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查找引起本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转氨酶升高的药物,分析其不良反应特点,提出药学干预对策,从而降低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临床药师对本院妇科2018年9月至12月期间肿瘤手术后转氨酶升高的24例患者进行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关联性以及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并给临床医师提出预防和治疗的建议。结果24例患者年龄为(49.90±7.76)岁,体质量为(56.20±7.11)kg。除1例患者考虑由化疗药物引起,其余23例转氨酶升高考虑由那屈肝素钙所致。采取调整那屈肝素钙剂量、调整监测肝功能时间、转氨酶升高后及时给予护肝治疗等措施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由36.5%(23/63)降至16.9%(1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0,P=0.010)。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分析那屈肝素钙引起转氨酶升高不良反应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药学干预对策,降低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那屈肝素钙 药物不良反应 转氨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代文献研究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1990年1月-2019年10月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中文文献,梳理并统计选穴、穴位归经及其所属特定穴等数据,采用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2及SPSS model 18.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2篇,涉及针灸处方33个,穴位77个,穴位总频次达398次。其中单穴应用频次最高为合谷(23次),其次为外关(22次);选穴多属手阳明大肠经(87次)、足少阳胆经(68次);特定穴应用总频次达386次,其中频次最高为交会穴(123次);合谷与外关为核心腧穴且二者关联性最强。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首选合谷,上肢多选手阳明大肠经穴,下肢多选足少阳胆经穴,且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选穴。

  • 标签: 针灸处方 卒中后肌张力增高 数据挖掘 选穴规律 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早期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及其与体重指数(BMI)的交互作用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收集温州市2014—2016年妊娠早期首次产检的单胎足月分娩的母婴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暴露(ALT>40 U/L)和非暴露(ALT≤40U/L)组进行1∶4匹配。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妊娠早期ALT水平对异常出生体重的影响,以及联合妊娠早期BMI的交互作用。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T>40 U/L的孕妇分娩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LGA)的风险是ALT≤40 U/L孕妇的1.584(95%CI 1.323~1.896)和1.292(95%CI 1.142~1.461)倍。妊娠早期ALT与BMI对巨大儿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2.032,95%CI 0.307~3.757;归因比(API)=0.448,95%CI 0.221~0.684;交互作用指数(S)=2.348,95%CI 1.274~4.324]。但未发现ALT与BMI对LGA的发生风险存在交互作用,也未发现妊娠早期ALT与低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关联。结论妊娠早期ALT>40 U/L会增加高出生体重的风险,且对妊娠早期超重或肥胖孕妇的影响更明显。建议对妊娠早期肥胖孕妇加强ALT监测。

  • 标签: 丙氨酸转氨酶 异常出生体重 体重指数 交互作用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原发性EB病毒感染伴随转氨酶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的399例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信息。对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是否升高与患儿年龄、性别、热程及血浆EB病毒-DNA病毒载量的可能相关性进行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计算转氨酶异常患儿各时间段累计恢复正常率。结果399例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中男219例、女180例,年龄(4.2±2.7)岁。51.9%(207例)发生转氨酶异常;轻(40~160 U/L)、中(>160~400 U/L)和重度升高(>400 U/L)ALT分别有74.5%(149/200)、21.0%(42/200)和4.5%(9/200),AST分别为83.8%(155/185)、11.9%(22/185)和4.3%(8/185)。年龄与发生转氨酶升高相关(OR=1.13、1.10,均P<0.05)。113例ALT异常和104例AST异常病例有复查转氨酶,共复查167次;ALT完全恢复正常(24±13)d,AST为(25±18)d。<1、1~<4 、4~<8和≥8周 ALT累计恢复正常率为2.7%(3/113)、54.0%(61/113) 、79.6%(90/113)和81.4%(92/113),AST为1.9%(2/104)、48.1%(50/104)、71.2%(74/104)和74.0%(77/104)。结论年龄是儿童原发性EB病毒感染伴随转氨酶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升高的转氨酶经3周后约半数恢复正常,8周后大部分恢复正常。

