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这个年轻的作家让我吃惊,因为我在她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些本来我没有指望从这个世代的作家身上看到的东西.什么东西?坦率地说,我难以清晰地概括,只能模模糊糊地说:这是一种力度,一种追求,一种坚持,一种守望,一种飞翔。.——听上去像是某种理想,就像我们曾经拥有而又渐行渐远的理想,但只是像而已。这并不是某种特定的理想,它朦胧而真实,含混而坚定。它的缺乏规定性,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蕴含了更多的丰润和弹性,不离不弃,真气淋漓。这种理想并不依附于百年铸就的铁一般的历史链条.不依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勃兴的文化认同,不依附于时下藏头露尾的各种神秘文化。它仅与自我相关,而又最终超越自我,指向他人,指向其他的世代,包括我的世代、,这是最令我着迷的地方。它又像我们又不像我们,它是新的一代又不是新的一代。它热烈而又冷静,现实而又超越,破坏而又建立..作者超越了她的世代。
简介:在中国知识者的文化想象中,“走出土地”曾经一度是中国农民最强劲的生命欲求和最持久的行为冲动,如《人生》、《浮躁》、《哦,香雪》等等,一批批的农村青年在现代文明的意识形态导引下纷纷离开乡土奔向城市。如果说,在国家的现代化工程重新启动的新时期前期,大批农民的城市谋生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对于乡土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吸纳的话,这种吸纳并未在根本上动摇乡土社会存在的根基,虽然它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乡村社会的空洞和凋敝。进城务工者的两栖生活以及乡土留守者的默默劳作使得中国乡村保持了它一以贯之的乡土本性,从而成为乡民安置生活和灵魂的根本。如《九月还乡》、《哺乳期的女人》、《上种红菱下种藕》等,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中很多作品都表达了离乡背景下的乡土人生的诗意坚守。
简介:“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文化批判”这两个概念各自都要求作者做出解释,它们的并列关系还隐涉到一个悖论。首先,资本主义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经验事实,还是一个来自某种视角的观察?资本主义全球化有哪些特征?它给个人与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和后果?文化批判的一般定义和它在资本全球扩张时代的使命与职能是什么?如果说资本全球扩张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文化批判,同时又比任何时代都更拒绝文化批判,那么这种悖论对文化批判本身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应该怎样应对?我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只存在这些问题,而是这些问题给我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焦点和框架。当下国内和海外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全球化”,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全球化唤起的世界图像只是技术、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叙事、具象、习俗、人员、资源、商品的跨国界大流动,更有甚者,全球化仿佛是一个给个人与社会带来无限机遇和活力的历史过程,一次给人类许诺解放与幸福的革命,较少有人看到全球化背后的资本帝国,更遑论这个资本帝国包藏的杀机和危机。全球化的确是一个多层面的复合历史现象,资本主义全球化只是它的一个层面,但这是它的核心层面、主控层面,其它层面都是派生的。资本的扩张必然挑战和更新已有的生产、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