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拟在琳达·哈琴的改编理论和赵毅衡的广义叙述学基础上提出一种理解文学改编电影的新方式——改写模式。为了超越传统的改编模式,及其对电影的隐含偏见,改写模式首先承认改编的双重身份,即它同时是具体的文化作品,又是形成这个作品的过程。其次,改写模式意识到,从文学文本到其电影改编的过程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以叙述三层次论的视角来看,改写的步骤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从底本1向底本2的转换中,也就是从被改编的文学文本向最终影像化之前的中间文本的过渡过程。在这一阶段的改写中,有四个变量(改编者、改编原因、地点和时间)会影响从底本1中对材料、形式和内容的选择。第二阶段发生在从底本2向述本的转换中,在这一步骤,有两个变量(媒介特性和受众)会影响所选材料的组合及其在电影中的再现。
简介:摘要语言是传递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文化又反作用于语言。颜色是人类认知世界并且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中英文里蕴含大量的颜色词,然而因为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语言文化不同的影响,很多颜色词的认知含义也不同。以紫色为例,我们将会在中英文中分析紫色含义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并探索文化的根源,更好的提高对中英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简介:世界各国努力地发展创意经济之时,电影艺术如何面对传统工业的消失?本文采用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关于艺术模式的理论来探讨电影艺术如何处理当代中国正在消失的工厂这一主题。文章分析了三种电影艺术模式:伦理模式的电影把工厂当成一个转型社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是传统工业消失的挑战,或者是向后工业式的生产转变;再现模式的电影对工厂的解读把工人同时当成群体与个体来看待,工人被再现为是顺从的,遵守纪律的,被重新培训以适应全球经济的劳动分工;美学模式的电影则把工厂作为一种美学经历来处理,在这种经历中,时间与理智的平等变得可以理解。通过对这三种电影艺术模式的探讨,本文最终的目的是认识并反思中国创意经济中的电影艺术与美学。
简介:二战后,维堡市民的身份由他们对其居住空间的挪用与否定来决定。本文采用俄国形式主义者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创造的术语——双重"陌生化"来分析身份问题。陌生化构成一个表达和保留地方独特性的框架。维堡曾是芬兰的维伊普里,在1940年3月被苏联军队占领,现在成了俄国圣彼得堡的一个部分,本文认为它的同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对相关案例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试图同化一个新地区的同时又否定和重释他们的过去。这个地区(包括景观、建筑、地形、文化标志)在同化居民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建构自我身份的基本语境。本文通过细读两个以下葬为核心主题的自我叙述来说明这一假设。只有当主体以自反性克服他们对过去的否认,恢复主体性,身份叙述才能够清晰连贯地反映维堡集体记忆的复杂性。
简介: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欧洲学派的五位成员——亚当·沙夫、费鲁乔·罗西-兰迪、杰夫·伯纳德、奥古斯托·庞其奥以及本文的作者都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甚至不是同一代人。我们因深厚的友谊而彼此联系在一起,但更是因为我们共同的使命,我们都坚信世界需要一种新的符号学,它应在卡尔·马克思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任何宣称社会实践充足论的批判基础之上发展壮大。如果我们关心符号的健康,因而关心社会关系,关心全球生命,那么这一使命在今天则更为紧迫。这个学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活跃了差不多60年,而且现在依然兴盛,尽管它从未被如此命名。但是现在命名为时不晚,因为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都仍然充满了活力。将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相联系无论在理解和实践方面都是获得进步的强有力手段,面对新世纪,这种联系年轻而又充满希望,可以复兴符号学和符号活动。
简介:历史叙述在我们的文化记忆、艺术与身份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者与读者用符际空间,利用社会文化语境、文化记忆和回忆行为(包括他们的个人文化记忆)去创造或阐释文本的意义。"纠缠的记忆"是指这一空间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了不同的现象,并将不同时空语境下的历史叙述连接起来。本文首先分析不同的时间(包括历史的、现在的、神话的、和虚构的)与空间的(包括地理的、神话的与虚构的)建构如何在历史与神话叙述中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叙述如何影响集体文化记忆和身份。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集体和个人文化记忆如何被卷入历史、神话叙述以及当代文化。本文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研究爱沙尼亚和芬兰的文学作品来分析该类叙述中的符号间性机制。索菲·奥克萨宁的小说《清洗》再现了爱沙尼亚二战后的历史事件,安东·汉森·塔姆瑟尔的戏剧《朱迪思》用一种新的方式重释了《旧约》中朱迪思的故事,将朱迪思的故事与萨洛米的故事以及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话语联系起来。本文最后一部分分析了几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叙述意义和主题在爱沙尼亚的文化中,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语境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简介:加德纳提出漫画研究需向口头表达和演示转向,作为对此要求的回应,本文提出一种漫画小说演示性阅读的符号学基础,并且将此与歌剧中相应的符号系统进行对比,以期挖掘这些符号系统是如何在读者/观看者的头脑中创造出故事的。笔者将以“戏剧阅读”作为方法论去探究戏剧的阐释,即戏剧作品在安静的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与演出融合的过程。本文将综合以上研究方法以探究克雷格·拉塞尔的漫画小说对瓦格纳的四部歌剧《尼伯龙根指环》的演绎。多层次的表演和文本意识丰富了阅读漫画小说时对故事世界的体验,并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体裁潜力——即作为叙述媒介,又作为对用于主要基于词汇的文本想象力的阅读策略的挑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