  • 标签: 儿童 丙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EB病毒 原发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3岁以下患儿病原体感染后与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临床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131例因各种病原体感染的患儿,且外周血涂片显微镜下阅片异型淋巴细胞计数>5%的患儿。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风疹病毒IgM抗体、巨细胞病毒IgM抗体、弓形虫IgM抗体、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肺炎支原体抗体IgM;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肺炎衣原体抗体IgM;同时用血球仪进行血常规检测,用生化仪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异淋阳性组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单核细胞百分比(M)、C反应蛋白(CRP)分别为(6.9±0.8)×109/L、(61.6±1.9)%、(11.8±0.51)%、(5.6±1.9)mg/L,均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为(24.3±1.8)%,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显微镜确认131例患儿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10%)的感染患儿中支气管肺炎(混合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症的占比分别为22.9%、18.3%、12.2%。结论异型淋巴细胞阳性患儿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高为主,且处于疾病急性期;当异型淋巴细胞计数>10%,多见于支气管肺炎混合病原体感染,其次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及EB病毒感染。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的显微镜检查,能为临床提供有利的诊断价值,在临床的鉴别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异型淋巴细胞 病毒感染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分析重症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腹内压(IAP)增高的影响因素,为患者在此过程中的IAP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行肠内营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80例,以膀胱测压法对其入院1 w之内的IAP进行监测,并对与IAP增高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监测IAP 1 680次),发生IAP增高的共有21例(294次);此类患者IAP增高的危险因素是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8分、给予机械通气(P<0.05),腹胀和IAP表现为正相关(P<0.001)。结论一旦重症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肠内营养过程当中出现了GCS评分≤8分、机械通气、显著腹胀,则应将IAP监测即刻停止,这些影响因素不但为护理监测指标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且在患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的确保方面也极具指导价值。

  • 标签: 重症监护 脑卒中 肠道营养 腹内压
  • 简介:摘要孤立性血小板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类临床症状不典型的CML,易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混淆。本文报道2例以孤立性血小板增高为表现的CML,通过巨核细胞形态、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测等手段加以甄别。临床应重视这类变异型CML的存在,以免误诊误治。

  • 标签: 白血病 血小板增多,孤立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丙转氨酶(ALT)轨迹与新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相关性,为MAFL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南体检人群队列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3 553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17-2019年健康体检的ALT水平,采用R LCTMtools程序确定3个不同的ALT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随访各组人群2020年健康体检时MAFLD的发病情况,用乘积极限法计算各组累积发病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ALT轨迹与新发MAFLD的相关性。结果MAFLD的发病率随着ALT轨迹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分别为6.93%、15.42%、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性别、腰围、血压、BMI、血糖、血脂等多种混杂因素后,ALT中稳定组、高稳定组MAFLD发病风险仍为ALT低稳定组的1.422倍(95%CI:1.115~1.813)与1.483倍(95%CI:1.040~2.114)(P<0.05)。结论发生MAFLD的风险随着长期正常范围内ALT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应对长期持续正常高值的MAFLD及时干预,延缓MAFLD疾病的进展,以实现早期预防MAFLD的目的。

  • 标签: 谷丙转氨酶轨迹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队列研究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在评价儿童颅内压(ICP)增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存在颅内缺血缺氧性改变疾病的患儿82例,入院6 h内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间接评价是否出现ICP增高;入院后6、24、48、72 h及1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分析其诊断ICP增高的价值。结果82例患儿入院后采用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显示存在ICP增高增高组)46例、ICP正常(正常组)36例。入院后6、24、48、72 h及1周增高组患儿视神经鞘直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增高组患儿ICP值与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呈正相关(r=0.674,P<0.05)。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诊断ICP增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04(95%CI:0.819~0.958),诊断ICP增高的视神经鞘直径临界值为5.58 mm,诊断敏感度为86.96%,特异度为88.89%,准确度为87.80%。结论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可作为动态监测评估儿童ICP增高的无创检查手段,有助于早期识别中重度ICP增高

