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复杂胆道端端重建术中放置内支架管在预防胆道吻合口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12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在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6例肝移植受者复杂胆道重建过程放置胆道内支架管,观察术后病情转归、胆红素和胆道酶学恢复、术后胆道内支架管处理及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6例受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出院前胆红素及胆道酶学均恢复正常。术后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等指标峰值分别为(83.8±56.4)μmol/L、(151.5±76.3)U/L、(301.7±177.0)U/L、(98.4±80.9)μmol/L,出现拐点时间分别为术后(2.3±1.0)d、(3.0±1.1)d、(3.8±1.2)d、(1.8±0.8)d,指标恢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术后(7.7±5.1)d、(5.0±4.9)d、(23.5±7.6)d、(3.8±2.4)d。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3例受者术后通过十二指肠镜拔除胆道内支架管,3例术后胆道内支架管自行脱落。除1例受者术后1年出现无症状的吻合口狭窄外,其余受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胆道并发症。结论在肝移植复杂胆道重建过程放置胆道内支架管,可以有效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改善受者生活质量,有效避免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受者安全。
简介:摘要本视频介绍了鼻肠管建立的意义、鼻肠管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前准备(评估告知、用物准备、环境准备、护士准备、患者准备)、鼻肠管置管前准备、鼻肠管置管方法与技巧、鼻肠管置管及喂养维护等内容,以期给临床工作者带来新的护理理念和技术,帮助医护工作者在肠内营养中提供更专业精准的护理,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最佳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国内外标准和指南评估低能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室的屏蔽需求,测量屏蔽材料的透射系数、关注位置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以及防护装置的应用效果,为此类设备屏蔽方案的设计和防护装置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依据我国GBZ 121标准、英国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IPEM)75号报告和美国国家辐射防护与测量委员会(NCRP)151号报告计算INTRABEAM术中放射治疗室所需的屏蔽厚度。实际测量固体水板、屏蔽贴片和防辐射围裙对于此设备产生低能X射线的透射系数,对模拟治疗条件下关注位置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测量并评估辐射防护屏的应用效果。结果依据不同标准和指南计算得到治疗室全部关注点处所需铅屏蔽厚度均<0.6 mm,差异为亚毫米水平。此设备产生的低能X射线在屏蔽物质中衰减明显,0.05 mm铅当量屏蔽贴片和0.25 mm铅当量防辐射围裙的透射系数为0.068和0.003 8。使用球形施用器在空气中进行照射时,距离射线源1和2 m处测得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0.7和2.6 mSv/h。将施用器置于小水箱中后,相应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3.8和0.9 μSv/h,防护屏的使用可以使2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本底水平。结论低能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设施的屏蔽需求较低,设备产生的射线有效能量低,但在邻近未屏蔽辐射源位置的剂量率较高,应优化设计治疗室屏蔽方案并合理使用防护装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放置内引流管与放置T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东莞康华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10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53例,年龄(50.3±17.2)岁,年龄范围15~90岁。103例患者分为T管组(n=60),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支架组(n=43),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放置自动脱落支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支架组的手术时间(107.2±26.1)min、术中出血量10(5,10)ml、术后住院时间(6.5±3.5)d,优于T管组(143.5±52.7)min、10(10,20)ml、(8.8±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放置内引流管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式,可以明显缩短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低能X线术中放疗(IORT)中的应用,分析其在IORT中的潜在风险,初步探讨FMEA优化IORT管理、减少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行性。方法由IORT团队(1名放疗科医生、1名放疗科物理师、2名外科医生、2名护士)成立FMEA工作小组,应用FMEA方法开展系统风险评估。