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建立了考察全要素投入(能源、资本、劳动力)的指标体系,创新性的考察能源利用的非期望产出——环境影响。利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8-2011年间黑龙江省13城市(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变动趋势。DEA模型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呈现出能源效率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原因主要是历年纯技术效率的动态变化所致;Malmquist模型结果表明,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对其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提升能源效率的建议。
简介:追求效率还是追求效果,一直是企业创新需要面对的重要权衡。本文利用来自世界银行的制造企业调查数据,采用整体性研究视角,借助QCA分析方法探讨了多重、复杂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下企业在技术来源和产品创新层面的策略选择,回应了以往研究有关创新效率与创新效果的争论,证实了因果关系的组合性、等价性与非对称性推论。研究发现,首先,契约制度是企业获取创新租金、释放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保障。其次,侧重效果而非效率的创新战略,更有助于企业应对激烈甚至恶劣的市场竞争,进而获得优异绩效。最后,尽管存在目标冲突和资源竞争,效率和效果战略可以兼得,但这取决于特定的情境。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更有助于企业同时实施和整合这两种战略。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以往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而且有助于指导制造企业正确地选择创新战略,有效地平衡创新效率和创新效果。
简介:从界定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出发,在初步构建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共线性和变异系数方法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筛选,最终确定了区域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并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运用共线性一变异系数指标筛选模型所构建的区域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其信息贡献率高达99.74%;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绿色发展3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省级绿色创新能力分布不均衡,整体水平偏低。根据绿色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聚类成五大类,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别位于前3名,河北、河南和贵州依次为最后3名。
简介:在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鉴于层次分析法的特点与优势,在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每个指标的权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具有模糊性,故可以采用基于专家咨询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基本步骤依次是:设定指标权重向量、建立评价指标集、建立评价等级集、构建二级指标模糊判断矩阵、计算二级指标的模糊向量、构建一级指标模糊判断矩阵、计算一级指标的模糊向量、构建目标层模糊判断矩阵、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被评价对象所属等级进行判断。
简介:近日,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暨第五届科研绩效评价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主办,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承办,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科学学与科技管理》杂志社协办。来自教育部、台湾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学者、主编、评价专家和美国ISI中国区代表及国际文献、科学计量学
简介:近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完成了2012~2013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工作,这也是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连续第9次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本次评价共获得了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等118个榜单。这对满足社会信息需求,改进和完善我国本科教育制度,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大学之间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我们作大学评价的指导原则是“分类评价、智能服务”。对高校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学科及专业进行分类评价,使评价信息满足多个社会群体需求(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管理层、高考考生及家长、关注高等教育的社会:赶众与媒体),同时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评价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智能服务,通过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面向社会的开放信息服务,实现高等教育评价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