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华北官话区的京津一带,在比较随便的场合,本地人说话常出现含混不清的一种状态.这种现象我们沿用外语教学界的术语'吞音'来指称它.到目前为止,从语言学角度来描写、分析北方话中吞音现象的报告并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天津方言吞音现象的描写以及分析来加深对这个语言现象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吞音现象虽然含混,但仍可听辨与记录;看似混乱无章,然而内中不乏规律性.本次调查纪录了570多个的三字组与四字组的口语常用的词语.天津方言的吞音最常见的是三字组的吞音.在吞音状态下,最容易发生变化的是第二个音节,其次是第一个音节,最末音节最稳定.吞音是一种共时音变,是语流音变中出现的一种弱化形式.吞音现象在生成音系学上有特别的研究价值.
简介:<正>《老子》的文字训诂校刊笺注,历代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是很大的;《老子》的语言修辞技巧,虽则较少有人专门论述,但早已引起修辞学专家学者的注意。比如唐钺的《修辞格》,其中谈到"反言"格时,列举了《老子》中运用此格的不少例子,尔后他说,"其书不过五千字左右,而‘反言’有五六十句。所以‘反言格’是《老子》的特色。"(《修辞格》29—30页)又如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中谈到"回文"时说,"《老子》一书,便有不少的例。"又如郑子瑜近著《中国修辞学史稿》,在"道家的修辞论"中说,老子反对美言,但他并不是真正反对美辞学的。郑氏赞美说,"你看那《道德经》五千言,
简介:为了解决"林阴""林荫"混用的情况,《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为yìn,"林阴路"不能写作"林荫路"。但这一统读规定的效果不佳。本文从语音、语义、语法三个方面说明"阴""荫"的语源关系,阐明《审音表》废除"林荫"的原因和效果,并探讨审音工作是否包括字形调整、审音工作的原则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