确立流程模块,对每项模块分析潜在失效模式和原因,对失效模式进行严重程度(SR)、发生频度(OR)和失效检验难度(DR)的评分,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SR×OR×DR)。前瞻性地分析并理解放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的错误及潜在临床影响,对每项失效模式均进行原因分析和现行措施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结果IORT流程分为8个模块,14项失效模式。OR值最高为靶区确认不满意(7分),SR值最高为设备故障无法出束(10分),DR值最高为剂量计算后按键输入错误(7分),RPN值最高为靶区确认不满意(210分)和危及器官未有效保护(180分)。按照优先级对薄弱环节进行修正,优化工作流程和制定出更有效地管理方法。结论FMEA是一种有效的IORT管理方法,有助于减少潜在风险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中不同的治疗直线加速器存在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Varian Vital_Beam加速器和Elekta Versa_HD加速器接受IMRT的宫颈癌患者320例,年龄32~75岁。每例患者在放疗计划设计完成后,按照治疗计划的移床参数进行X线模拟定位机复位验证,治疗实施时,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进行体位验证,共960次CBCT摆位误差数据。记录并观察CBCT校准后的体位误差数据并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Varian Vital_Beam和Elekta Versa_HD直线加速器在头脚SI、左右LR、前后AP平移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0±0.32)cm、(0.00±0.25)cm、(0.04±0.24)cm和(0.08±0.40)cm、(0.02±0.33)cm、(0.04±0.25)cm,头脚SI与前后AP两个方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右LR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rian Vital_Beam和Elekta Versa_HD直线加速器在冠状RTN、矢状Pitch、横断Roll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2±1.00)°、(0.81±1.33)°、(-0.32±0.64)°和(0.24±0.73)°、(0.28±1.64)°、(-0.01±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的系统误差:Varian Vital_Beam各方向为头脚SI 0.29 cm、左右LR 0.22 cm、前后AP 0.22 cm、冠状RTN 0.81°、矢状Pitch 1.46°、横断Roll 0.63°;Elekta Versa_HD各方向为头脚SI 0.37 cm、左右LR 0.30 cm、前后AP 0.23 cm、冠状RTN 0.69°、矢状Pitch 1.44°、横断Roll 0.72°。总的随机误差:Varian Vital_Beam各方向为头脚SI 0.23 cm、左右LR 0.18 cm、前后AP 0.14 cm、冠状RTN 0.98°、矢状Pitch 0.87°、横断Roll 0.55°;Elekta Versa_HD各方向为头脚SI 0.28 cm、左右LR 0.23 cm、前后AP 0.15 cm、冠状RTN 0.54°、矢状Pitch 1.02°、横断Roll 0.56°。结论不同放疗设备存在的系统误差有所差异,在头脚SI、左右LR、前后AP、横断Roll方向的分析中,Varian Vital_Beam的系统误差小于Elekta Versa_HD的系统误差;而冠状RTN、矢状Pitch旋转方向的系统误差大于Elekta Versa_HD的系统误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术中放疗(IORT)联合常规治疗(手术联合放化疗)与单纯常规治疗对胰腺癌疗效与安全性等预后的影响。方法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维普、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等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共813例患者,根据合并结果显示,与单纯常规治疗相比,IORT联合常规治疗可提高胰腺癌的总体生存率(HR=0.66,95%CI为0.54~0.81,Z=4.03,P<0.001),且不会增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OR=1.00,95%CI为0.69~1.46,Z=0.01,P=0.99),但不能使局部控制率获益(HR=0.56,95%CI为0.31~1.01,Z=1.93,P=0.05)。结论IORT联合常规治疗组胰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组,两组的不良反应无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补片放置层次(肌后修补术与腹腔内修补术)治疗外科手术切口疝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切口疝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腹腔内修补术35例(腹腔组),肌后修补术37例(肌后组),观察2组手术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肠管损伤、肠梗阻、肠瘘、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术后第1天、第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随访1年的复发情况。