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连地区7 215例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水平和缺乏情况,为大连地区孕妇预防维生素D缺乏、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1—12月收集大连地区7 215例孕妇基本信息和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孕妇血清25(OH)D的含量,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大连地区7 215例孕妇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22.74(16.02,28.62)ng/ml,其中缺乏组2 445名占33.89%,严重缺乏组482名占6.68%。18~24岁、25~34岁、35~45岁孕妇血25(OH)D的水平分别为20.22(13.61,25.57)、22.75(16.12,28.42)、23.60(16.76,29.92)ng/ml,随着妊娠孕妇年龄增加,孕妇血25(OH)D的水平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0.202,P<0.01;并且,3组孕妇间血25(OH)D缺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5.82,P<0.01),18~24岁孕妇血25(OH)D缺乏率最高占42.40%。结论大连地区孕妇维生素D水平处于不足水平,年轻孕妇缺乏水平尤为明显,应重点针对年轻孕妇进行维生素D缺乏的健康教育。
简介:摘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是临床生化小分子检测的首选方法,常用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检测。其虽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线性范围宽等优势,但因仪器、色谱柱、试剂、校准物、方法学及性能验证等因素的影响,也会造成同一个实验室内部及不同实验室之间的LC-MS/MS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偏差。标准化是确保在不同实验室、不同质谱仪器及不同时间,获得一致性和可比性结果的必要条件。为规范LC-MS/MS检测25(OH)D的方法,该共识基于目前现有的临床质谱相关指导文件和临床实践,针对同位素稀释LC-MS/MS的标准物质和内标物选择、方法验证、色谱质谱参数选择、质量控制、人员要求及参考区间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泸州地区热性惊厥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营养状况及其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为本地区儿童补充维生素D及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热性惊厥住院患儿167例为热性惊厥组,选择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的0~8岁儿童170例为健康对照组。提取患儿血清总钙、血清25(OH)D、血红蛋白水平,按性别、年龄、季节等分析热性惊厥与血清25(OH)D的相关性。结果1.本地区健康对照组25(OH)D水平为(40.6±3.07) μg/L,热性惊厥组25(OH)D水平为(27.18±6.68) 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P=0.03);25(OH)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所有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总钙和血红蛋白均未发现降低。2.热性惊厥发病规律:每年1月份是发病最多的季节(35例,20.96%),2岁是高发年龄(72例,44.91%),男童明显多于女童(1.73∶1.00)。3.本地区热性惊厥患儿冬季、夏季血清25(OH)D水平最低(27.47~30.37 μg/L、春、秋季较高(31.58~35.13) μg/L,冬季[(27.47±1.80) μg/L]与春季[(31.58±1.31) μg/L]、秋季[(35.13±3.93) μg/L]间25(OH)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热性惊厥患儿血清25(OH)D值在夏季与最高温度成反比[气温>35 ℃时,25(OH)D<30 μg/L]。夏季气温超过35 ℃后25(OH)D呈下降趋势。本地区儿童经太阳照射皮肤吸收维生素D的最适宜气温为25~35 ℃。结论四川省泸州地区儿童热性惊厥的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2岁男童在每年的1月份最易发生热性惊厥。除了冬季外,在户外活动减少的夏季高温时期,应对儿童(尤其2岁以上孩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预防热性惊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对母儿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新生儿体格发育及新生儿疾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产妇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16例)和对照组(337例)。干预组<35岁269例,≥35岁47例;对照组<35岁283例,≥35岁54例。干预组自妊娠28周至分娩每日补充维生素D≥600 IU,对照组每日补充维生素D <600 IU。检测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25(OH)D水平,测量新生儿体质量、身长、头围,统计分娩方式、早产比例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干预组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25(OH)D水平分别为(27.91±7.56)μg/L、(16.24±4.31)μg/L,均高于对照组(24.65±6.83)μg/L、(12.60±3.9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出生后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19.62%(62/316)、17.09%(54/316),均低于对照组47.18%(159/337)、49.26%(166/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27%(4/316)、2.53%(8/316),均低于对照组4.15%(14/337)、6.23%(21/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产妇剖宫产率及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晚期每日补充维生素D≥600 IU可以提高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并降低新生儿期重症疾病的发生率,但对孕产妇剖宫产率及早产的发生率不产生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因素,为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的60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性别、胎龄、季节和母亲因素对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出生季节外,新生儿性别、胎龄、母亲孕期维生素D水平以及是否补充维生素D是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性别、胎龄、孕期补充维生素D以及母亲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强度分别为2.931、2.894、2.712、2.746。