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逸品(格)作为品鉴标准进入绘画领域后,自然涉及到对其绘画主体和本体两个方面的认知。关于唐宋时期逸品(格)品鉴地位研究,以往论者大多从唐朝绘画重再现,宋代绘画重表现(宋尚意)绘画本体角度入手,而很少从社会学角度展开对主体分析。

  • 标签: 品鉴 画论 逸品 文人士大夫 逸气 内在关系
  • 简介:描述了残缺海报主体图形能指特征——图形自身残缺、同构形成残缺和构图造成残缺,揭示出残缺海报主体图形所指内涵——突出主体、引发想象和意完美;最后指出海报主体图形残缺是设计师经过精心设计,体现了创作者智慧,蕴含着深刻内涵。

  • 标签: 海报 残缺 主体图形 不完形 符号性
  • 简介:本文以主体性哲学为理论背景,分析了成长小说中成长主人公幻灭感,并指出幻灭感之于成长必然性;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幻灭感方法,即在承认全部事实之后寻找更适合成长主体梦想和路途。

  • 标签: 成长 幻灭感 主体性哲学
  • 简介:"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更高启示"-此言据称出自贝多芬。相比其来源可靠性而言,其内容合理性更值得关注。音乐与哲学确有某种可比性,二者都密切维系着人类智慧。1然即便如此,贝多芬此言依然需要某种证明。本文试图以一个特殊案例引发学理思考,为贝多芬此言合理性增加一个注脚。这案例与儿童有关,但它反映学理问题深奥复杂并具有相当普遍性。

  • 标签: 音乐会 学理 音乐表演 师生 超验 贝多芬
  • 简介:情感是人因外界刺激所产生出喜欢、悲伤、愤怒、恐惧、爱慕、厌恶等心理反应。在水墨人物画创作,创作主体情感被人为地转移,经艺术家创作活动,物化为高尚的人文图式并唤醒人们丰富想象。艺术家将人情感融入画境,用笔墨直抒胸臆,画面的整体布局、形象塑造与选择、动态设计、笔墨语言与表现形式等,都是在情感左右下进行,如果离开了情感和内心驱动,我们所描绘出来东西也肯定是毫无生气或杂乱无章,无法打动欣赏者。情感投入与笔墨技巧协调融合就会使水墨人物画产生更大、更活泼、更深刻、更动人艺术魅力。

  • 标签: 水墨人物画 创作主体 情感 笔墨语言 心理反应 创作活动
  • 简介:艺术品产生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和催发,绘画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更替不断更新,外部因素塑造了当时代作者性格和作品风格。

  • 标签: 绘画存在 外因 多元 发展
  • 简介:绘画主体性是指绘画主体和欣赏主体在与客体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能动性。本文立足于绘画本体。从绘画过程创作主体性、作品主体性和审美的主体性三个方面来论述绘画主体表现。以期待人们对绘画主体性具有更全面、更深入了解与思考。

  • 标签: 绘画 主体性 为艺术而艺术 陌生化
  • 简介:互联网改变着我们信息方式、生活经验和自我认同。“网络雷词”则是观察这种改变一个重要窗口。作为网络民意表达和社会互动另类形式,“雷词”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反讽性、生成性和游戏性特征。“雷词”产生和流行,实际上是一个急功近利意识形态化编码遭遇抵制过程,也是一个权威性议程设置被颠覆、大众性议程设置成为主导过程。

  • 标签: 议程设置 网络 游牧 社会互动 意识形态化 信息方式
  • 简介:在法语世界有着极高声望瑞士著名汉学家毕来德,其《庄子四讲》(宋刚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翻译成中文之后,引起了西方汉学乃至汉语学界极大关注。在该书中,毕来德宣称自己用一种全新方式展开庄子研究,以还原庄子本来面目。

  • 标签: 庄子研究 主体性 经验 共通 2009年 中华书局
  • 简介:"离别"是山西河曲"走西口"民歌典型场景。独唱形式、文本作者和文本录体现着单声音、单叙述和单主体记录场景缺失。跨文本阅读,将"别前""别"和"别后"离别主体互动,在读者接受层面重新构造完整场景,带入自我体验和情感,实现双重美学价值。

  • 标签: 离别 “走西口”民歌 文本 场景 读者接受
  • 简介:孟子为扭转“断章取义”之风而提出“以意逆志”说诗之法,其本义当指“以己意逆诗人之志”。这一原则以“知人论世”为前提,肯定了作者主体地位,肯定了把握“作者之志”、“得其用心”可能,肯定了作者及其“志”客观性、社会性因素,有其特定价值与合理性;但另一方面,这一说诗原则将对作者之“志”理解当作阅读惟一目的,忽视了接受主体及其阐释能力,忽视了文学文本丰富多元意义内涵和审美价值,从而形成单一化、平面化、狭隘化等弊端,给中国阐释学带来了不容低估消极影响。

