取黄连温胆汤治疗,有利于减轻病患反酸、腹胀症状,提升治疗有效率,保证预后效果,实践价值较高。

  • 标签: 慢性胃炎;西药治疗;黄连温胆汤;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脂肪纤维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观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2年3月至2021年3月收集的5例胸腺脂肪纤维腺瘤的临床信息、影像学检查结果、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19~62岁,中位年龄48岁,患者均未见重症肌无力及单纯红细胞发育不全,影像学诊断胸腺瘤或畸胎瘤;大体检查为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的灰黄、灰白色肿物,切面质韧,部分区域可见纤维性薄层包膜,组织学特征为宽带状和实性片状纤维组织穿插在脂肪组织中,纤维组织内见胸腺上皮细胞呈条索状和巢团状分布,细胞呈多角形或卵圆形,胞质中等,略嗜酸性或透亮;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上皮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19、Cathepsin V、p63;5例平均随访4.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胸腺脂肪纤维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良性肿瘤,男女性均可发生,应正确认识该肿瘤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交感性眼炎(SO)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SO患者28例3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9例25只眼,女性9例11只眼;年龄(51.61±12.02)岁。诱发眼8只,交感眼28只。外伤或手术后发病时间(46.10± 107.98)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3只眼;自身荧光(AF)检查8只眼。病程早期、晚期分别定义为发病时间≤2、>2个月。回顾分析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结果诱发眼8只眼中,大片状视网膜下纤维化伴多灶性视网膜萎缩及色素增生5只眼(62.50%,5/8);"晚霞状"眼底3只眼(37.50%,3/8 )。交感眼28只眼中,病程早期表现为多灶性视网膜浅脱离伴视盘水肿9只眼(32.14%,9/28);病程晚期表现为视盘周围(盘周)及周边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11只眼(39.29%,11/28),"晚霞状"眼底11只眼(39.29%,11/28)。Dalen-Fuchs结节10只眼(35.71%,10/28)。OCT检查,病程早期可见视网膜脱离和不规则脉络膜隆起;病程晚期可见盘周及黄斑大片隆起的视网膜下强反射物质及视网膜层间囊腔。FFA检查,早期"针尖样"强荧光,晚期伴"多湖状"荧光素积存及渗漏;病程早期盘周"地图状"弱荧光,周边视网膜各象限存在点状强荧光病灶,病程晚期荧光增强。ICGA检查,中晚期FFA强荧光病灶为弱荧光。AF检查,边界欠清晰的点片状强弱AF病灶。表现为"晚霞状"眼底的8只眼,其视力轻度下降,为0.5~1.0;盘周黄白色病灶的9只眼,其视力显著下降,为无光感~0.1。结论SO病程早期可表现为与Vogt-Koyanagi-Harad综合征急性期相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病程晚期表现为盘周、黄斑及周边视网膜下持续存在的黄白色病灶。存在盘周黄白色病灶患眼视力显著下降;"晚霞状"眼底患眼视力轻度下降。

  • 标签: 眼炎,交感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急救医疗小组(MET)的实施情况,了解呼叫MET的时间、科室、疾病、原因等特点,为改进MET的救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经MET治疗的呼叫记录。记录呼叫MET的季度、时间,MET救治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科室、入院诊断、呼叫原因,以及MET到达后的现场操作和结局等信息。结果2015至2018年4年间共呼叫MET 846次,第一、第三季度呼叫比例相对较高,分别占28.0%(237/846)和26.5%(224/846);呼叫时间主要集中在日间08:00 —19:59,占72.2%(611/846)。在MET救治的患者中,男性占64.3%(544/846),多于女性的35.7%(302/846);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且随年龄增长MET救治比例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80~89岁人群,占51.5%(436/846)。呼叫MET的科室主要为内科〔80.5%(681/846)〕、外科〔18.8%(159/846)〕和妇产科〔0.7%(6/846)〕;入院诊断前3位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31.6%(267/846)〕、神经系统疾病〔20.8%(176/846)〕和循环系统疾病〔9.9%(84/846)〕。呼叫MET原因分析显示,在生命体征异常记录中,以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异常比例最高〔27.8%(235/846)〕。经MET抢救后,7.3%(62/846)的患者当场死亡,48.7%(412/846)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进一步治疗,另有41.9%(354/846)的患者留在本科继续观察。结论2015至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MET启动情况在各年间相对稳定,多集中在第一、第三季度日间08:00 —19:59;MET救治患者多为80~89岁男性,以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为主,SpO2异常出现最多。在之后MET的实施中可根据以上特点在管理上加以侧重。

  • 标签: 急救医疗小组 早期预警 呼叫 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