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植物在其与病原物相互关系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各种代谢途径在体内可以形成各种抵抗病原物有关的物质.这包括植物凝集素、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胼胝质、类黄酮和萜类植保素、过氧化物酶、几丁质酶(chitinease)和1,3-β-葡聚糖酶、病程相关蛋白和水杨酸等等.寄主植物细胞壁在感染病原菌后的木质化作用-木质素含量的增加是寄主植物抗性反应的一种特性,为阻止病原菌的进一步侵染提供保护圈.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A4H)和4-香豆酸-CoA联结酶(4CL)是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这三个酶的活性在植物体内的变化与植物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联系.水杨酸的Mr小,适宜于植物韧皮部中的长距离传输,被认为是植物诱导抗性的信号分子.
简介: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吸附采集白兰花在一年内不同月份释放的挥发性物质,通过GC/MS技术分析,共鉴定出49种化合物,其中31种萜类化合物,6种烷烃类化合物,5种酯类化合物,4种醇类化合物,1种氮类化合物和其他共6大类物质.从一年中测定的4个月份来看,白兰花在8月和10月份释放的挥发性物质种类较多.
简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综合性、依赖特殊文化时空和“标志性文化”等典型特征。对于特别强调活态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中必须坚持“政、企、民”三位一体的开发主体,对该类遗产实施“人、物、生态”立体开发。在此基础上,应创建“政、企、民”三方合资合作、“学术、商业、生活”三位一体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