  • 标签: 说诗 以意逆志 作者 知人论世 接受主体 文学文本
  • 简介:国产青春电影大多都以票房和好评成高度反比姿态活跃在中国电影史舞台,笔者认为可以从叙事主体角度出发,分为大叙事者——视觉化背后暗隐叙述者(大影像师)以及次叙事主体(叙事叙述者)两个研究视点来讨论其叙事困境,即大叙述者不合逻辑、浅薄和次叙事主体扁平错乱。笔者既探讨优秀范例艺术价值,也细致挖掘类型困境规则性原因,以使当代国产青春片突破叙事迷障、提升审美蕴藉性。

  • 标签: 国产青春电影 困境 叙事主体 浅薄 错乱
  • 简介:本文以对达尔豪斯第四章为主要文献整合性阅读引述为基础,对其所提出音乐历史"主体"、连续性与否历史阐释等方面,结合音乐历史实例作以美学探问,从音乐美学认知角度初步追究如是所述是否存在、如何存在等问题,并对相关音乐史写作予以初步建设性描绘.

  • 标签: 达尔豪斯 音乐历史 主体 审美价值
  • 简介:魏晋时期是一个割据混战和政治腐朽黑暗乱世,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魏晋士人群体性特质更为突出,对政治涉入更深。政治斗争险恶与残酷使这一时期土人们对儒家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一种普遍幻灭感。同时,随着名教日益繁琐化及谶纬化,儒家社会理想与现实政治组织权力运作方式日益背道而驰,这也使得魏晋土人儒家政治理想濒临破灭边缘。于是,一批具有人格自主意识、不甘受礼教思想束缚土人,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老庄学说,从道家那里寻求心灵解脱与安顿。汉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道家思想就此再度进入魏晋人视野,在催生魏晋玄学同时,也为魏晋士人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之转变带来深刻影响。

  • 标签: 魏晋时期 主体意识 人生观念 自觉 艺术 士子
  • 简介:本文用精神分析法剖析电影艺术中观影主体审美心理,指出必须关注观影主体深层心理结构,并希望通过这一视角,解释电影长盛不衰秘密.此外本文还从满足审美主体深层心理需要角度,探讨了惊险片、武打片这两种类型影片受到欢迎原因.

  • 标签: 精神分析 观影主体 无意识
  • 简介:自2011年影片《失恋33天》上映以来,面向都市青年观众国产青春片《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小时代》、《非常完美》、《后会无期》、《匆匆那年》、《同桌你》、《我早更女友》等不断涌现,国产“青春片”这一原本并不成熟电影类型在艺术和思想方面不断探索。

  • 标签: 国产电影 电影类型 同类题材 后会无期 中国电影市场 艺术景观
  • 简介:露丝.伊里加蕾(LuceIrigaray):1930年生,法国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曾任法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部主任。代表作有《他者女性反射镜》、《非“一”之性》、《性别差异伦理学》、《思考差异:为了一场和平革命》、《我、你、我们:走向一种差异文化》、《我对你爱》、《二人行》、《东西方之间》和《分享世界》等。伊里加蕾早年批判父权社会用单一男性视角诠释世界,推崇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女性主体,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建构尊重性别差异主体交互性,以寻求理想两性关系模式。她后来把尊重性别差异立场扩大到尊重文化差异、传统差异、语言差异等更广泛领域,提倡在全球范围和跨文化视野实施更普遍尊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岩教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参加“露丝·伊里加蕾国际研讨会”期间对其进行了采访,并在之后多次书信往来基础上改定本文。

  • 标签: 性别差异 伦理学 访谈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国诺丁汉大学 女性主义
  • 简介:在灵焚散文诗创作,我们看到他吸取了哲学思索,用诗性语言对生命、对人性、对世界进行观照。通过思考和审美,完成他从“情人”灵魂漂泊到“女神”生命寻根,再到灵魂忏悔、救赎。“情人”与“女神”是灵焚散文诗中核心意象,表达其思想与内在情感律动脉搏,也分别代表灵焚前期与近期两种思索主旨和审美指向。本文选择“情人”、“女神”这两个主体意象,旨在作为切入灵焚散文诗创作途径.分析揭示他从“情人”到“女神”情感和思想历程。

  • 标签: 情人 女神 灵焚 散文诗 主体意象
  • 简介:以东方主义为范式写作大量批判西藏想象著作,解构着人们建立香格里拉神话背后自我中心主义心态,那么,对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进行解构之后,如何建立一种更为公正认识他者方法呢?主体间性可以成为这种更为公正认识论,而主体间性认识模式,在藏传佛教与西方心理学互动过程充分体现了出来。

  • 标签: 藏传佛教 西藏想象 新时代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