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正>在上古,“”的基本意思是看,而且是从高处向低处看(《诗·小雅·小旻》:“如临深渊”;成语:“居高下”)。引伸为在上者对待在下者(《诗·大雅·大明》:“上帝女”)。由此产生另一个意思:到,而且是在上者到在下者处,即所谓“尊适卑”(《礼记·檀弓》:“诸侯畛于鬼神”;词语:“光临、莅临”)。《论语·为政》“之以庄,则敬”,似乎介于看、到二义之间。“”的第三个意思是靠近或对着(《礼记·曲礼上》:“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成语:“如临大敌、大祸临头”)。这个意思大致是由到义发展出来的。“”还有其他古义(如“临摹”以及读ln当哭讲的“”等),不再列举。

  • 标签: 介词用法 介词词组 动词宾语 动宾 法书 跟动
  • 简介:围绕核心词汇,就相关的同义语素与非同义语素的取舍,就附加成分构词方式,以及使感词、分音词的构造等展开讨论,以展示语核心词汇的特征。提出了语核心词汇的特征最终取决于操本方言的居民在长达几千年里形成的造词意识和取料规则问题;又提出了语与官话之间的关系模式不宜定位于包容关系,而宜考虑为平行关系。这种平行关系可以追溯到商部落方言和周部落方言那里去。

  • 标签: 晋语 核心词汇 同义语素 造词意识 取料规则
  • 简介:"圪"字的运用是语最突出的方言特征之一.它与别的语素结合可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且构词形式丰富多样.文章考察了"圪"从产生之初到近代的历时发展及在现代各方言的分布情况,认为"圪"可分为两类:一类保留了一定的词汇、语法意义,为构词语素;一类彻底虚化,没有任何意义,为"不表义入声音节"."圪"是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构词手段.

  • 标签: 晋语 “圪” 虚化 构词语素 不表义入声音节
  • 简介:语的声母特征陈庆延,文琴本文讨论的是语的特征问题。我们认为,语是要从“北方官话”、“西北方言”里分离出来。它着眼干与包围着它的官话作比较,自然也包括山西境内的西南部27个县市方言。至于分出来以后晋语处在什么层次位置上,最好等语的诸特征被确认了...

  • 标签: 北方官话 《中原音韵》 古全浊声母 声母系统 山西方言 调查研究报告
  • 简介:变渎是语的重要构词特征之一,向为语研究者所重视。文章在过去探讨语变读类型、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变读”的成因,旨在确立并凸现变读在语中的地位和价值。文章认为语言经济性原则,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空间层次的语音叠置,不同的句法位置对词语不同程度的语音碾磨,“合音固化”等均是产生变读的原因。

  • 标签: 晋语 变读 成因
  • 简介:轻唇音声母在方言的常用词和地名中还留有重唇的残迹.汉藏对音显示唐五代西北方音轻重唇已开始分化,方言轻重唇音分离,当在唐宋之际,距今已逾千年.当时,方言大多数轻唇音已从重唇音中分离出来,只有少数常用词还保留重唇至今.方言尚保留古微母读如明母的残迹,微母自明母析出,其时在宋;[v]母变为[u]开头的零声母,当为官话影响所致,是17世纪以后的事.天城梵书与汉字对音反映宋代西北方音的特点,这个对音材料记载着轻唇音读如舌根清擦音[x]的历史,并州、吕梁两片非组读[x]不读[f],其时可上推至宋.

  • 标签: 晋方言 轻唇音 演变
  • 简介:文章通过对518个中古入声字在晋东南语中舒化情况的调查,从古声母的清浊、古韵摄和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三个方面对晋东南语入声舒化的情况做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和分析,并与山西其他语区的入声舒化现象做了比较。

  • 标签: 晋东南晋语 入声 舒化
  • 简介:文章从材料、方法、观点等三个方面对乔全生所著《方言语音史研究》进行了评析,认为该著作有坚实的材料基础、会通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的研究成果,把方言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标签: 晋方言 山西方言 语音史 文献
  • 简介:杜审言五言律诗《和陵陆丞早春游望》颔、颈两联组成的这组佳句,从描写江南初春至仲春物候变化特点来展现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动人景色。其实这是诗人从故乡中原和陵(今江苏常州)物候的对比中深感江南的春色迷人新奇。诗句的字里行间,也深深

  • 标签: 杜审言 江南 五言律诗 变化特点 字里行间 景物
  • 简介:陕北语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今读[ts]、[ts]组声母。中西部黄甫府谷等大多数方言点以读[ts]组声母为主,东部宋家川吴堡等少数方言点以读[ts]组声母为主。联系汉语其他方言知庄章今读情况,文章认为陕北语庄组、知二与章组、知三分立代表比较早的语音层次,这样的语音格局应该在唐五代西北方音里就已经初步形成。

  • 标签: 陕北晋语 知庄章 组声母 组声母
  • 简介:文章以学术创新的视角对乔全生《方言语音史研究》展开评析,从著者的深厚学养、扎实的研究资料和严谨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了该著作的创新因由和创新点,认为该著作是一部具有学术活力的原始创新之作。

  • 标签: 晋方言 语音史 学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