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现代性的一个重大成果是现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正如有论者所指出那样:“现代城市是一种以大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其结构底蕴,以发达的商品经济及市场经济运作为基本生存法则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有机统一体,它是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但现代城市的发展往往意味着城市对乡村的剥削与掠夺,恰如学者卢周来所论:“任何一个国家要获得高速经济起飞,离不开资本积累;而农业社会中农业人口仅能生产稍许超过他们再生产所需的小额剩余,所以农业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只能试图用‘提靴带’的办法来进行,即抑制农业人口的消费,将他们的剩余生产物夺过来用于建立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资本装备。而且,从农民那里夺取得越多,资本积累速度越快,现代化速度就越快……所以,农业、农村、与农民注定要为现代化付出代价”[1]278。就当代中国而言,由于历史的遗存和现实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中国现代化设计中的理论预设,就是通过一定时期内的这种乡村掠夺,可以更大规模地敛集财富,从而更快地扩大城市化的成果,直至更快地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民族国家必须加快现代化发展速度,走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以获取民族国家真正的平等和独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后...
简介:2006年6月2日—5日,由海南省作家协会《天涯》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乡村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香港、日本的学者、作家温铁军、曹锦清、康晓光、贺雪峰、刘健芝、武藤一羊、孙晓忠、薛毅、雷启立、周立、陈应松、摩罗、毛尖、倪伟、黄灯、张炼红、冷嘉、朱善杰、徐志伟及海南本地的学者、作家弘陶、韩少功、蒋子丹、孔见、李少君、邱建生、崽崽、单正平、孙绍先、晓剑、伍立杨、王雁翎、朱东海等四十多人与会。会议期间,与会者就中国乡村建设的诸多问题展开讨论,还实地考察了海南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下面刊载的,就是本次研讨会的部分内容,以期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与探讨。
简介:<正>陶然晚近出版的两本散文集《月圆今宵》、《侧影》给我的接受系统输入了某些新的信息。曾经在他先前散文中零星出现过的,我称之为“现代质素”的因子,相当频繁地显露在我面前,以致初读之下,不觉令我的感受也显得颇为繁富甚至难以把握。这种趋向散文现代化的调整在陶然的近作中,首先表现为对时空关系的新颖处理。大幅度的跳跃,切割和组接刷新了传统散文的基本结构法。陶然散文本就长于因现实人事或梦境的提示,倒转笔锋展示“记忆中的风景”:往事、故人、旧情,在联想中拓展文章的容量,延展感情的跨度,一枝健笔在现实与梦境的边缘滑翔,因而被评论家誉为“挽留和再现梦影的能手”。在夜深人静之际,等待末班的地铁,“此刻,戈壁的金戈铁马,西湖的灯火月夜,甚至那琴、那箫、那柳色、那水波、那小舟,还有钱塘江潮,全部叠现在我的脑海里。”(《午夜人影》)一变惯性滑行的思维方式,将梦幻中的“彼地”(“粼粼的水乡”、“圆月当空之夜”)一笔拉到现实中的“此地”(“烦嚣都市的地底”、“月亮被遮掩的晚上”),相提并现,最后“在意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