结果腹腔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肌后组短,而腹腔组术中出血量低于肌后组,但腹腔组住院总费用高于肌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组肠管损伤、肠梗阻、切口感染及切口脂肪液化等发生率低于肌后组,腹腔组见1例(2.86%)肠瘘并发症,肌后组未有肠瘘并发症出现,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腹腔组复发0例,肌后组在术后7个月时有2例(5.71%)复发,2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不同补片放置层次方法治疗切口疝均有效,但腹腔内修补术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82例行保乳术联合靶向术中放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45.1%)患者发生并发症,无3~4级晚期放射性毒性反应。单因素分析发现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适配器≤3 cm、术中放疗时间>20 min、化疗是导致总体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P=0.039)、适配器≤3 cm(P=0.002)是总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P=0.032)、年龄≤50岁(P=0.005)分别是皮肤水肿和色素沉着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认为对于具有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加严密的手术操作、必要的药物预防可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不适,提高靶向术中放疗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蒙特卡罗方法优化设计专用于乳腺癌术中放疗的鼓形施照器。方法设计过程:首先,依据贴近胸壁的乳腺癌术中放疗瘤床形状特征,确定施照器形状;其次,通过模拟计算电子束经过一系列不同厚度散射箔后的散射角和剂量率,确定散射箔厚度;最后,根据调制器位置几何结构特征,最后,建立调节层模型,参考调节层与施照器表面剂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调制器的内表面特征。使用EGSnrc/BEAMnrc和EGS4/DOSXYZ程序完成Mobetron加速器、调节层、施照器建模和剂量学分析。结果施照器有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限光筒,直径3cm、筒壁厚0.5cm,材料为0.2cm厚水等效材料加0.3cm厚不锈钢;散射箔直径2.2cm、厚度0.13cm,材料为金属钨。施照器下部分是封闭的鼓形,直径4cm、厚度0.2cm,材料为水等效材料;调制器为山丘形,最厚处0.14cm,材料为不锈钢。当电子束能量12MeV时施照器外面的剂量分布呈鼓形,剂量率为90.44 cGy/min,治疗深度为1cm。结论设计的施照器符合设计要求,并能产生鼓形剂量分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Nuss手术中采用斜行放置钢板矫治大龄儿童漏斗胸的可行性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普外一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住的23例大龄漏斗胸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10~17岁,平均13岁。在NUSS手术中均采用斜行放置钢板,其中合并扁平胸的4例,增加一横行放置钢板,术后门诊长期随访。结果23例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60±15)min,术中失血量为(6±3)ml。术中出现肋间肌撕裂1例,重新选择钢板出入点。术后住院时间为(6±1)d,无钢板移位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效果良好。本组患儿术后均采用门诊复查随访,随访时间为10~28个月。术后双侧肋缘增高2例,给予支具下压恢复;另1例钢板一侧下压赫氏沟力量过大,引起赫氏沟轻度内陷,目前随访观察中。手术随访效果评估,优良22例(96%),中1例(4%)。结论大龄漏斗胸患儿采用钢板斜行放置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适用脑转移瘤术中放疗的施照器并评估其剂量学特征。方法施照器设计首先通过模拟计算电子束经过一系列不同厚度散射箔后的散射角和剂量率,确定散射箔厚度;其次,建立散射箔位于不同高度的位置评估模型,通过计算模型表面平均能量方差,确定散射箔位置;最后,建立调节层几何结构特征与施照器表面剂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调制器的内表面特征。使用蒙特卡罗(MC)EGSnrc/BEAMnrc和EGS4/DOSXYZ程序完成Mobetron加速器、位置评估模型、调节层、施照器建模和剂量学分析。结果半球囊状施照器的限光筒直径为2.5 cm、筒壁厚0.5 cm,材料为0.2 cm厚水等效材料加0.3 cm厚不锈钢;散射箔厚度0.14 cm,材料为金属钨,位置高度为0.5 cm;调制器为月牙形,材料为水等效材料。该施照器能够使Mobetron 12 MeV的电子束产生半球面剂量分布,剂量率为160 cGy/min,治疗深度为0.85 cm。结论采用MC模拟设计的适用于高能电子束的半球囊状施照器,能产生半球面剂量分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接受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近期随访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不良反应及乳房美容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101例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为94.9%,3年累积复发率为5.1%。单因素分析显示,月经状态和术后全乳放疗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有关(均P<0.05),T分期和施源器直径与乳房美容效果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施源器直径(OR=3.701,P=0.026)和术后全乳放疗(OR=5.962,P=0.005)是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施源器直径(OR=2.522,P=0.037)是乳房美容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治疗低危的早期乳腺癌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