结论母亲体内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以及孕期注重加强维生素D补充是减少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营养状况及其与酮症倾向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34例(男性103例,女性31例)。根据有无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36例、非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收集各组身高、体重、血压;检测血清25OHD水平、血尿酮体、胰岛素抗体、糖脂代谢指标以及胰岛功能等。结果134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者71例(52.99%),不足52例(38.81%),充足仅11例(8.20%)。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44.12±9.77) nmol/L对(55.35±15.31) nmol/L, P<0.01],其维生素D缺乏率较非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高[(77.78%对43.88%), P<0.01]。不同维生素D的亚分组中,2型糖尿病合并酮症倾向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清25OHD水平、较高的HbA1C和三酰甘油以及更年轻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倾向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严重,以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为明显,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酮症倾向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梗死灶责任血管为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梗死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IS患者。于患者入院24 h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评分以判定营养风险;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生化分析,包括白蛋白(ALB)、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计算脑梗死体积。根据脑梗死体积将患者分为小体积(≤1 cm3)组、中体积(1 cm3<梗死体积<20 cm3)组、大体积(≥20 cm3)组,比较各组血清25(OH)D等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入选224例AIS患者,小体积组92例,中体积组90例,大体积组42例;小、中、大体积组之间血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g/L:13.21(7.47,19.33)、11.20(7.00,15.07)、9.19(6.30,17.10),H=4.994,P=0.082〕。前循环的AIS患者共124例,小、中、大体积组分别有45、56、23例;随着脑梗死体积的增大,小、中、大体积组血清25(OH)D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g/L:13.22(9.00,19.65)、10.41(6.72,14.92)、8.30(4.70,11.30),H=11.068,P=0.004〕;此外,脑梗死体积越大,前循环的AIS患者年龄越大〔岁:63.0(54.0,75.5)、76.0(63.0,84.0)、82.0(67.5,85.0),H=14.981,P=0.001〕,营养风险比例越高(35.6%、53.6%、73.9%,χ2=9.271,P=0.010),血清hs-CRP水平越高〔mg/L:1.91(0.92,3.40)、4.10(1.73,22.42)、19.74(4.02,68.81),H=21.477,P<0.001〕,ALB水平越低(g/L:42.39±4.12、38.11±5.06、35.14±5.49,F=19.347,P<0.00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心房颤动、营养风险、hs-CRP等混杂因素后,25(OH)D仍是前循环AIS患者脑梗死体积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OR)=0.962,P=0.040〕,血清25(OH)D每降低10 μg/L,脑梗死体积升高一个等级的风险将增加47.7%。拟合优度:χ2=5.357,P=0.719。结论低血清25(OH)D水平与前循环AIS患者脑梗死体积增加相关;早期检测血清25(OH)D水平有助于AIS患者的风险分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及卵泡液中25-羟维生素D[25(OH)D]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首次接受IVF-ET助孕治疗的67例不孕患者,按照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2组间的实验室检查数据以及血清及卵泡液中25(OH)D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卵泡液25(OH)D水平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三酰甘油、促甲状腺素、受精率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平均血清25(OH)D水平为26.27 μg/L。(1)妊娠组与未妊娠组促甲状腺素[2.34(1.80~3.20)mIU/ml vs 2.93(2.28~4.53)mIU/ml]、三酰甘油[0.93(0.73~1.22)mmol/L vs 1.14(0.87~1.56)mmol/L]、Gn起始剂量[225.0(150.0~300.0)IU/L vs 262.5(225.0~300.0)IU/L]比较均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237、-2.138、-2.107,P=0.020、0.032、0.035);妊娠组与未妊娠组的受精率[85.7%(78.3%~94.4%)vs 76.3%(63.5%~92.5%)]、血清及卵泡液中25(OH)D[血清:(37.08±13.39)mmol/L vs(28.90±12.53)mmol/L;卵泡液:(31.18±13.10)mmol/L vs (21.92±9.24)mmol/L]比较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178,P=0.029;t=2.579、3.282,P=0.012、0.020)。(2)IVF-ET患者血清25(OH)D与卵泡液25(OH)D水平呈正相关(r=0.836,P<0.01),与三酰甘油水平呈负相关(r=-0.286,P=0.019),与促甲状腺素水平无相关性(r=-0.007,P=0.958),与受精率呈正相关性(r=0.43,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血清25(OH)D、卵泡液25(OH)D、三酰甘油、促甲状腺素、Gn起始剂量、受精率在去除混杂因素后,对IVF-ET患者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P均>0.05),将血清与卵泡液25(OH)D联合之后再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去除混杂因素后,对IVF-ET患者妊娠结局也无明显影响(比值比=1.001,P=0.058)。