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时代的特点使大学产生以下三个重大的变化:一是大学规模急剧膨胀。二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由于公共经费的紧缺,政府开始关注经费使用的效率,纷纷制订政策,监测大学的绩效或者产出,建立绩效报告制度、绩效合同或类似的治理工具,监控大学经费的使用,引入按大学的绩效分配公共经费的原则,使大学更负责任地实现公共目标。三是在新经济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的商业化不断加剧,大学的管理与企业的管理趋同,大学为迅速应对市场的挑战,校长的行为取向不断接近企业的CEO,跨越传统的学术决策程序,垄断学术决策权,加速了大学行政化。
简介:大学内部治理是通过建立董事会和配置内部决策权力的方式对校长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直接监督,但是受到权力划分不清晰、非对称信息、成员监督意向和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方式很难发挥有效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外部治理即办学竞争的方式来间接实现对校长行为的约束。办学竞争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学利益相关者的选择功能向大学施加有效的资源和生存压力,从而间接约束校长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公认的招生率、优秀师资引进率、办学收益和成本、办学声誉等指标信息,董事会借助这些指标信息能够较容易地对校长经营管理水平和责任心状况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大学内部治理效率。我国大学治理改革应该重点关注塑造有效的大学办学竞争环境。
简介:从文化的起源到发展,在东西方文化思想变革的推动下,治理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其表层是一种制度发展范型,而深层则是文化发展历程的必然结果,是对主体文化、公民文化、法治文化发出的一种时代诉求。在大学治理的话语体系中,研究取向体现为工具理性重于价值理性,重视治理结构的完善而无视治理文化的形成。大学治理体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主体间性、价值认同、信任互助,以追求并实现“共识、合作、互动、共赢”的情态为目的。大学治理文化的内核包括价值认同、主体互信和愿景共生。培育大学治理文化,不仅需要将公民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从而赋予治理主体显著的公民身份,而且需要善用法治思维,以程序正义保障治理主体的权益,并促进制度体系与精神文化的共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