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栀子提取物GJ-4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为其开发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的新药提供安全依据。方法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将30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和栀子提取物5.0 g/kg组,每组10只。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和栀子提取物5.0 g/kg组小鼠分别灌胃2.5、5.0 g/kg栀子提取物GJ-4混悬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Na)。连续灌胃7 d。记录小鼠死亡率、体重和一般状况。计算小鼠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中ALT、ALP、BUN、SCr水平。长期毒性实验中,将75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栀子提取物100、250、500、1 000 mg/kg组,每组15只。栀子提取物100、250、500、1 000 mg/kg组分别灌胃100、250、500、1 000 mg/kg栀子提取物GJ-4混悬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0.5% CMC-Na,1次/d,连续给药30 d。记录小鼠的死亡率、体重、精神状态。计算小鼠的脏器指数,检测血清中ALT、ALP、BUN水平。结果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小鼠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良好,观察7 d内小鼠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小鼠血清BUN[(10.17±0.82)mmol/L比(11.25±0.47)mmol/L]水平降低(P<0.05),栀子提取物5.0 g/kg组小鼠ALP[(116.0±10.75)U/L比(148.0±25.73)U/L]水平降低(P<0.05)。长期毒性实验中,各给药小鼠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良好,均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比较,栀子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肾脏指数、脾脏指数及血清ALT、ALP、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栀子提取物250 mg/kg组肝脏指数[(4.90±0.56)比(4.38±0.49)]升高(P<0.01),胸腺指数[(0.09±0.02)比(0.14±0.04)]降低(P<0.05)。结论栀子提取物GJ-4在小鼠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中未表现出明显毒性,安全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农药慢性暴露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富集的信号通路,探索其潜在致病机制和关键基因。方法于2021年7月,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与农药毒效应相关的高通量基因表达谱数据,样本来源为长期接触农药的美洲男性农场工人和其他行业工人,获取DEGs;利用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所选择的DEGs进行GO、KEGG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Cytoscape等工具对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及可视化分析;借助MCODE及Cytohubba等分析得到基因功能模块,从而筛选出核心基因。结果共筛选出GSE30335数据集的DEGs 189个,其中上调基因101个,下调基因88个。GO、KEGG及GSEA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神经元投射发育调控、运动调节、核糖体蛋白合成等生物学功能及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通路上。综合筛选发现,KLF1为农药暴露的核心基因,其差异表达倍数为0.456(t=-3.82,P=0.021)。结论长期农药暴露可造成接触人群多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通过下调KLF1并经由其介导的一系列生物学途径参与神经系统的病理学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5年天津市滨海新区甲状腺癌流行趋势及特征。方法利用天津市滨海新区肿瘤监测数据,计算1990—2015年滨海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累积率(0~74岁)以及截缩率(35~64岁);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26年间甲状腺癌发病趋势;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情况。结果天津市滨海新区1990—2015年甲状腺癌新发病例共3 178例,粗发病率为12.36/10万,标化发病率为9.97/10万,男、女标化发病率比例为1∶3.09。26年间滨海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及标化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2010—2013年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最为迅速[年度变化百分比(APC)=53.62%,P<0.05];滨海新区3个不同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南高北低(χ2=115.270,P<0.001),且甲状腺癌发病增长速度南快北慢(南部地区APC=18.95%,中部地区APC=13.30%,北部地区APC=9.61%)。结论1990—2015年滨海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迅速,且滨海新区南部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较北部地区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90α、HSP90β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SP90α、HSP90β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1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90α和HSP90β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SP90α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4%(87/117)、12.0%(14/11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83,P<0.001);HSP90β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72/117)、10.3%(12/11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86,P<0.001)。HSP90α的表达与肿瘤位置(χ2=8.67,P=0.003)、血管侵犯(χ2=8.68,P=0.003)、淋巴结转移(χ2=8.52,P=0.004)、T分期(χ2=21.07,P<0.001)、N分期(χ2=11.94,P=0.003)、M分期(χ2=5.37,P=0.020)、病理分期(χ2=25.64,P<0.001)具有相关性;HSP90β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4.03,P=0.045)、T分期(χ2=11.09,P=0.007)、N分期(χ2=6.56,P=0.038)、M分期(χ2=12.43,P<0.001)、病理分期(χ2=17.34,P=0.001)具有相关性。