结论不孕症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但维生素D和IVF-ET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C肽、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抽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0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抽取10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C肽、25(OH)D水平,并比较不同颈动脉IMT患者一般资料、血清C肽、25(OH)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C肽、25(OH)D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C肽、25(OH)D水平为(2.11±1.06)μg/L,(11.62±4.79)μg/L,低于对照组的(3.92±1.65)μg/L,(28.31±6.68)μg/L,P<0.05;不同IMT患者年龄、吸烟、酗酒率、血清C肽、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是冠心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危险因素,血清C肽、25(OH)D是冠心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保护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肽(r=-0.479)、25(OH)D(r=-0.307)与冠心病患者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C肽、25(OH)D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保护因素,且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和卵泡液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前瞻性队列研究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中心因输卵管因素接受IVF/ICSI-ET治疗的201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的cut-off值采用最小化P值的方法确定。分析血清与卵泡液25(OH)D水平相关性;分组比较血清或卵泡液的25(OH)D水平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既往IVF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n)、孕酮、雌二醇、获卵数、MII卵数、正常受精率、第3日(D3)优质胚胎率及与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间有无关联。将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血清25(OH)D水平为16.4(13.1,20.2)μg/L,卵泡液25(OH)D水平为15.3(11.6,20.3)μg/L,两者比较呈显著直线相关(r=0.78,P<0.001)。②血清25(OH)D低水平组的临床妊娠率(33.87%)、胚胎着床率(25.44%)低于高水平组(52.52%,P=0.014;40.24%,P=0.006);卵泡液25(OH)D低水平组的临床妊娠率(39.39%)、胚胎着床率(30.22%)低于高水平组(53.92%,P=0.039;40.98%,P=0.032),卵泡液低水平组的早期流产率(17.95%)明显高于高水平组(7.27%,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与临床妊娠结局相关(P=0.016;P=0.020)。结论血清25(OH)D水平高于卵泡液25(OH)D水平,呈显著直线相关性;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与IVF/ICSI-ET妊娠结局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血清25(OH)D]与Meige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玉泉医院2012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7例Meige综合征患者(Meige综合征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69例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25(OH)D水平差异,并比较Meige综合征各亚型(Ⅰ、Ⅱ、Ⅲ型)之间血清25(OH)D浓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Meige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Meige综合征患者血清25(OH)D浓度为(12.68±6.77) μ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7.93±6.9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4,P<0.001)。Meige综合征患者Ⅰ、Ⅱ、Ⅲ亚型血清25(OH)D浓度分别为(14.7±8.14 )、(11.4±5.02)、(8.38±4.99) μg/L,三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92,P=0.23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Meige综合征具有相关性(OR=0.938,95%CI0.885~0.995,P=0.034)。结论Meige综合征患者血清25(OH)D表达水平较低,提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了Meige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地区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中25-羟维生素D[25-(OH)-VD]的营养状况,并探讨GDM孕妇血清中25-(OH)-VD与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本院门诊诊断为GDM的孕妇12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GDM孕妇血清中25-(OH)-VD水平分为3组,分别为25-(OH)-VD缺乏组、25-(OH)-VD不足组和25-(OH)-VD正常组,计算出各组占比,并分析比较各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分析GDM孕妇血清中25-(OH)-VD与这3个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20例GDM孕妇血清25-(OH)-VD水平正常者15例(12.50%),血清25-(OH)-VD不足者70例(58.33%),缺乏者35例(29.17%);分析显示,25-(OH)-VD水平正常组中FPG、HbA1c和FINs水平分别为(5.23±0.68)mmol/l、(5.41±0.46)%、(10.39±3.58)µU/ml;25-(OH)-VD缺乏组中FPG、HbA1c和FINs水平分别为(6.33±1.23)mmol/l、(5.97±0.87)%、(16.09±6.37)µU/ml;25-(OH)-VD不足组中FPG、HbA1c和FINs水平分别为(5.97±1.04)mmol/l、(5.78±0.55)%、(15.37±5.56)µU/ml;25-(OH)-VD水平正常组明显低于25-(OH)-VD缺乏组和25-(OH)-VD不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5-(OH)-VD缺乏组中FPG水平高于25-(OH)-VD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DM孕妇血清中25-(OH)-VD的水平与FPG、HbA1c及FINS呈负相关(r=-0.537、-0.563、-0.4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广州地区GDM孕妇血清25-(OH)-VD营养状况不理想,其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GDM病情的恶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mRNA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3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治疗后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68例(认知障碍组)、未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75例(对照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脑出血量、出血部位、血压、血糖、血脂等一般资料,并检测两组的25-羟维生素-D3、sRAGE、NLRP3 mRNA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HICH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吸烟、文化程度、出血部位、糖尿病占比率、TG、TC、LDL-C、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和对照组的出血量、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NLRP3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sRA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25-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出血量增大、NIHSS评分增高是HICH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可能会增加HICH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mRNA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3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治疗后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68例(认知障碍组)、未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75例(对照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脑出血量、出血部位、血压、血糖、血脂等一般资料,并检测两组的25-羟维生素-D3、sRAGE、NLRP3 mRNA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HICH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吸烟、文化程度、出血部位、糖尿病占比率、TG、TC、LDL-C、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和对照组的出血量、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NLRP3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sRA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25-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出血量增大、NIHSS评分增高是HICH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可能会增加HICH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总免疫球蛋白E(IgE)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9例CAP住院患儿,包括喘息组62例,非喘息组77例,另选取同期5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于入组后次日清晨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总IgE。根据CA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27例)、轻度组(11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重度CAP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清25(OH)D3、总IgE对重度CAP的预测价值。结果喘息组、非喘息组、对照组血清25(OH)D3、总Ig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25(OH)D3表现为喘息组<非喘息组<对照组(P<0.05),总IgE表现为喘息组>非喘息组>对照组(P<0.05);调整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3不足、总IgE升高是重度C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血清25(OH)D3、总IgE预测重度C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0.845。结论CAP患儿可伴血清25(OH)D3下降、总IgE升高,且与患儿是否合并喘息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早期检测血清25(OH)D3、总IgE水平对重度CAP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男性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体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抽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新诊断T2DM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按照体质指数将其分为A组(体质指数正常患者)和B组(超重/肥胖患者),另选取同期前来医院体检的100例健康男性为对照组。各组均进行血糖、血清25-(OH)D3、血脂等指标检测;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A组与B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A组FPG、2 h PG、TC、TG、LDL-C水平均低于B组,HDL-C、25-(OH)D3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新诊断T2DM男性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体质指数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及踝肱指数(ABI)<0.9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的298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斑块,并测量ABI。