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我自幼就有尝试译作的幼稚愿望,十岁开始学英语.那时有一位在南开大学任教的陈先生刚从美国回来不久,我父亲就请他教我英文.每周我去陈先生家三次,从读起,再读、等浅近儿童读物.白天先生给我讲了一个英文小故事,晚上我就把这故事直译成中文.后来订成一个小本本,把这些译文抄在上面,藏在抽屉里,自我欣赏,这是我最初的"译文集".

  • 标签: 谈翻译
  • 简介:在文学翻译整体过程中,翻译家清醒地认识和恰当地处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至关重要。英美文学翻译家郭国良与法国文学翻译家许钧结合国内外国文学翻译的实际,从个人翻译经验出发,就文学翻译的本质、翻译动机、文本选择、翻译的过程、翻译的主要障碍、译者与作者及读者的关系以及目前国内文学翻译的困境等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们表示,虽然在翻译过程中与作家和未知读者的相知相遇给翻译本身带来莫大助益,但译者也面临诸多挑战。两位译者针对国内译著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呼吁文学翻译应得到文学翻译界内外更多的关注。

  • 标签: 文学翻译 译者 读者 外国文学 奇遇
  • 简介: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再创造,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艺术活动,应视作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在当今世界上,它起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巨大作用;对于相关的国家,则要么弘扬传播它的文化,要么丰富它的文化宝库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生

  • 标签: 翻译批评 翻译文学 文化宝库 艺术再创造 审美鉴赏 文学魅力
  • 简介:在一个茶摊旁,戴斯和他太太为究竟该谁带蒂娜上洗手间而僵持着.直到戴斯说前一天是他给蒂娜洗的澡,戴斯太太这才让步.卡帕西先生通过汽车的后视镜看到戴斯太太抬起那刮净了汗毛几近裸露的大腿,从白色、笨重的"大使"车的后排座位跨出来,然后一起向洗手间走去,戴斯太太并没有拉着蒂娜的手.

  • 标签: 译员 翻译 让步 白色
  • 简介:"现实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俄国文艺学派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它对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以及翻译政治批评范式的建立都具有启发意义.本文在考察该理论内涵和学术立场的基础上,运用现象学文论对其核心概念"艺术现实"和"历史现实"等进行分析,指出"艺术现实"与"历史现实"的非对应性以及它自身的非单值性,正是影响其"历史现实"、"原著艺术现实"和"译著艺术现实"三者等值关系成立的原因所在.

  • 标签: 现实主义翻译理论 现象学 艺术现实 学术立场 历史现实 非对应性
  • 简介:<正>在纪念德国伟大诗人兼思想家歌德逝世150周年之际,董问樵先生为我们献上《浮士德》新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早在新译《浮士德》出版之前,我曾先睹为快,陆续读过其中部分译文章节,这回开卷重温,捧读之下,获益非浅。歌德的《浮士德》悲剧诗问世,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左右(第一部1808年,第二部1832年)。150多年来,这部博大精深的世界名著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甚至同一文字也有多种译本,驰誉瀛寰。据笔者所悉,至今中文译本《浮士德》已有六种:有莫甦(1926年启明书店)、郭沫若(1928年上海创造社)、周学普(1934年福建永安东南书局)、顾寿昌(出版年代不详,上海北新书局)、董问樵(1982)和钱春绮(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指全译本而言)我曾先后读过郭、

  • 标签: 浮士德精神 歌德 福建永安 翻译 全译本 译者
  • 简介: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文坛巨擘,李健吾先生的翻译作品以其译文措词得体、语言鲜明、表达精炼、行文流畅而著称于世。特别是其经典译著《包法利夫人》不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而且还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意义和美学价值,使译文与原文在内容、风格和意境上实现了高度的契合,是其翻译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 标签: 李健吾 翻译思想 《包法利夫人》
  • 简介:本文结合三部/篇文学文献,从"风格"学说、李渔、喜剧与悲剧、艳情小说与言情小说、细读、历史语境、比较文学、学科历史的写作等方面探究西方学者研究问题的视点所具有的可能的借鉴作用.