  • 标签: 超声检查 视神经鞘直径 儿童 颅内压增高
  • 简介:摘要颅内压监测在神经重症的治疗中十分重要,目前主要有无创和有创两种方法,各具优点,有创监测颅内压虽为颅内压监测的金标准,但缺点明显,无法广泛应用。视神经鞘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颅内压增高时视神经鞘直径(ONSD)会出现增粗,故超声监测ONSD判断颅内压升高是一种无创、简便、易行且可以床旁重复操作的方法。本文就国内外超声监测ONSD判断颅高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颅内压 颅内高压 超声 视神经鞘直径
  • 简介:摘要汞具有高毒性,可通过皮肤接触吸收。2020年12月5日至2021年2月16日,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病实验室先后接到兰州市某美容院送来的尿汞检测样本30份,检测结果显示28份超标(正常值4 μg/g Cr),并收治其中15例患者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行驱汞治疗,同时给予硫普罗宁保肝,预后良好。

  • 标签: 汞中毒 含汞化妆品 尿汞 汞超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联合综合康复在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行药物联合以物理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肌张力、运动评分。结果观察组上下肢肌张力总有效率为93.75%(45/48),对照组为70.83%(34/4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649,P=0.003)。观察组上、下肢痉挛改善优良率分别为89.58%(43/48)、93.75%(45/4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4.892、12.379,均P<0.05)。观察组上、下肢肌张力评分分别为(1.1±0.4)分、(0.8±0.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6±0.3)分、(0.5±0.1)分(t=6.928、6.573,均P<0.001)。观察组运动评分为(68.54±26.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68±19.33)分(t=4.442,P<0.001)。结论药物联合综合康复在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卒中 肌张力失调 张力障碍 痉挛 药物疗法 物理疗法 康复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乳酸(Lac)持续增高时间在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84例。根据患者最终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初始血乳酸(Lac),6、12、18、24 h Lac,Lac>2 mmol/L持续时间(TLac>2)。利用ROC曲线分析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初始Lac、6、12、18、24 h Lac、TLac>2在评估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同时将这些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COX回归分析,评估血乳酸持续增高时间在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及初始L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治疗后6、12、18、24 h Lac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TLac>2明显长于存活组(P<0.05)。将各参数随着乳酸持续增高时间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初始Lac、6、12、18、24 h Lac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而TLac>2与患者生存率、死亡风险明显相关,TLac>2越长,生存率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同时利用ROC曲线进行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及初始Lac的AUC显示,这些指标不能有效评价患者预后(P>0.05)。TLac>2曲线下面积最大,评价预后效能最佳,24 h Lac次之,18、12、6 h Lac依次递减。此外TLac>2、24、18、12、6 h Lac用于脓毒血症死亡风险评估的灵敏度分别为90.9%、81.8%、81.8%、81.8%、88.6%;特异度分别为71.4%、52.5%、52.5%、47.7%、25.5%。结论一过性的乳酸增高不能评价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但乳酸>2 mmol/L持续增高时间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有着显著影响。乳酸持续增高的时间(TLac>2)越长,患者生存率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利用乳酸持续增高时间来评价患者死亡风险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其他参数,其评价预后效能最佳。

  • 标签: 脓毒症 预后 乳酸 时间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明显组织学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35例血清ALT水平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ULN)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肝脏病理结果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明显肝脏炎症(G≥2)或纤维化(S≥2)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52/135,38.5%)患者的肝组织G≥2或S≥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BV家族史、ALT 1~<2×ULN、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ULN、血小板计数(PLT)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是低水平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G≥2或S≥2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2,95%CI 1.007~1.100)、HBV家族史(OR=5.448,95%CI 2.191~13.548)和AST(OR=1.042,95%CI 1.005~1.081)是低水平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G≥2或S≥2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对于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HBV家族史和AST水平可作为判断肝脏病理组织严重程度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依据。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脏病理 丙氨酸转氨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