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下肢动脉无斑块组(无斑块组,133例)、下肢动脉有斑块并ABI≥0.9组(斑块并ABI≥0.9组,108例)和下肢动脉有斑块并ABI<0.9组(斑块并ABI<0.9组,57例)。记录及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的水平。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下肢动脉斑块及ABI<0.9的危险因素。结果无斑块组血清25(OH)D水平为(15.29±6.46)ng/ml,斑块并ABI≥0.9组及斑块并ABI<0.9组的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13.40±5.04)、(12.02±4.02)ng/ml,均低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下肢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在不同四分位25(OH)D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0.9组和ABI<0.9组2组间,以及无斑块组、斑块并ABI≥0.9组和斑块并ABI<0.9组3组间在不同25(OH)D水平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收缩压(S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超敏C反应蛋白、25(OH)D及大血管病变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SBP、甘油三酯、糖尿病病程、25(OH)D及大血管病变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出现ABI<0.9的风险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在绝经后女性T2DM中,低水平的25(OH)D是下肢动脉斑块发生及下肢ABI<0.9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包含侧区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426例,女313例,男113例,根据术前25(OH)D水平≤20 ng/ml、>20 ng/ml分为Vit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t,VDD)组(n=297)和正常组(n=129)。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术后临床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简称"甲旁减"),生化型暂时性和生化型永久性甲旁减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行组间比较。对术后生化型暂时性和生化型永久性甲旁减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25(OH)D水平与术后生化型暂时性甲旁减显著相关(P=0.039,OR=1.11)。术前VDD致术后生化型暂时性甲旁减发生风险增加6.67倍(P=0.031,OR=6.67)。术前VDD与术后早期临床型甲旁减无显著相关性(2.7% vs 3.9%,P=0.549)。结论术前对25(OH)D缺乏的患者及时纠正,或可减少因25(OH)D缺乏而造成的术后暂时性甲旁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晚期膳食营养、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婴儿湿疹的关系,为婴儿湿疹的早期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晚期(孕28~40周)孕妇,并住院分娩的365名产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对进入队列孕周≥28周的孕妇均需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孕妇血清中25-(OH)D3含量,同时对孕妇进行孕期维生素D相关因素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基线调查,对其分娩后进行为期6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母婴随访,观察婴儿湿疹发生情况,进而分析孕晚期女性血清中25-(OH)D3含量高低及孕期膳食营养对婴儿湿疹的作用。结果最终获得完整母婴信息共340对并完成为期6个月的随访,纳入本研究。有229例占62.74%的婴儿发生湿疹,其中51.97%(119/229)的婴儿湿疹集中发生在出生后2~3个月。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孕期经常进食牛奶和鸡蛋、进食辛辣食物、孕晚期母血25-(OH)D3水平≤20 ng/ml是影响婴儿湿疹的危险因素(P<0.05),孕期每天晒太阳时间≥30 min是婴儿湿疹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孕期饮食结构、维生素D水平与婴儿湿疹发生有密切关系,故医务人员从孕早期就要对孕妇进行膳食营养、晒太阳时间及婴儿湿疹影响因素的相关指导,也有利于早期切断宫内传播,为减少婴儿湿疹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素(PTH)、骨转换指标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病程10年以上非透析男性T2DM患者年龄60~86(69.8±5.7)岁的住院老年患者206例(老年组),同时纳入年龄40~59(50.1±5.3)岁的中年患者220例(中年组),共426例。根据CKD-EPI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CKD1期、CKD2期、CKD3期和CKD4/5期4组。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各组25(OH)D、PTH、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β-CTX)水平。结果426例患者中位25(OH)D水平为17.10 μg/L(11.30~21.60),维生素D缺乏292例(68.5%)。老年组中位25(OH)D水平低于中年组(15.10 μg/L和17.15 μg/L,Z=-2.165,P=0.030),两组维生素D缺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4%和68.6%,χ2=0.002,P=0.966)。随eGFR下降,老年维生素D缺乏比例逐渐增高。老年组CKD3期25(OH)D水平分别较CKD1期和CKD2期两组下降(10.85 μg/L和16.80 μg/L,Z=-2.808,P=0.005;10.85 μg/L和15.60 μg/L,Z=-2.099,P=0.044),CKD4/5期较CKD3期进一步下降(6.65 μg/L和10.85 μg/L,Z=-1.956,P=0.048);中年患者CKD4/5组期显著下降。患者PTH、β-CTX水平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r=-0.348、-0.263,均P<0.001),其负相关趋势受eGFR影响。结论老年非透析男性T2DM患者PTH和骨转换指标β-CTX与25(OH)D呈负相关,且受eGFR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