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写这篇短文是缘于《中国钢笔书法》(2003年第4期)上严海南先生的文章《人品与书品》。本文不对严先生的观点作任何评判,只是觉得其逻辑推理值得商榷,似乎不能自圆其说。在严先生的文章中,隐含着这样两条逻辑推理:其一,人品坏书品就坏。(A)唐太宗将王羲之《兰亭序》带

  • 标签: 书品 《兰亭序》 论书 批评指正 填密 思维方法
  • 简介:尽管现代艺术评论界将20世纪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在绘画表现形式上硬性的区分为两种派别,但它们作为植根于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艺术哲学大观念中的艺术创作活动,其艺术主题与内容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共性因素。也正是这些形式背后的共性因素构成了20世纪西班牙超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内在价值,成为20世纪西班牙油画的艺术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 标签: 20世纪 西班牙 超现实主义 油画 视觉艺术
  • 简介:孙过庭《书谱》通过论证视角的三重转换构建了逻辑严密的书法理论体系。三重转换即书法本体观向情感表现观的转换,情感表现观向艺术辩证观的转换,艺术辩证观向生命辩证观的转换,这种转换既是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是审美境界的不断提升。其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打通了艺术辩证和生命辩证、心性境界和审美境界之间的关系,并开创了由心性来评价书法艺术风格的理论先河。

  • 标签: 《书谱》 理论体系 情感表现 艺术辩证 生命辩证
  • 简介:二王、米芾都是书法史上不可逃避的必谈人物,历来研究二王与米芾的学者不少,涉及到书论、书法技法、作品鉴定等等。《长风帖》历来被认为是褚遂良临王羲之的墨迹,多数书目著录此帖都沿袭此说。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关于《长风帖》与《鹅群帖》二帖也有学者怀疑是米芾作品,但也都没定论。笔者将对笔迹进行进一步的比对,并加入“睿思东阁”印的讨论,希望能够为《长风帖》、《鹅群帖》与米芾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 标签: 米芾 作品 墨迹 论证 书法技法
  • 简介:在寂寞的画室中,我们常常希望更客观地观看我们的作品。我们希望知道的不仅是一幅画是好是差——还想知道它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差。设计原则给予了我们评价作品的标准。在绘画过程中和绘画完成后都应进行这种评价。如果你用铅笔草图来规划你的作品,那么在绘制之前也可评价。设计的同义词是形式,秩序,构图和结构。设计表明训练有

  • 标签: 设计原则 水彩画 艺术作品 评价 明度对比 绘画
  • 简介:在艺术批评领域的“XX”词群中较先形成的是“70后”概念,这个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已在文学领域被用来标识70年代出生的年轻诗人,在21世纪初由朱其引入艺术批评的领域,2005年更举行了题名为“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后的一代”的展览。随后衍生了“50后”(使用频率较低)、“60后”、“80后”、“85后”等词语,近几年又有“90后”词汇在艺术宣传领域的大量运用。在使用这些概念时,我们需要反思它们在叙述艺术家群落或艺术现象时的内在逻辑

  • 标签: 叙事逻辑 失效 艺术批评 “70后” “80后” “90后”
  • 简介:所有艺术都是象形文字,艺术家的象形文字愈接近对自然的感官印象,创造它就愈需要想象力的努力.——[德]马克斯·利伯曼(Maxliebermann,1847—1935)我不主张以“变法”与否判定一个画家艺术生命的张力.我总以为,风格展开的轨迹,必定是画家独特的生命经验和对风格理解的综合.齐白石“衰年变法”,毕加索终身不定,而马蒂斯则沉溺于自己的色彩之梦至死不渝,这只能由每个画家的艺术见解与人生机缘而定,决不意味着各人命运之间必然的可比性,应当允许风格的形成与跃变有其自身的逻辑.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陈守义先生的这组《水墨》组画正体现

  • 标签: 画家 逻辑 心理情感 生命经验 笔触 象形文字
  • 简介:“奇观社会”(thesocietyofspectacle)是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GuyDebord)提出的。1967年。他存《奇观社会》一书中指出:“存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存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

  • 标签: 装置艺术 逻辑 竞争 震惊 生产条件 社会
  • 简介:本文从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解释了“奇观”理论的丰富内涵,对于装置艺术来说,不同于传统绘画静观的“视觉中心主义”,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视觉奇观,人与装置艺术相遇时,观者建立身体多感官参与的综合体验,从而产生的震惊。而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与其他艺术家在获取创作材料、创作空间、展览机会以及各种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而正是竞争刺激艺术家追求惊人的、突出的东西。作为艺术表达的媒介形态,装置艺术应该能够深刻地表达艺术家对社会的独到理解,而不应只有空洞无物的外在。

  • 标签: 装置艺术 奇观 震惊 竞争
  • 简介:吐鲁番文书以数量大、种类多而着称于世,经过多年的学习与总结,文书的书法特徵比较明显,篆书字体几无,简牍也多在近邻敦煌和楼兰两个地域出现,行书、草书、楷书为吐鲁番文书的主要书体,当然也不排除有少量的硬笔书和外来文书体的出现,本文重点研究吐鲁番汉文书书法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漠代简牍书迹几近杳无,到晋代十六国前凉时期为一个大的书写阶段,书体以楷书、行草书、章草书为主要书体;之後,高昌王国一百八十年的统治历程为第二个书法发展阶段,仍以行草书为主要书体,迨至唐西州时期行草书和小楷达到创作高峰,可视为书法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本文对此三个重要阶段详论之,宋元明清时期略之.

