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冷战后,国际冲突仍然不断,文明冲突论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为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促进不同文明与文化间的对话成为必然的要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寻求不同文化、不同信仰间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是达成文明与文化对话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伦理基金会等为代表的一些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倡导和推动了旨在达成文明与文化间理解的寻求共同价值观的行动,并通过教育传播共同价值观的理念。共同价值观具有明娃的致力于解决国际冲突和社会冲突的现实取向,而不是学理上的构建。尽管文明冲突论存在争论,但寻求共同价值观以达成文化间理解的行动应该得到肯定;同时,也须认识到,共同价值观也存在局限,冲突的根源可能并不一定简单的就是文化差别,意识形态的和利益的冲突仍足不可忽视的原因。
简介: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假设,探讨父母陪伴与儿童自我价值感发展之间的关系。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436名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样本学生父母陪伴总体处于中上水平,父母陪伴的水平受子女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流动儿童等因素的影响;父母陪伴时间越多、父母陪伴质量越高,儿童自我价值感越强;父母陪伴对流动儿童自我价值感的预测作用大于本地城市儿童;母亲学习陪伴、父亲情感陪伴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城市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水平,而母亲养育陪伴、母亲情感陪伴依次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基于上述结果,认为父母陪伴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自我价值感,且父母陪伴对于流动儿童而言是更为重要的社会资本。
简介:民生不仅是教育政策的重要概念,而且是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立场。作为民生问题的教育,其实质就是要实现怎样的教育发展和怎样发展教育。民生视角的教育政策研究渗透着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把承认和增强民众的利益作为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倾听基层民意、兼顾不同利益、协调平等与效率、沟通官方与民间。这一研究的工作路线可以提炼为民生立场、热点聚焦、舆论解读、学理探究、资政建言。以“在家上学”现象为例,验证民生视角的教育政策研究的可能性及其现实意义,认为国家提供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是保障受教育权利的最有效途径,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但家长的教育选择权同样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正当性。如何超越公民受教育权利与国家教育权力的二元对立,真正实现民意与法律的良性互动,这是“在家上学”现象面对现实提出的问题。
简介:近二十年来,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影子教育"的课外补习在中国发展迅速,影子教育正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并可能成为家庭资本代际继承的新中介,但鲜有实证研究探讨家庭资本、影子教育获得与学校教育获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CEPS2014),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家庭资本对教育获得影响的双通道机制,全面揭示学校教育和影子教育双重社会再生产作用。为了限制家庭资本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打破阶层固化并促进社会正常流动,政府需要改变对影子教育放任自流或引导不力的状况,重新认识家庭资本影响教育获得的作用机制,采取必要措施管控影子教育对学校教育公平政策的冲击,向家庭资本低且成绩落后的学生提供政策支持以抑制教育的社会再生产作用并促进教育跨越代际效应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