  • 标签: 艳情小说 言情小说 比较文学 历史语境 寻找 悲剧
  • 简介:<正>梁实秋翻译过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影响最大、贡献最卓绝的是他独自一人翻译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这一翻译工程开始于1930年,当时,任职于翻译委员会的胡适,拟定了一个五年译书规划,遍邀各方名士翻译两方哲学、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全集亦被列入,并拟定由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叶公超、陈西莹五人共同担任翻译。不料闻、徐、叶、陈四人始终没有动手,这一工作就全部落在梁实秋一人身上。他开始了漫长的耕耘。抗战开始前,他译完了四部悲剧,四部

  • 标签: 莎士比亚 梁实秋 莎士比亚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 西方文学 西方文化知识
  • 简介:20世纪初叶,翻译文学风起云涌,一度受到高度重视.我们走进这一特定的历史场域,解读翻译文学中晚清翻译小说的繁荣、民初通俗小说的流行、文学翻译的实践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多元选择等现象,并梳理中国翻译文学的变迁与社会文化思潮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不难看出,中国翻译文学在当时所承担的是启蒙救亡和文化建构等的社会使命.

  • 标签: 中国翻译 变迁刍议 现代性变迁
  • 简介:当代译介学理论范式的文化学转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本文讨论翻译中变异的产生,认为它们同时受到文本因素和非文本因素的制约。

  • 标签: 文学翻译 变异 非文本因素 制约
  • 简介:《周易》经文是一个以卦辞和爻辞为主体的语言符号系统,英译《周易》译者应力求传译卦爻辞的符号意义,包括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并在译文中实现原文的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

  • 标签: 《周易》卦爻辞 意义 功能 翻译
  • 简介:自从1987年决定举办首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评奖以来,全国各地外国文学刊物在认真选拔的基础上,积极地向我们推荐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候选译作,并负责地附上了编辑部的评语。随后,我们约请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等院校外文系的专家,对推荐来的译作及原文,逐篇进行审核、鉴定,接着又召开评委会会议充分讨论,最后由评委投票评出分语种的获奖名次。现将评比情况公布如后:

  • 标签: 外文系 戈宝权 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译林 贾瑞
  • 简介:本文梳理了2009年至2018年中国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发现研究范围和内容非常丰富,研究成果数量逐年上升,主要聚焦领域依次为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文学译介、口译、翻译史、翻译与技术,体现出学科交叉、分工更细、专题更深入等特点,认为今后这些特点将更加凸显,且翻译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会进一步扩大。

  • 标签: 中国 翻译研究 发展与动向
  • 简介:刘士聪老师提出散文“韵味”一说,可以作为散文翻译“韵味”重建的标准,即在“达意”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声响与节奏,重现原文的意境和氛围以及在译文中体现的译者个人风格等。从这三个方面,对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两英译本——朱纯深译文和张培基译文展开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 标签: 散文翻译 韵味 节奏 意境 译者风格
  • 简介:本文乃个人迄今从翻译文学的角度研究明末东传之西学的自述,但在文章开头及结尾,我也稍谈前人如陈垣与今人如毕墨惜的研究。我就翻译文学所做的研究始自个人的博士论文,而我的第一本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也就这本论文扩大改写与加章添节而得。我的第二本专书《译述: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讨论了八部当时译作,包括《圣梦歌》与《轻世金书》在内。第三本拙作乃与梅谦立合著,题为JesuitChreiainLateMingChina:TwoStudieswithanAnnotatedTranslationofAlfonsoVagnone’s“IllustrationsoftheGrandDao”。如书题所述,除两篇专论外,我们笺注并出,中译了高一志的《达道纪言》。第四本拙作《明清西学六论》系论文合集,所论议题多与翻译有关,例如利玛窦译《二十五言》或贺清泰译《古新圣经》等。我现在撰写中的是一本有关马若瑟的专书,内容和马氏的中文创作及法文翻译有关,希望能尽快完成,送请学界指正。

  • 标签: 明清间耶稣会士 明末翻译文学 传教士小说 明末耶稣会证道故事 明清西学
  • 简介:前些日子去香港参加一次翻译研讨会,会上讨论到翻译标准问题,似乎对严复所提的“信”看法比较一致,认为不失为翻译的基本标准之一。翻译必须以“信”为本,对此在理论上说恐怕已基本达成共识。但若从实践

  • 标签: “信” 原作者 翻译实践 翻译标准 翻译方法 “忠实”
  • 简介:本文在对解构主义关于语言的延宕性和语义相对稳定性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借鉴"执中"的中国哲学与人文思想,提出翻译标准的描述或界定,应参照这样一种思路:遵循翻译活动的特性,保证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最大限度的"共识"——即文本问基本语义的照应与关联.

  • 标签: 翻译标准 解构 中和 文本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