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正>法兰西学士院法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1635年在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1585——1642)倡议下建立,黎塞留亲任院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被国民议会取消(1793)。1803年重新建立。1694年编纂法语词典(1931—1935出第8版),1932

  • 标签: 学士院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新建立 法兰西 学术研究 法语词典
  • 简介:<正>《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标题为后人加)是先秦散文名篇。一般说其朴实隽永,表达着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汪曾祺老说过,喜欢《侍坐》那个“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活法,确也与他自称的“抒情现实主义”很是合拍。“侍坐”的场合大概不能算是正式的课堂,但仍可视为《论语》中一篇相当完整的授课实录。

  • 标签: 汪曾祺 先秦散文 加达默尔 对话教学 去蔽 曾皙
  • 简介:前些日子去香港参加一次翻译研讨会,会上讨论到翻译标准问题,似乎对严复所提的“信”看法比较一致,认为不失为翻译的基本标准之一。翻译必须以“信”为本,对此在理论上说恐怕已基本达成共识。但若从实践

  • 标签: “信” 原作者 翻译实践 翻译标准 翻译方法 “忠实”
  • 简介:<正>比较文学这个术语在我国提起来还多少有点陌生。其实,我国并不缺少探讨外国文学的学者。那些立足于我国民族文化,将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外国的文化参照对比进行研究的人,可以说他们就已迈入此较文学的途径。当然,也有少数人崇洋迷外,数典忘祖,觉得本国的文化一无是处,结果成为洋化的文丐,那是很可悲的。搞比较文学研究不但要了解本国的文学,而且要爱好其

  • 标签: 外国文学作品 民族文化 世界文学 两种文化 比较研究 莎士比亚
  • 简介:<正>中国的当代文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算起,已有三十九年的历史;美国的当代文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算起,已有四十三年历史。时间上是大致相当的。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全世界范围看,基本上是一个和平共处的时代(虽然小型战争连绵不断),新技术革命的时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天下变小了),改革和革新的时代(虽然社会主义国家搞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搞改革,在性质

  • 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八十年代 中国当代文学 作家 世界文学 长篇小说
  • 简介:<正>比较文艺学与其它文学理论和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文学的方法一起,是文艺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法所研究的主要对象照例是一种具有自己內部继承性联系的个别民族的文学;与这种研究方法不同,比较文艺学首先对两种或几种民族文学在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加以历史的比较研究,从而探明制约

  • 标签: 比较研究 民族文学 文学现象 文学研究 俄罗斯文学 比较文艺学
  • 简介:尽管纪弦曾断言,“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但考察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文本,就会发现纪弦的说法未免武断,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从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开始,二十世纪的新诗创作和评论鉴赏,都程度不同地禀承了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小到

  • 标签: 古典诗歌 新诗 传统文化 创作手法 艺术风格 意象
  • 简介: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现状刘介民比较文学一直被认为是国际学术界的一门“精英学科”,然而,“比较文学的危机”却在学科内部争论不休。在各种理论和学术思想的激烈碰撞中,国际比较文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近些年来的研究趋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表现在对文...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诗学 文化模式 文化相对主义 形象学
  • 简介:李白和李益分别是盛、中唐著名诗人,两人均写过"闻笛"诗,其中李白《黄鹤楼闻笛》和李益《春夜闻笛》都是遭贬谪时写的,两诗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李白诗愁苦却不绝望,李益则愁苦而怨望,这正反映了盛、中唐诗风的不同。

  • 标签: 闻笛 愁苦 思乡
  • 简介:港台比较文学研究源于同一传统中做"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又以跨文化的异质文学比较完成理论突破,凭藉阐发法为立身之本,形成准学派特色。本文以近期成果《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为例,对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明确特色内涵,分析动态趋向,重点对丛书的核心问题,即阅读方法和理论予以概括归纳,并对跨文化阐释中引发的相关话题作出解释

  •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 阐发研究 跨文化
  • 简介:"趣"与"寂"作为中日两国重要的审美范畴,分别代表了两国审美意识在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和艺术精神特质的一个方面。通过对"趣"与"寂"的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艺术价值上的相近及在审美内涵上存在的差异,这也反映了日本在接受中国影响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质。

  • 标签: 审美意识 比较
  • 简介:<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寻根文学,各以其鲜明的本土特色,带着对各自民族的历史思考,在文坛上产生了令人震惊的轰动效应。这两股出现于不同文化形态、地域的文学浪潮,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仅就二者的同与异作一点粗浅的比较,读者或许可以从中了解到“社会发展对文学生长的变动关系”。

  • 标签: 魔幻现实主义 寻根文学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文化心态 《百年孤独》
  • 简介:吕本中与陈与义,都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词数量不多而质量颇高,其绝大部分词作,都是宋词中的精华。还有一些所谓“精绝”之作,至今广为传诵。对于并世同一流派诗人的词,做个比较研究,彰显其艺术个性,或能较准确地评定他们在词史上的地位。

  • 标签: 吕本中 陈与义 江西诗派 中国诗史 艺术个性 诗人
  • 简介:蒲松龄笔下的婴宁身具狐、鬼、人三性,独具"撄而后宁"的性格,被描述为"容华绝代",令人暇思绵绵。而影视作品对于婴宁故事的改编只是关注到了其外在的"笑",并未真正触及其内在的"哭",这正体现了读图时代文学接受的形象确定化、固定化、媚俗化倾向。

  • 标签: 读图 读文 性格变化
  • 简介:张爱玲小说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叙事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者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体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因创作个体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性。

  • 标签: 张爱玲 紫式部 叙事艺术 比较
  • 简介:异域形象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热点之一。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同时,形象学还可以作为一种观照其他研究对象的方法视角,这类研究共享着同一个学术旨趣,即紧扣形象本身的意指实践何为并为何。就形象学展开的理论反思和学术对话,是近年来又一重要收获。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近年没能得到切实推进,根本原因不在于“西方”理论的借用,而在于问题意识不清晰,缺乏从形象研究去回应时代命题能力。

  • 标签: 形象学 意指实践 “西方”理论 问题意识
  • 简介:蜀地自古多诗人,当这些诗人在家乡接受了最初的教育后,往往会乘船穿三峡,渡荆门,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去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历史上关于荆门之诗很多,唐代两位大诗人陈子昂与李白都曾在此地留下了自己的诗篇,诗歌的体式与情感也都有相近之处。这里,本文拟对陈子昂的《度荆门望楚》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两诗作一分析比较,希望借以透视初唐至盛唐诗歌嬗变的转捩。

  • 标签: 《渡荆门送别》 陈子昂 诗人 李白 盛唐诗歌 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