  • 标签: 高昌简牍 高昌国书法 晋代十六国书法 唐西州书法
  • 简介:为不断优化栏目设置、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二〇一九年《中国书法·书学》拟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就书法学、篆刻学等某一论题撰写系列文章,以"专栏"形式连续刊发。本刊二〇一八年第二期刊发了辛尘《印理钩玄--或谓篆刻艺术原理基本范畴辨析》一文,该文以独特的视角勾勒了篆刻艺术原理的范畴、体系,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从本期开始特邀辛尘在上述文章的基础上,以"印理解析"为题对印理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其逻辑关系作深入的分析与阐释,期冀对读者进一步理解篆刻艺术原理有所裨益。

  • 标签: 逻辑关系 篆刻 艺术学 印式 艺术原理 栏目设置
  • 简介:在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学术语境里,以"元叙事"1逻辑来考量中国美术教育转型的判断方式,是人们长期基于某种线性思维而展开的、逻辑叙事的基本前提。这种通过回溯历史与传统、知识与理性、以"大叙事"观念来引领当下教学观念变革的学术路径,使单一权重于现实主义2造型原则的教学思路、经典模式等,成为阻滞教育、教学改革或以经验传承替代实验性教学原则的逻辑根源。本文试图在剥离"元叙事"思维逻辑的不同现象中,寻求当代美术教育转型及其课程建设的逻辑切点,并通过"把目光聚焦于单个事件"的叙述,全面质疑"线性思维"3的作用及意义。

  • 标签: 元叙事 线性思维 造型教育
  • 简介:本文以空间元、空间结构、空间路径三个基本考量单位为基本依据,思考建筑与空间的本质以及空间形式语言的内在逻辑,从而追根溯源,思考并推导建筑空间与哲学之间的逻辑关系。

  • 标签: 建筑空间 形式语言 哲学 逻辑关系
  • 简介:在色彩三要素中(色相、明度、纯度),色相是纯理论问题,明度是个素描问题,而纯度的控制则在绘画实践操作中对作者的要求相对比较高。长期以来,色料色彩理论中对色彩的纯度概念是有相对明确的解述的,

  • 标签: 色彩理论 逻辑性 艺术 实践操作 纯度 纯理论
  • 简介:读了《青少年书法》青年版第3期“点击·2003”栏目中关于林健先生的批评文章,若有所思,也想凑凑热闹说几句。大凡艺术,都有其古典的逻辑规律,所有的艺术创作必须遵从它的逻辑规律,创新也

  • 标签:
  • 简介:摄影教育进入美术学院后,对摄影生态的影响愈发深远。本文结合当代重要的西方摄影案例,还原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摄影教育和创作的思路,从创作语境、如何提出问题、把握历史线索和灵感来源、摄影行为与主题、传播与展示等五个方面来反思、剖析艺术教育中摄影创作的逻辑和方法,以期让学院摄影教育能够为学生指出更多可能的探索方向。

  • 标签: 美院教学 当代艺术 摄影创作 逻辑与方法
  • 简介:艺术与我们的城市一样,她足历史,也是现在。她是生活,也是品质。她脉动着形象逻辑的力量。材质的逻辑: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歼始加工石头与烧制陶土。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已掌握青铜冶炼之方,位于武汉城北3500年前的盘龙城已有青铜制品。上古之时,金属与土石与人朝夕相伴,时至今日城市建筑仍在使用这些凝固“永恒”的材料;金属的韧性与石头的刚建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凝重与辉煌,共振出了材料的重构之美。

  • 标签: 艺术作品 《璀璨时光》 艺术评论 美术作品
  • 简介:艺术家存在的方式无非两种:个体地存在与集体地存在。纯粹个体存在几乎不可能,因为艺术的滋养、培育与流布,至少需要在若干个体间传导才可能完成,而集体地存在也有不同的形态。就传统中国画而言,最大的山头是宫廷。自五代起,就有了宫廷特设的绘画机构,即翰林图画院,聚集一批优秀画家,由皇帝引领审美潮流,形成一个时代的主流画风。

  • 标签: 缺陷 设计 制度 个体存在 传统中国画 翰林图画院
  • 简介:本文从服务主导逻辑研究出发,通过分析价值演变轨迹,总结出服务主导逻辑对室内设计思维影响的四个创新维度--设计创新、技术创新、过程创新和模式创新,并以此对室内设计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能对未来室内设计企业提供有益的策略指导。

  • 标签: 服务主导逻辑 室内设计思维 创新 发展
  • 简介:随着大航海时代余波震荡,西洋器物、技术知识逐渐加速度进入中国。士人知识阶层对传入的西方造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明末士大夫王徵和欧洲传教士邓玉函合作了第一部西洋力学和机械器物的译著《奇器图说》,该书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的翻译,也会通中国传统造物的知识逻辑,其会通成书的真正动力也来自传统儒学。而传统价值动机与《奇器图说》来源知识的价值观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明末中西造物知识会通与价值矛盾的种种表现甚至在数百年后第二次西学东渐中仍能清晰重现。

  • 标签: 《奇器图说》 造物 价值 会通