两种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P<0.001)。结论HSP90α、HSP90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并均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有关;二者表达呈正相关,可能共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简称A型夹层)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出院后90 d内死亡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因急性A型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应用CRRT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3例,女性43例,年龄(52.9±11.2)岁(范围:25~70岁)。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疾病相关信息、围手术期资料、CRRT期间检验指标、并发症及患者出院后90 d内生存信息。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患者出院后90 d内死亡的预后因素。结果57例患者出院后90 d内死亡(45.2%,57/1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包括患者年龄≥65岁、CRRT后12 h高乳酸值、肺部感染、肝功能障碍、存在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射血分数<45%(P值均<0.05)。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5岁(HR=2.14,95%CI:1.09~4.21,P=0.03)、CRRT后12 h高乳酸值(HR=1.13,95%CI:1.06~1.20,P=0.01)、术后射血分数<45%(HR=2.21,95%CI:1.09~4.51,P=0.03)是患者出院后90 d死亡的预后因素。结论急性A型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行CRRT的患者,出院后90 d内死亡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65岁、CRRT后12 h高乳酸值、术后射血分数<45%,识别预后因素对提高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可能有益。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患者接受90Y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后48 h内所排泄尿液中90Y的放射性活度,为术后患者排泄物的管理提供建议。方法收集3名患者在术后0~24 h和24~48 h两个时间段内排泄的尿液,并对尿液中的90Y放射性活度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3名患者术后0~24 h和24~48 h尿液中的90Y放射性活度排泄量分别为(1 266±258)kBq/GBq和(140±106)kBq/GBq,90Y放射性活度浓度分别为(640±113)kBq/L和(53±12)kBq/L。结论90Y树脂微球治疗术后肝癌患者0~24 h排泄尿液中的90Y放射性活度比24~48 h高。术后患者可通过增加排泄尿量的方式来加速排出体内游离的90Y;患者住院期间的排泄物应按照HJ 1188-2020《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的要求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基础研究表明,可溶性CD73(sCD73)可抑制炎症反应,限制持续免疫细胞激活引起的过度组织损伤。芬兰一项前瞻性观察性急性肾损伤(FINNAKI)研究表明,sCD73与脓毒症90 d病死率无关。本研究通过对FINNAKI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sCD73水平与脓毒症患者90 d病死率的关系在脓毒性休克与非脓毒性休克中是否一致。方法FINNAKI研究是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在芬兰17个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该研究患者的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诊断参照脓毒症1.0(Sepsis-1)诊断标准,收集该研究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并发症及90 d病死率等资料。为了评估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在脓毒性休克和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区别(即交互作用),采用似然比检验,将乘积项(sCD73×脓毒性休克或非脓毒性休克)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交互检验;采用脓毒症3.0(Sepsis-3)诊断标准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脓毒性休克和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588例连续入院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死亡164例,90 d病死率为27.89%。基于Sepsis-1诊断标准,非脓毒性休克患者15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429例。与非脓毒性休克患者比较,脓毒性休克患者血乳酸(Lac)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1 d液体平衡及机械通气、12 h急性肾损伤(AKI)、肾脏替代治疗(RRT)、术后入ICU比例均明显升高,急诊入ICU比例明显降低。基于Sepsis-3诊断标准,非脓毒性休克患者38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05例;两组间临床资料分析结果与基于Sepsis-1的分析结果类似。基于Sepsis-1,非脓毒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90%(38/159)比29.37%(126/429),P>0.05〕;但基于Sepsis-3,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脓毒性休克患者〔37.56%(77/205)比22.72%(87/38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交互检验显示,无论使用Sepsis-1还是Sepsis-3,在非脓毒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调整了所有混杂因素后(除外合并症数量),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显著不同,即存在交互作用,Sepsis-1和Sepsis-3的交互检验P值分别为0.046、0.027。在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呈正向关联〔Sepsis-1:优势比(OR)=1.46,95%可信区间(95%CI)为0.99~2.13,P=0.053;Sepsis-3:OR=1.34,95%CI为1.02~1.74,P=0.034〕。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有负向关联趋势(Sepsis-1:OR=0.91,95%CI为0.69~1.20,P=0.494;Sepsis-3:OR=0.80,95%CI为0.55~1.17,P=0.249)。GAM模型验证结果与Logistic回归方程交互检验结果一致。结论在非脓毒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显著不同,即存在交互作用。在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呈正向关联;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有负向关联趋势。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是挽救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集中在ICU治疗,消耗大量ICU医疗资源,经济负担重。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中心,是更好地满足大众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亦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长程规范化撤机和康复管理的必由之路。
