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意义]针对我国三大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过程]首先,选取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样本,利用离差指标将省际人均能源消费总差异分解为东、中、西部地区间和地区内部差异;其次,运用结构分解模型考察人均GDP、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工业化率对能源消费空间差异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能源消费空间差异主要来自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人均GDP能够解释空间差异的50%以上,三个影响因素对地区内部能源消费差异的贡献率随时间动态变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提出缩小能源消费空间差异重在平衡地区内部差异,应从监管、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等方面缩小能源消费空间差异。
简介:在对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分解的基础上,利用FrancoisLescaroux(2008)的方法、matlab数据处理软件对2001-2010年8个生产部门能源消费数据集中研究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等要素分解模型。通过因素分解,重点分析可再生能源逐渐替代耗竭能源过程中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减缓了能源强度的下降,而主要支持能源强度下降的还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产业结构变动在一些时期是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在有些时期为能源强度减缓下降或上升做出贡献,其影响并不固定。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降低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对策建议。
简介:基于总出口价值分解模型,解读各价值模块的经济含义,并从静态结构、动态变化角度,分析代表性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特征、嵌入GVC的方式及变化。发现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依靠知识科技竞争力优势嵌入GVC上游环节,但金融危机后,随着美国RDV比重逐渐下降和美、德NEI缓慢上升,意味着发达国家嵌入GVC位置处于下降通道;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嵌入GVC下游环节,金融危机后中国VAX比重和NEI逐年下滑,但RDV比重小幅上升,说明中国正逐渐实现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发展动力上正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替代。进一步地,通过比较双边总贸易和增加值贸易进出口差额,分析了五国参与全球出口贸易特征,构画了五国线性全球价值链模型。
简介:运用LMDI方法对中国及全国30个省份1989-2012年GDP变动进行因素分解,得出:在影响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的因素中,劳均生产率增长为第一位原因,平均贡献了经济总量增长的85.05%,人口总数增长为第二位原因,人口结构红利为第三位原因,劳动参与率变化贡献最低;从2010年开始,全国性的劳动力结构性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中国各省份大都很好地利用了人口红利在区域增长中的潜力。对策:提高劳均生产率作为抵消我国人口结构性红利消失对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压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和劳动参与过程的人力资本积累工作;欠发达地区借助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人口红利在区域增长中的潜力等。
简介:利用LMDI方法,分解分析1998—2012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工业废水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同时,也是排放强度下降的决定性因素;工业经济增长是工业废水排放增加的主要推动力;排放系数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人口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工业废水排放的增加,人口流动促进工业废水排放增加。另外,还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因此,各省份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工业节水技术,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耗水或低排放的行业,促进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加快城市间和城乡人口流动;东部发达地区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