简介:摘要高钾血症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升高,且反复发作、发生间隔逐渐缩短。高钾血症反复发作,会增加CKD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因此,需要长期规范化管理。高钾血症长期管理措施包括低钾饮食、避免使用诱发高钾血症药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适当使用相关药物促进肾脏或肠道排钾。近年来,新型口服降钾药在我国获批上市,给肾内科医师治疗CKD高钾血症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旨在对CKD高钾血症长期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提高临床高钾血症综合长期管理水平提供一定借鉴。
简介:摘要肝脏恶性肿瘤是中国最常见的癌症死亡病因之一。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90Y-SIRT)作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局部微创治疗手段,其疗效及安全性已被近20年来的临床应用所证实,并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等国际指南推荐用于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局部治疗。鉴于90Y-SIRT操作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协作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核医学专家委员会联合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组织了来自肿瘤外科、介入科、核医学科等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商讨形成90Y-SIRT的临床诊治、管理共识,具体涉及定义、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流程、术后随访、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辐射安全管理等内容。特此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以助各单位建立90Y-SIRT的规范化管理与治疗制度。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失调进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一直以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性脓毒症,但实际上30%~60%的脓毒症患者血培养阴性,其中不乏病毒感染所致。及早确立病毒性脓毒症的诊断不仅有助于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同时可以及时应用针对性抗病毒药物。现围绕病毒性脓毒症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针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及入院24 h内的动态MAR、血常规、炎症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指标。根据有无脓毒性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再参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标准,根据有无显性DIC将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休克DIC组和休克非DIC组。比较各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无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MAR与炎症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53例脓毒症患者,其中脓毒性休克患者61例(包括有显性DIC者17例和无显性DIC者44例)。与非休克组患者比较,休克组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SOFA评分均明显升高〔PCT(mg/L):6.90(2.50,23.50)比0.87(0.26,5.75),CRP(mg/L):156.48(67.11,230.84)比90.39(46.43,182.76),SOFA评分(分):11.00(8.00,14.00)比5.00(3.00,8.00),均P<0.05〕,同时血小板计数(PLT)及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A)、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MAR(ADP-MAR、A-MAR、COL-MAR、AA-MAR)均明显降低〔PLT(×109/L):101.00(49.00,163.50)比175.50(108.25,254.50),ADP-MAR:28.50%(22.00%,38.05%)比45.90%(33.98%,60.28%),A-MAR:38.90%(30.00%,55.40%)比65.15%(54.38%,72.53%),COL-MAR:27.90%(20.85%,36.55%)比42.95%(33.73%,54.08%),AA-MAR:24.70%(16.40%,34.20%)比46.55%(28.33%,59.20%),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与休克非DIC组比较,休克DIC组患者SOFA评分明显升高(分:13.29±5.23比10.39±3.58,P<0.05),PLT和COL-MAR明显降低〔PLT(×109/L):36.00(22.00,67.50)比115.50(84.25,203.75),COL-MAR:21.50%(17.85%,32.60%)比30.95%(22.98%,38.53%),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MAR对脓毒性休克的预测价值较高,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95%可信区间(95%CI)为0.742~0.886,P=0.000〕,最佳截断值为51.35%,敏感度为68.9%,特异度为82.6%,阳性预测值为0.724,阴性预测值为0.800;COL-MAR对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预测价值,其AUC为0.668(95%CI为0.513~0.823,P=0.044),最佳截断值为21.90%,敏感度为52.9%,特异度为79.5%,阳性预测值为0.500,阴性预测值为0.8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中各诱导剂诱导的MAR与炎症指标和SOFA评分呈不同程度负相关,其中A-MAR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最强(r=-0.327,P=0.000)。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对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可作为一种监测指标用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